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鋼琴女神”陳薩:需要有時間來感受自己

“鋼琴女神”陳薩:需要有時間來感受自己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郝羿

在誘惑頗多的商業社會,能夠保有獨立并堅守自己的陣地,對于藝術家來說難能可貴。鋼琴家陳薩便是其中之一。

這位出道便登上英國利茲、波蘭肖邦和美國克萊本三大國際鋼琴比賽的舞台,并斬獲重要獎項的鋼琴家,被英國BBC譽為“當今最具魅力的鋼琴家之一”,在國内外擁有衆多忠實的擁趸。陳薩本可以憑借自己已取得的成績推出一些難度較小的作品,然而天生倔強的她卻選擇了一條無比“艱難”的道路——演奏全集。

自2015年成立個人工作室以來,陳薩每年都會推出新的獨奏會曲目,從肖邦的《瑪祖卡舞曲》,到德彪西的《24首鋼琴前奏曲》《12首鋼琴練習曲》,再到肖邦的《夜曲》,其中大多是以全集的方式呈現作曲家的作品。在這些大部頭作品中,觀衆能感受到陳薩的用心,尤其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陳薩也給出了自己獨特的了解和诠釋。

繼2019年舉行肖邦夜曲全集音樂會巡演後,陳薩推出的新專輯《肖邦夜曲全集》于近日全球發行。借此機會,北京青年報娛樂視訊專欄“娛見”獨家專訪了陳薩。通往藝術家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需要經年累月的錘煉和鍛造,更需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孤獨。陳薩坦言,“我并不是一個喜歡在嘈雜人群裡待着就能獲得快樂和放松的人。學琴的經曆讓我覺得孤獨挺像一件必需品,我需要有時間來感受自己。”

演繹作曲家全集像一個深潛的過程

陳薩從小喜愛并經常演奏肖邦的《夜曲》。2019年陳薩成為中國大陸首個舉行肖邦夜曲全集音樂會巡演的藝術家,而由于疫情的原因,這套曲目的錄音直到2021年才完成。

“肖邦的《夜曲》大家特别熟悉,哪怕是在酒店的大堂裡都能經常聽到,但是作為一套作品去呈現,其實非常具有深度,對于演繹的要求非常高。”就是這樣一套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陳薩花了很大的功夫去研究和呈現。對于某些非常熟悉的《夜曲》,陳薩甚至需要花額外的時間讓自己慢慢洗刷掉平時耳朵裡似乎很熟悉的那種演繹方式,“我要讓作品本身對我講話。”

肖邦的21首《夜曲》雖然各有不同,但并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緒起伏,且都是風格類似的同一作曲家的作品,放在同一場音樂會裡,無論對于聽衆還是演奏者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通常音樂會作品大概是一個半小時,肖邦《夜曲》全集演奏下來大概是兩個小時,還有中場休息。陳薩始終能投入其中,做到引人入勝,“巡演這麼一套作品,身心都很累的,除了需要專注力和情感的付出,還有你整體狀态的投入。”

之是以會堅持做全集演奏,在外人看來是挑戰,但于陳薩自己并不然,她從中找到了快樂,更好地了解了自己。“從演奏肖邦的全套《瑪祖卡舞曲》開始,我就已經淺嘗到演奏套曲的樂趣。因為從我自己去學習,到最後呈現出來,在現場跟大家分享,這個過程類似于深潛的過程,你完全沉浸式地在一個作品的語境裡去感受,對我來說是很珍貴的一筆财富。”

陳薩将這種沉浸式體驗延續到了音樂會的曲目安排和專輯的出版上,“我的現場演奏和錄制21首《夜曲》不但要尊重出版的曆史,更重要的是尊重樂譜本身。”

“學琴的路上感謝父母沒有放棄我”

母親是舞蹈演員、父親是圓号演奏員,這樣的家庭氛圍讓陳薩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很有文藝氣息的環境。“我們生活的院子裡,鄰裡關系特别好,周圍都是哥哥姐姐,大家在石闆搭建的小舞台上唱歌彈琴跳舞,我也是其中一員。”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陳薩的父母發現了陳薩的藝術天賦,“那時候我唱歌、跳舞,很愛表現自己,特别有表演欲望。于是父母下決心為我請專業老師學習音樂。”

