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泉州“三道茶”

作者:一如茶事

日前,“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一時間,泉州再次引起世界的關注。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國茶從泉州走向世界。而作為我國烏龍茶的故鄉,泉州茶也獨具魅力。

泉州是我到訪次數最多的茶鄉,那裡的茶人茶事,如同那杯濃香型鐵觀音,香高隽永,回味悠長。

泉州“三道茶”

在泉州,茶是生活。2007年,我因參加首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首次來到泉州。在赴茶鄉安溪的路上,當車停在加油站加油時,我詫異地看到加油站一側,有人正圍坐品茶。我好奇湊近的同時,主人已經燙好杯、倒上茶,并示意我喝茶。這不是一次偶遇。後來我才知道,在安溪,甚至在泉州,無論是店鋪、機關甚至家庭,一套工夫茶具都必不可少。此後的泉州之行,無論走到哪兒,坐下來喝杯茶都是必須的。我認識到,在泉州,客人來時,茶是禮儀。閑暇時刻,茶是日子。總之,茶是泉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泉州人的茶生活,還随着泉州人的茶生意,影響到了全國各地。過去賣茶,尤其在北方地區,采用櫃台銷售,客人即買即走,并不提供品嘗服務。21世紀初,泉州人用泉州茶生活推銷起家鄉茶。取代櫃台的,是冒着香氣的茶桌,但凡有客進店,必喝杯茶先。據統計,在全國各地從事茶葉生意的泉州安溪人超過20萬。可以說,如今茶葉銷售先嘗後買,蓋碗泡茶漸漸走向千家萬戶,與泉州茶生活的推廣不無關系。

泉州“三道茶”

在泉州,茶是傳承。一方水土養一方茶,除了自然孕育的獨特茶樹品種外,凝聚着茶農智慧的鐵觀音制作技藝經代代傳承,已經列入國家級非遺。雖然我先後采訪過多個鐵觀音制作技藝傳承人,但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在泉州街頭偶遇的一位。

那是一次到泉州出差,當地朋友知道我們喜歡茶,晚飯後直接帶我們來到一家茶店——兩固茗茶。店面不大,來頭卻不小。“在泉州安溪感德鎮,說起陳兩固,茶農幾乎沒有不知道的。”朋友介紹說。陳兩固話不多,隻是拿出兩泡茶,讓我們嘗嘗。一泡烏黑油亮,一泡條索粗壯,雖然喝過不少安溪茶,但面對這兩款,無論觀形還是嘗味,我居然都有雲遮霧繞不求甚解之感。原來,那泡烏黑油亮的叫鐵觀音蜜茶,是當地的土法工藝,主要是家庭保健之用,市面上少有。而那泡條索粗壯,名為野實,是鐵觀音野茶,采摘上百年的鐵觀音野茶樹上的茶青,采用傳統工藝制作而成,自然也是少見。

泉州“三道茶”

小小兩泡茶中,古早的味道裡,是陳兩固對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堅守。臨走時,他送給我一本書,書名是《制茶技藝探秘》,他本人是作者之一。出于好奇,我查閱了他的資料,才知道他在安溪成立了首個鐵觀音制茶大師工作室,教育訓練茶農超萬人。

對泉州人來說,茶還是鄉愁。伴着歲月的茶香,這杯故鄉之飲早已流進了泉州人的血液。在采訪時,不少祖籍福建泉州的政協委員都保持着喝泉州茶的習慣。印象最深的是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林樹哲,每年全國兩會,他都會帶着家鄉茶同與會委員分享。而每年會上與他喝喝茶,聊聊茶,也成為我們的“約定”。從泉州茶的特點,飲茶的風俗到飲茶的好處,話裡話外,充滿了對故鄉茶的熱愛與眷念。

2017年,香港回歸20周年前夕,我赴香港采訪,從機場趕過來的他先囑人給我泡茶。聊及家鄉茶,他找出了一款私藏茶,是廈門進出口茶業有限公司出品的鐵觀音,充滿年代感的包裝,好像在講述一個過去的故事。原來,泉州是著名的僑鄉,旅居世界各地的泉州籍華僑離開家鄉時,帶走的多是這款茶。直到現在,這款茶還在繼續生産,并保持着當年的包裝和味道。對這些華僑來說,這是家鄉的味道。

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的泉州,茶的故事同樣精彩。生活之茶、傳承之茶、鄉愁之茶,這“三道茶”隻是泉州茶文化的一隅。更多故事,等待着你來到泉州,慢慢體味、慢慢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