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諜戰劇時,但很多人往往會被CC系、中統、軍統等錯綜複雜的國府情報部門給搞暈,很難搞懂他們之間的關系,極大地影響了小夥伴們的觀劇體驗。那麼,CC系、中統、軍統都是如何來的,他們之間又是什麼樣的關系呢?看完這篇文章,想必大家便能理清一二。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0">CC系:本為蔣掌控黨務的嫡系,實力增強後産生獨立意志</h1>
CC系,其實指的就是1927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央俱樂部”,“CC”便是中央俱樂部英文名稱“Central Club”的簡稱,同時也有說法認為是“CC系”首腦陳果夫、陳立夫兄弟的首寫字母。
陳其美
正所謂“蔣家天下陳家黨,宋家姐妹孔家财”,這裡的“陳家”指的便是陳果夫、陳立夫兄弟,二人與蔣介石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而說到這兄弟二人,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人,那就是蔣介石的伯樂和引路人——陳其美。
陳其美是同盟會的早期成員,深受孫中山的器重,曾與蔣介石義結金蘭,陳其美堪稱蔣介石的“革命引路人”,正是陳其美介紹其加入了同盟會,之後便長期在陳其美手下效命,而且直到陳其美被殺之前,都對其忠心耿耿,不僅曾受陳其美派遣刺殺光複會領袖陶成章,而且還在陳其美手下當過團長,上司過陳其美的一支“敢死隊”。
蔣介石之是以後來能夠混到那個位置,正是源于陳其美将其介紹給孫中山,當時孫中山身邊有才的人确實不少,但能夠承擔重任、有執行力的着實不多,是以當重要幹将陳其美被刺殺後,蔣介石便開始逐漸受到了重用。
蔣介石與陳果夫、陳立夫兄弟
正是以,蔣介石與陳其美的追随者和親戚長期保持着親密的關系,而陳果夫、陳立夫兩兄弟便是陳其美的親侄子,而陳氏兄弟也一直将蔣介石稱為“世叔”,由此可見雙方關系的親密。
正因雙方關系如此緊密,再加上陳果夫、陳立夫早年也的确對蔣介石忠心耿耿,是以蔣介石便将最為重要的黨務工作交給了兄弟二人,其中陳果夫于1926年擔任組織部長,陳立夫則于1932年接任。于是,陳氏兄弟便利用掌控黨内人事升遷的權力,竭盡全力為蔣介石保駕護航,畢竟這一時期大家的利益還是一緻的。
1927年,蔣介石因與汪精衛、李宗仁等派系的沖突和鬥争,被迫于同年8月下野,而在下野之前,蔣介石便安排陳氏兄弟給新政府搗搗亂,同時暗中積蓄力量。于是,陳果夫、陳立夫便于同年六月成立了一個秘密組織——中央俱樂部,網羅了國府大量要員,CC系就此誕生。
在陳果夫擔任組織部長期間,其弟弟陳立夫則負責着該部的調查系統,借此對當時黨内成員的政治傾向予以調查和存檔,并在蔣介石再次上台後,于1928年至1929年搞了一次大清洗運動,進而加強了蔣介石對國民黨的掌控。
既然陳氏兄弟對蔣介石如此支援,蔣介石對兩人自然也是極度信任重用,是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陳氏兄弟幾乎就是蔣介石的化身,能夠在各種外交場合代表蔣介石。而正是憑借着蔣介石的信任,CC系開始迅速發展,1931年的72名“中執會”(中央執行委員會)成員中,便有15%屬于CC系,而到了1935年,180名當選委員中則有50人屬于CC系,這個比例已經上漲到了28%。而在抗日戰争爆發之前的頂峰時期,成員更是多達上萬。
不過,一個組織勢力相對弱小時,還很容易保持它的“初心”,可随着實力的增強,這個組織便開始不免産生自己的意志。随着CC系實力的增強,這個組織最終成為了以陳氏兄弟為首的攻守同盟,他們不再單純的為蔣介石保駕護航,不可避免的開始謀取自身的利益。
當時,雖然國民黨中始終派系林立,但以陳氏兄弟為首的CC系,無疑是實力最強、影響力最大的一派,而且一直延續到了蔣介石敗退台灣。之後,由于蔣介石對陳氏兄弟的徹底失望,蔣經國徹底取代二陳,這個組織才逐漸消亡。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3">中統:原為CC系黨務部門,一度強大後又歸于内政</h1>
