十年前,一部小成本的電影在中國上映。
它夾在主題大片"建國"和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3"之間。
不出所料,票房慘淡,隻有五百多萬區,包括其他成本和票房賬目,可以說這部電影已經失勢。
但它被提及了十年,在2010年至2012年期間赢得了國内外多個電影獎項。
戴金華稱這部電影是當時最好的中文電影之一,而吳曉波則寫了一篇文章向這部電影的創作者緻敬。
它講述了1990年代後期一群下崗勞工的故事,他們在一家廢棄的工廠裡制造了一架鋼琴。
這部電影是"鋼鐵的鋼琴"
1. 勞工的國歌
《鋼鐵的鋼琴》看起來像是一部怪誕的喜劇。
一群勞工被迫下崗後,生活尴尬,妻子散落,還拒絕放棄私下工作,不想謀生解放思想,應該請願保留工廠煙囪,一起為了留住陳桂林的女兒來造鋼琴。
今天這種不切實際的"全錢"舉動,似乎完全不可想象,甚至是荒謬可笑的。
這就像一個中年程式員突然跑去說相聲一樣不合理,當然,除非他說他是相聲王子郭麒麟的搭檔。
而這群普通的下崗勞工,他們是1990年代末東北勞工的真實寫照。這些人中的大多數都是50多歲或60多歲,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工廠工作,擁有基本的工業技能。
他們頭腦簡單,服從安排,像螺絲釘一樣嵌入該國的工業機械中。他們是勞工階級,是國家的主人,他們把自己的生命、信仰、甚至生命奉獻給工廠和國家。
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曾經是該國重工業基地的東北老工業區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由于國家整體經濟轉型和自營職業性差,大量創造巨大财富和價值的工廠倒閉,堅持裁員的工廠。
世紀之交前夕,下崗潮瞬間席卷東北,無數勞工丢掉了鐵飯碗,他們最善良的工廠去了大樓,東北大地上隻剩下一對生鏽的工廠貝殼。
在"鋼鐵鋼琴"中,爬上滿是死藤條的舊牆,倒塌的工廠屋頂,建築物的廢料角落和搖搖欲墜的工廠地闆描繪了舊工業時代的衰落。
下崗勞工曾經引以為傲的勞工的身份和價值觀,一夜之間變得一文不值,就像突然被撈上岸的魚,一時不知如何呼吸。
陳桂林在《鋼鐵的鋼琴》中偷了一塊肉,這一集讓我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下崗勞工的兒子偷了一塊肉,被抓後一家人感到羞愧,勞工的家人在大春節前夕包了一個毒餃,全家毒死了。
可以看出,這些下崗職工大多還保留着職工的精神和尊嚴。
他們看不起做生意的人,瞧不起賣藝術品的人,但他們最終向現實中的貧困生活低頭。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成為自雇人士,做了一個小生意,有些人用自己的手藝到處找工作,有些人變成了兩個人變成演員......
