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傾聽大理 | 白族“三道茶”答客問

作者:大理融媒

當今人類社會,熱門甚多,文化熱此其一也。諸如飲食文化等。這并非一概都是故弄玄虛,實際上是人們追求文明生活所使然。

在大理,一股茶文化熱随着白族“三道茶”的風光而興起。對此,譽之者衆,毀之者亦不乏其人。當然,對一件事有的人趨之若骛,有的人嗤之以鼻,純屬正常,無須強求一緻。

A君,觀光客,以白族“三道茶”诘難于我。其問題既廣且深,使我頗為作難。然而,怪我早在1980年撰寫了那篇《白族烤茶與下關沱茶》,介紹了“三道茶”,編入《大理風情錄》一書,流傳出去。于是,我隻好硬着頭皮敷衍了他一通。談過之後,很覺汗顔。隻得翻箱倒櫃、多方求師,遂成一篇,故名《答客問》。是為序。

傾聽大理 | 白族“三道茶”答客問

酒先茶後,後來者居上。

俗語說:“茶是萬病之藥,酒乃百藥之長。”

酒與茶确實是中國傳統飲料之雙璧,流傳幾千年而不衰。舶來品咖啡、可可,充斥市場的可口可樂、健力寶,比起來也要遜色。過去,在白族山歌《趕馬調》裡有句歌詞:“好吃不過鑼鍋飯,好喝不過箐頭水。”那隻不過是一種山林野趣而已。說到底,酒和茶仍然是傳統飲料的魁首。

追溯起來,人類飲酒的曆史要悠久得多。然而,飲茶卻是後起之秀。《茶經》引民諺:“甯可終生不飲酒,不可三餐無飲茶。”這是實話。比起酒來,茶大概益多害少。《三國志》中有個“以茶代酒”的典故:說的是吳國末代皇帝孫皓,兇暴驕盈、酷溺酒色,不惟自己頓頓飯不離杜康,而且每設宴,不管别人酒量如何,一律強制喝七升,實在令人受不了。唯有對其寵臣韋曜時常裁減或密賜茶荈以當酒”,使他蒙混過關。

越到後來,茶對酒确實有取而代之的趨勢。唐詩中就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句。清代查為仁《蓮坡詩話》則寫道:“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它:而今七事都更變,柴米油鹽醬醋茶。”

傾聽大理 | 白族“三道茶”答客問

中國人飲茶習俗究競始于何時?現已無可稽查。《茶經》雲:“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周魯公。”據傳,上古時期神農氏嘗百草不幸中毒,終因吃了茶樹的葉子才獲救。其可信程度如何,與是否存在倉颉、燧火、有巢、神農一樣。

然而,南方種茶早于北方,則是不容置疑的事實。近人以物種起源的自然條件考察論證:“雲南是茶樹的起源地。”曆史已上千年。《封氏聞見記》載:“茶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禅教。學禅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相仿效,遂成風俗。”

傾聽大理 | 白族“三道茶”答客問

飲茶在全中國形成風俗之後,正如林語堂所說:“飲茶為整個國民的日常生活增色不少。它在這裡的作用,超過了任何一項同類型的人類發明。”他還說:“隻要有一隻茶壺,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其實,好事傳萬裡,飲茶之風早已傳遍全球,尤以鄰邦日本盛行。日本學者森本司郎在《茶史漫話》中說:“茶作為飲料,其有益于人體健康,說它僅次于人們賴以生存的陽光、空氣和水也不算過分吧。在人類的生活文化中,由于把茶作為重要飲料,才使人們擺脫了原始生活,開始向健康的文化邁進。”飲茶确實已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據有心人統計,那部厚厚的中華文化大成的古典名著《紅樓夢》中涉及飲茶的,竟然多達260多處。其中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栊翠庵”将賈府飲茶寫得加此豐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亂!

傾聽大理 | 白族“三道茶”答客問

按理說,飲料供解渴。過去,夏日炎炎,奔走于北京街頭,口幹舌燥,花上幾毛錢,捧一大碗淡茶,牛飲海喝,好不痛快。但古人給飲茶賦予一個雅名日 “品茗”或“啜茗 ”。“品”者,三口也。意思是不能像“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那樣狠吞虎咽,要一口口慢慢品嘗。周作人說:“我的所謂喝茶,卻是在喝清茶,在賞鑒其色與香味,意味未必在止渴,自然不在果腹了。”白族有幾句俗語:“酒盅要粗糙,茶杯要精巧。”“酒滿敬人,茶滿欺人。”這說明喝茶是十分高雅的勾當,不可造次。(作者:施立卓)

《傾聽大理》文學訪談欄目由大理市文聯與大理市融媒體中心聯合制作播出,播出時間:每周五、周六、周日晚9:00—10:00。

收聽方式:

1、調頻FM99.9(大理人民廣播電台)

2、手機下載下傳“蜻蜓FM”、“喜馬拉雅”等APP可同步收聽或回聽。

3、數字電視使用者,選擇“廣播”界面,標明“蒼洱調頻”即可收聽。

4、節目内容同步上載“蒼洱文苑”“大理融媒”微信公衆号。

編輯: 向紅玉

值周:胡亞玲

主編:李 勝

總編:羅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