中統的建立,其實與CC系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前文說過,當時為了打擊黨内的反對派,在陳果夫擔任組織部長期間,其弟陳立夫曾負責管理該部的調查系統,這便是組織部中專職情報的“黨務調查科”,而這個調查科便是中統的前身,其主要負責的便是調查黨内成員政治傾向、思想動态問題。
後來,随着CC系實力的擴張,黨務調查科的任務也開始慢慢由黨内向黨外滲透,1932年擴充為“特工總部”,1935年又 改組為“黨務調查處”,而其主要負責人則由同為CC系的徐恩增擔任。而其職權也開始從内部調查轉為對外保衛,其實主要也就是針對我黨的偵查、破壞工作,尤其是“四一二事變”之後,黨務調查科針對我黨人員的逮捕破壞極為猖獗。
據不完全統計,從1931年至1935年間,該組織共捕獲我黨進階幹部19人、中級幹部80人、黨員1.5萬人,其中包括逮捕殺害中共中央總書記向忠發、政治局候補委員澎湃、政治局候補委員楊殷、宣傳部秘書長恽代英、江蘇省組織部部長陳喬年、廣東省委書記蔡和森等,逮捕中央特科負責人之一陳赓、全國總工會上海執行局書記羅登賢、海員工會黨團書記廖承志等,綁架進步作家丁玲、潘梓年,而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特科負責人之一顧順章,中央臨時上海局書記李竹生和代理書記盛忠亮等人則相繼被捕叛變。
尤其是顧順章的被捕叛變,簡直對我黨在上海的組織造成了毀滅性打擊,雖然由于撤退及時,黨中央和江蘇省委得以幸免于難,但也直接導緻我黨在上海多年經營的成果幾乎毀于一旦,主要活動被迫轉入地下。
1937年4月,徐恩增負責的“黨務調查處”與戴笠負責的“力行社”合并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由陳立夫任局長,其中由調查處組成的一處仍負責黨務,由徐恩增任處長;由力行社組成的二處則負責特務,由戴笠任處長。
1938年春,蔣介石借口抗戰時期國難當頭,為防止日本間諜活動,提高工作效率,增強抗戰力量,又在3月29日召開的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決定把原有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改組,擴大成為3個公開的特務組織,其中以第一處為基礎,建立隸屬中央黨部秘書處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局長由國民黨中央秘書長朱家骅兼任,徐恩曾任副局長,由徐負責日常實際工作。
中統實行嚴格的層級管理制度,以各級國民黨黨部為活動基地,在省市黨部設調查統計室,在省以下黨部設專人負責“調查統計”,在文化團體和大專院校、重點中學則廣泛建立了“黨員調查網”。
1949年2月,中統改名為内政部調查局,隸屬于國民政府行政院内政部,但實際上仍由國民黨中央掌控,習慣上也仍然稱為中統。國民黨敗退台灣後,又于1954年10月改組為“司法行政部調查局”,現為台灣法務主管部門下轄的“調查局”。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9">軍統:為制衡“中統”而生,戴笠死後逐漸沒落</h1>
中統由于和CC系關系太過緊密,而CC系壯大後由于自身的利益,對于蔣介石也并非一心一意,甚至時常因為自身的利益而損失老蔣的利益,例如蔣介石重要謀士楊永泰的被殺。于是,蔣介石便想着在中統之外,再成立一個直接由自己掌控的組織,這時候“複興社”便進入了蔣介石的視線。
複興社,也稱“藍衣社”,原本是黃埔軍校一些基層軍官們,因不滿政府腐敗自己私下裡成立的一個小組織,因為懷有一些理想主義成分,因而可以說是非常有活力、幹勁的一幫年輕人,這令蔣介石十分的滿意,于是開始對其進行大力扶持。當時,複興社有十三位早期骨幹成員,也被稱為“十三太保”,他們便是劉健群、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酆悌、鄭介民、曾擴情、梁幹喬、肖贊育、滕傑、戴笠和胡宗南。
在蔣介石的扶持下,複興社的實力迅速壯大。不過,複興社的早期的職責一直不太明确,但身為早期骨幹成員之一的戴笠,卻表現的極為積極,他帶領着十幾個小夥伴,四處刺探消息,然後給蔣介石送去,蔣介石其實一開始也沒當回事,但久而久之就發現這個小夥子非常精幹,于是便開始對戴笠予以重用。
蔣介石和戴笠