《鋼鐵的鋼琴》生動地描繪了這些被時代抛棄的勞工:
拉着二姐夫的臉,也扛起了勞工的榮譽感和自尊心,隻能呆在家裡,無處可去;
留在俄羅斯的智力工程師王功總是自取其命,盡力保住工廠的煙囪;
陳桂林也能打好手,淑賢也有好嗓子,他們組成了一支表演樂隊,賣歌四處轉轉。
如您所見,相比其他勞工,陳桂林其實已經接受了工廠倒閉、以企業為導向的市場經濟現實,他可以賣藝術品謀生,也可以賣便當,他還告訴二姐"解放心靈賺錢"。
然而,當他被"解放"到道德破産的扒手偷了一塊肉時,才意識到社會轉型的影響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的妻子和賣假藥的男人私奔了,她的女兒建議她跟着誰買了鋼琴。
從平等配置設定、集體生活,到今天各種出路,所有的生活,社會變革不是讓陳桂林以不同的方式讓生活變得如此簡單,而是改寫了所有人的生命觀和價值。
工廠系統共同努力使榮譽比金錢更重要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是以,與其說是陳桂林的妻子不忠,女兒不是孝順,不如說是社會變遷奪走了傳統勞工的家庭和生活。
在陳桂琳面前,唯一的選擇就是答應女兒一架鋼琴。
這是以放棄勞工階級和認同現代價值觀為代價的。
然而,勞工普遍的貧困使他放棄了完全購買鋼琴的想法,偷鋼琴遇到了阻力。他不得不依靠勞工的生産本能,從一群人中制造出一架鋼琴。
在陳桂林七武士般的召集過程中,他串聯了一批獨一無二、互相團結的勞工。
淑賢是唯一的女性角色,在她的身體裡展現了那個時代女工的精神。
她熱情開朗,向往愛情,在她面前的陳桂林顯得憔悴而無能。
她有勞工的正義和團結,在陳桂林身邊借錢幫忙。
同時,她又克制又孤獨。當陳桂林被家人困住時,她說兩人模棱兩可的關系隻是"拿走了他們需要的東西"。
她從不說愛,而是在行動和努力中表達愛。
淑賢就像她房間細長試管裡的一條金魚,就像一株看不到太陽的盆栽植物,她試圖在一個壓抑和被迫的空間裡消耗生命的能量。
姬哥顯然是老大哥形象的好主持人,影片在他的出場中遵循了香港黑幫電影的配置,以補充他的大哥身份。
但與香港的黑幫老大不同,他認為自己是勞工團體的一部分,是以他很體貼勞工的朋友,對自己的工作負責。
胖頭可以說是最無所事事的,他打麻将偷卡,和别人跳舞,不做生意。
隻有當他的女兒被欺負時,他才終于表現出他作為父親的尊嚴和承諾。
勞工作為一個國家的前上司人,名義上的父親,在國有企業改制和社會轉型中,面臨着失業和社會地位驟降的困境。
正是通過女兒的危機,影片暗示了父親的焦慮,作為勞工地位危機的隐喻,指的是勞工階級垮台的曆史現實。
于是,在胖頭和快手放下個人不滿,勞工們集體出來,尋找欺負胖女的賬目,影片第一次正面展現了自己的實力和整體實力。
這是勞工被解雇後,在集體氛圍中重新認同彼此,認同共同目标,最後重新認同為勞工的時刻。
是以,不難了解為什麼這群人可以暫時放下生計工作,重新從事工廠式的勞動,來生産鋼琴。
當我們不再看這個群體對現代觀念的癡迷,而是回到那個變革時代的語境,去體驗勞工的執着時,故事就不再是一出怪誕的喜劇,而更像是一首悲傷的歌。
就像胖頭在面對那些無處發洩的少年時無助的将軍,一架鋼琴也無法找回堅定的女兒。
畢竟,重溫老勞工生活的景象将沉入令人心痛的記憶中,就像兩個倒塌的煙囪一樣。
2. 曆史的荒謬
雖然集體鋼琴制作的故事是那個時代勞工的處境和心理的"現實"反映,但《鋼鐵的鋼琴》似乎仍然是一部怪誕的喜劇。
當陳桂林發現王反美和淑賢有外遇時,影片并沒有強調《羅森門》或《蘿拉快跑》突出形象的動态和張力,而是讓鏡頭遠遠地看到三個角色互相追逐,是以他們的動作看起來很滑稽。