為了學琴,家住重慶的陳薩每周需要跟随媽媽坐火車到成都上但昭義老師的課。此後但昭義轉去深圳,為了讓女兒更好地學琴,陳薩的媽媽義無反顧地舉家遷到了深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不是我自己做的選擇。其實要感謝父母沒有放棄。”一路走來,母親對于陳薩的影響特别大,“媽媽對我的影響是天性上的,她非常自然和透明,也非常柔軟。我覺得有了這種天性,其實已經美好了一大半了。”

後來陳薩去英國留學,開始慢慢學習獨立,但她從沒覺得學鋼琴是個苦差事。“當然有過低谷期,但我這個人可能就是一根筋,從沒想過要放棄。”如今的陳薩每天還堅持練習至少四個小時的琴,她認為,對于鋼琴家來講,獨自練習是必不可少的,而孤獨更是一門必修課,“孤獨是一把雙刃劍,主要看你如何去調節,在音樂裡調節。我并不介意自己待着,也許是因為學琴的經曆讓我覺得孤獨挺像必需品的,我需要有一個自己待着的時間來感受自己。”真正開啟職業生涯之後,母親對陳薩心态上的影響也更大,“她的人生觀很豁達,時常讓我很寬心。”

從肖賽選手到評委感覺很奇妙

疫情發生後,陳薩也經曆了一段郁悶的時期。“那時候我感到很無力,因為我在做的事情沒辦法在第一時間幫到他們。這讓我有一種痛苦的感覺。”然而恢複演出之後,聽到久違的掌聲,陳薩又找回了音樂所帶來的踏實感,“我看到大家對于音樂的那種需求,又會覺得我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它很難量化,但是它可以跟大家的精神同在。”

2000年,陳薩參加第十四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奪得第四名以及波蘭舞曲的最佳演奏獎。轉眼20年過去了,2021年,陳薩将回到夢開始的地方——波蘭華沙,與阿格裡奇、鄧泰山等共同出任第18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評委。陳薩是這一屆肖賽最年輕的評委,也是唯一受邀的中國籍評委。

“我覺得生命很奇妙,能作為肖賽的評委,我覺得非常榮幸,同時這也是很大的認同和信任。”擔任肖賽評委,陳薩很感慨,“我是帶着對音樂的期待去聆聽,從這一點上來講,初衷是沒有變的。”談及自己的評價标準,陳薩表示,“我其實覺得音樂比賽是一個僞命題,音樂你怎麼可以拿來比?但是它也的确有可以比較的東西,比如說我們在對于音樂的了解力上,可能更接近于作品的本質,或者說在結合了本質之後,其個性更讓人着迷等等,這是一個很藝術化和個人趣味的評審過程。”

進入音樂的世界“女神”是多面的

2015年成立自己的個人工作室,讓陳薩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和能動性。“我思考得更多了,在曲目的策劃和安排上也更大膽了一些。”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年份,陳薩帶着貝多芬的四首奏鳴曲在全國巡演之後收獲了如潮的好評。她對貝多芬的興趣越發濃厚,将貝多芬的32首奏鳴曲列入下一個全集目标,“貝多芬的32首奏鳴曲曲風各異,我希望把他所有的奏鳴曲都在音樂會上先彈一遍,然後再決定是否要錄制。這些曲目是人類的寶藏,學習它們,演奏它們,跟它們度過一些生命的時光,是非常有價值的。”

一襲黑色長裙,秀美的長發披在肩頭,陳薩每次亮相總是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女神”形象,光彩照人。但進入音樂的世界,她又是多面的,演奏肖邦的時候柔情似水,在貝多芬的《皇帝協奏曲》中又幻化成陽剛的鬥士。“我是希望能無限接近作曲家想要傳達的内容。”她說,“音樂是需要有立體感的,音樂的表達能力也需要有力度感。哪怕是肖邦這麼浪漫的作曲家,他也有很多的東西甚至是呐喊式的,比如《英雄波蘭舞曲》,那種凱旋式的充滿号角感的東西,都是他非常顯著的特質。”陳薩說她更喜歡自己現在的狀态,“更加獨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并為之努力,實作自己想要的,這是我很喜歡的一種狀态。”

來源:北京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