1932年,為了制衡那個臃腫不堪,而且不好好幹活的“中統”,蔣介石授意戴笠在複興社内部建立了一個核心組織——力行社,并在其下設立了一個專門進行諜報活動的特務處,由戴笠擔任處長,而這便是軍統的前身。
前文說過,1937年時力行社曾與黨務調查處合并成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又于1938年初進行了改組,其中以力行社為主的第二處,便擴大為了隸屬軍事委員會辦公廳的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首任局長由陳立夫兼任,戴笠任副局長。而除了中統和軍統之外,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分出的第三個組織則是隸屬軍事委員會辦公廳的特檢處,主要負責郵電檢查,由于這個組織并不像中統和軍統那麼有名,這裡就不展開了。
相較于刺探情報和進行反間諜工作,軍統最為出名的便是刺殺投日的軍政人員和敵對人士。例如1933年刺殺北洋軍閥漢奸張敬堯、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副主席楊杏佛,1934年刺殺上海《申報》主持人史量才、察綏群眾抗日同盟軍第二軍軍長吉鴻昌,1936年暗殺王亞樵,1939年刺殺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外交部長陳箓,1940年刺殺青幫頭目張嘯林、刀劈上海市長傅筱庵、刺殺日本天皇特使高月保男爵、活埋走私A錢的财政部中央信托局經理林世良、處決屯糧的成都市長楊全宇等。
從軍統的“光輝事迹”來看,戴笠的辦事能力自然是很強的,而且戴笠還有一個特别優秀的“長處”,那就是很善于捕捉蔣介石的心思,畢竟很多讓蔣介石不爽的人都被軍統給“消滅了”。是以,軍統很快便開始取代中統的地位,成為蔣介石極為倚重的一股力量,而中統權力則逐漸收縮,主要負責内政方面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抗戰爆發之後,關于中統的事迹便很少再有人提及,而軍統活動逐漸高漲的原因。
雖說軍統的暗殺主要是幫助蔣介石解決麻煩,而且也暗害了不少進步人士,但不得不說的是,抗日戰争期間,軍統還是起到一些積極作用的,尤其是針對唐紹儀、殷汝耕、季雲卿、汪精衛、周佛海等大漢奸的刺殺,雖說這些行動有的并未成功,但無疑也是有效的震懾了那些投敵叛變人員。而且,隸屬于軍統的“遊擊司令部”和“交通警察大隊”還曾深入日寇占領區開展廣泛的遊擊戰,對打擊日寇和漢奸,起了不小的作用,甚至有傳聞軍統曾經刺探到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計劃,隻是沒有得到美國方面的重視。
軍統特勞工員最多時達到了5萬多人,其組織形式主要為“局-區-站-組-隊”,有的地方則設有相當區、站的辦事處。“組”是軍統特工的基本機關,每組通常由十人左右組成,并根據任務不同,通常分為普通組、潛伏組、行動組、策反組、随軍組、防諜組等。
1946年3月,戴笠因所乘的專機在南京西郊的岱山墜毀身亡,軍統就此樹倒猢狲散。同年8月,軍事委員會改組成國防部,軍統也随之改組,其中公開的特務武裝與軍委會軍令部二廳合并為國防部第二廳,由鄭介民出任廳長;秘密核心部分則組成國防部保密局,由毛人鳳擔任局長。
解放戰争期間,軍統主要針對我黨展開特務行動,例如對關押在渣滓洞、白公館的革命志士的屠殺,又如在解放區從事的一系列破壞活動。
國民政府敗退台灣後,一部分軍統特務留在大陸繼續進行暗殺、破壞和情報活動,直到五十年代中期才逐漸被肅清。另一部分則撤往台灣,并于1950年恢複編組,于台北士林芝山岩設立局本部,繼續從事情報搜集工作,并主導了台灣工作委員會案和台北市工作委員會案。
1952年,蔣介石進一步改組台灣特務機構,撤銷“革命行動委員會”,在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下設立第二組和第六組兩個特務機構,主要負責以大陸為目标的“敵後建黨”和“心理作戰”等特務活動,之後又設立“國家最高國防會議”,自任主席。
此後,軍統又經曆了一系列的改組,一度成為維護國民黨在台灣統治和鎮壓人民的工具。直到1973年以後,随着蔣經國、李登輝主政時期的再次改組,軍統才算是徹底退出了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