《鋼鐵的鋼琴》充滿了這樣的喜劇手法。
鏡頭總是看着角色在固定的位置對峙,追逐和戰鬥。
我把這種方法比作看着一個戴着耳機的男人唱歌跳舞,非常不喜歡。
角色的自我意識的尴尬和滑稽動作完全被錄影機捕捉到,在舞台風格的排程中,這部電影加強了副線視角帶來的距離感。
距離可以防止你過度認同角色,是以它具有喜劇效果。
場邊的鏡頭視角也是一種基于一定曆史距離的視角,來自導演打算做的風格化處理。
讓我們回顧一下影片結尾那場荒謬的葬禮。
鏡頭慢慢向左移動,陳桂林、舒賢領銜的小樂隊在雨中穿着黑色雨披,唱着俄羅斯歌曲《三套車》。
突然,畫外傳來了殡葬家屬叫停的聲音,讓陳桂林進入了更加歡快的曲目"高高一步"。
在這一段的末尾,影片呈現了葬禮的全景:
在兩個巨大的工廠煙囪前,一個安靜的大廳,一個歡快的民間音樂。
這個令人頭暈目眩的場景在影片的開頭為整部電影定下了基調,一種關于悲劇的荒謬基調。
同時,它也隐喻了《鋼鐵的鋼琴》電影本身。
毫無疑問,這是傳統國有企業和堕落的勞工階級的葬禮。
而那種走走停停的聲音也可以了解為導演的刻意幹預,他不想讓葬禮看起來那麼沉重,他想為勞工階級的國歌穿上一件喜劇外套。
讓這在現代一代的眼中顯得荒謬,但本質上是非常真實的勞工記憶,以一種滑稽的方式來描述。
使故事文本指的是過渡時期的曆史,顯示出一種荒謬的特征。
這部電影是一種後現代叙事,在消耗曆史距離的同時消解了曆史權威。
也許勞工的故事可能看起來很荒謬,但它指向了真實的記憶;
3." 鋼"和"秦"
也許《鋼鐵的鋼琴》最令人費解的部分是那個突如其來的高潮的結局:
陳桂林解散了鋼琴制作團隊,放棄了女兒的監護權,集體請願保留煙囪也在灰燼的爆炸中,濃煙逐漸消失在勞工身上。
而在一首《山楂樹》的歌聲之後,勞工階級的悲哀突然變成了西班牙鬥牛舞,陳桂林和他的勞工們在高亢的氣氛中開始鑄造鋼鋼琴。
在這段話中,影片交叉剪輯了西班牙歌舞表演和制作鋼琴的過程。
鬥牛以音樂的姿态,反映了勞工在制造鋼琴時浪漫而激情的一面。
正如标題"鋼鐵的鋼琴"所暗示的那樣,象征着物質和工業屬性的"鋼鐵"和象征着精神文化的"鋼鐵"站在兩端,統一在一個詞中。
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屬于勞工的物質和精神雙重生産。
的确,正如陳桂林在偷鋼琴後獨自在雪地裡彈奏《緻愛麗絲》一樣,影片在浪漫的超現實場景中描繪了勞工在物質上跳躍的精神和生命力。
這一次,鋼琴不再是為了留住女兒而制作的,是以沒有現實的吸引力。
這是關于勞工試圖證明他們曾經存在的東西,以及面對一個時代逝去的勞工階級的尊嚴,這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個偉大轉折點。
鋼制鋼琴,笨重而粗糙,以粗糙的工業金屬質地演奏,并不準确,但它仍然流露出溫暖的和諧。
它象征着那個時代下崗勞工的硬度和柔軟度。
一種基于物質但超越物質的精神浪漫。
用這段浪漫,诠釋了時代最後的激情。
也帶着這種激情,公開抵制社會的颠覆和脅迫。
如果說《鋼鐵的鋼琴》講述的故事是國有企業改制十年後為勞工階級唱的歌,那麼導演也在處理電影本身的荒誕浪漫風格,踐行勞工階級的精神和信仰。
《鋼鐵的鋼琴》上映十年後,面對《996》和《中年危機》等一系列社會生活問題,面對勞工階級沒有改變的事實,
我們也許能夠在《鋼鐵的鋼琴》中揭示的那個尚未被摧毀的勞工的記憶中尋求靈感。
從這個意義上說,《鋼鐵的鋼琴》,以及那種與生活作鬥争和精神生活挫折,
不應該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