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刀劍笑
坎貝爾又就美國對華政策釋放了一波複雜信号。
在美國智庫亞洲協會6日的線上對話會上,這位拜登政府的“亞洲沙皇”明确表态,不支援“台灣獨立”。打臉民進黨當局的同時,也引起美國涉台政策會否回調的猜測。
但除台海問題,坎貝爾還再次就其他主要涉華議題發聲。指責中國強硬,謀求制定有别于“新冷戰”的新抗中戰略,慫恿盟友勇敢做反華炮灰...... 還是那套熟悉的配方。
這些内容他最近已經公開兜售多次。
一位美國問題學者觀察到,過去這兩個月,可以說是坎貝爾就任拜登政府印太事務協調官以來最忙碌的兩個月。如此密集的涉華表态背後,可能有着一個重要背景。
1
這場線上對話會的主題就是美國印太政策。
亞洲協會的主要負責人,澳洲前總理陸克文、美前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拉塞爾等,就各自關心的印太議題與坎貝爾對話。話題相對松散,但幾乎每個都涉及中國。
美國不支援“台獨”,是當天最受關注的表态。
當被拉塞爾問到“如何正确對待台灣”時,坎貝爾不光多次嘴上念叨着自己要小心作答,實際闡述的立場也很謹慎:美方支援與台灣發展牢固的非官方關系,但“不支援台灣獨立”。
坎貝爾說,“我們完全認識到并了解這裡所涉及的敏感性。”
這轉折的後半句顯然是坎貝爾要表達的重點。
美歐及台灣不少媒體說,“拜登政府首度明确表态不支援台灣獨立”。這立即在島内引發震動。
被坎貝爾打臉的民進黨當局至今未做正面回應。7日被迫出場的台“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也尴尬地顧左右而言他,隻是強調拜登政府已多次強調對台支援“堅如磐石”。
坎貝爾的表态也引來島内網友熱議。
一位網友在臉書發文“狠酸”民進黨當局,說民進黨及其側翼最近一直在廣傳“對岸武力犯台,美日将聯合協防台灣”,如今如夢一場,當場被美國戳破,“現在到底醒了沒?”
有島内媒體說,坎貝爾“一向對台和善”,這次表态“十分突兀”。
但真的突兀麼?其實無論華盛頓和坎貝爾本人,這個表态都屬正常。
對台政策上保持“模糊”,至少在表述上支援一個中國原則,是美國政府長期以來的立場。雖然特朗普政府在台灣問題上表現激進,拜登上台後繼續維持打“台灣牌”強度,但根本上,正如坎貝爾所言,美方在這個問題上仍然試圖維持某種“微妙平衡”。
坎貝爾本人,更是明确主張維持“戰略模糊”。
前段時間,美國國會和學界建議對台采取“戰略清晰”的聲浪不斷。5月4日在參加英國金融時報一個活動時,坎貝爾給這種争論滅火,直言謹守“戰略模糊”仍是維持和平穩定的最佳途徑。
一位台海問題專家認為,表态不支援“台獨”,也是拜登政府往“模糊戰略”主線回調的一步。
坎貝爾這番喊話至少有兩個原因:
一個,就是民進黨當局在極端道路上越走太遠,導緻兩岸關系緊張更新。大陸不斷展現捍衛領土主權決心,華盛頓看到這一點。美方擔心一旦走到大陸動武那一步,它也會被卷入其中。
意識到“台獨”過于嚣張的潛在危險,華盛頓趕緊出來踩刹車。
坎貝爾的弦外之音,被台媒聯合報一語道破:“美國當然愛台灣,但愛的是符合美國利益的台灣”。
還有一個原因,被認為跟他提到的“期待美中上司人不久将接觸”有關。
2
坎貝爾對美中整體關系的描述,是另一個關注點。
這位資深“亞洲通”上次因對華政策表态引起國際輿論關注,是5月27日。他在斯坦福大學一場研讨會上宣稱,“對華接觸政策”已死,美國對華進入激烈競争時代。
美媒CNBC和新加坡聯合早報等,這次都在标題中突出了坎貝爾說“美中有可能和平共存”。
但仔細比較,他的最新表述跟5月27日和之前幾次公開言論并無實質改變。
坎貝爾再次确認“對話接觸政策”終結。
當陸克文問,美中會不會發生新冷戰,坎貝爾說他不喜歡“新冷戰”這種架構,原因,隻是因為這種架構現在不夠清晰,可能“對應對現在中國的挑戰毫無幫助”。
他還再次把中美關系惡化歸咎于北京。
坎貝爾說,美中和平共處的“巨大挑戰”,是中國變得越來越強勢。
跟最近其他一系列公開表态一樣,他再次提到拜登今年晚些時候将主辦美日澳印四方峰會,另外美方還準備加大在亞洲的投資以維持自身地位。目的,都是對抗中國。
捎帶腳兒,他還批評“中國對澳洲的做法”。
坎貝爾對澳洲表示“同情”,但他撐腰的方式,隻是“保證”美國将加大對地區盟友的支援。
澳洲媒體《商業評論》7日的一篇評論,開頭就點明坎貝爾這番話的真實含義,“澳洲應該甘于與中國進行一場低當量、長時期的對抗”。
被美國當槍使,就得為服務美國利益做出犧牲,這在華盛頓看來天經地義。
坎貝爾表态中稍顯“積極”的資訊,是他期待中美元首不久就會有所接觸。
美國總統國安顧問沙利文不久前曾表示,正考慮推動美中元首會談,說現在是時候“厘清雙方現階段的關系”了。對此中方有回應,願意恢複對話,但要看美國有無誠意。
坎貝爾6日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回答,“我的預期是,我們不會太久就會做出某種安排。”
當他明确表态不支援“台獨”,一些分析認為,這可能就是在為兩國元首會晤營造氛圍,表達“誠意”。
3
早在拜登1月就任前的過渡期,坎貝爾就成為首批被提名的白宮安全和外交政策核心決策成員之一。
2月初,新總統拜登在五角大樓宣布将重新稽核在亞太地區遏制中國的政策。美國《防務新聞》當時預測,聚焦亞洲将是拜登與特朗普少有的幾個政策共同點之一。
它的主要判斷依據,就是坎貝爾“回來了”。
美國《國家》雜志援引外交問題專家的評論說,坎貝爾的職業外交和遊說生涯都與他對亞洲冷戰的态度分不開。“在理念上,他是中國的反對者”。
出任白宮要職之前,他已多次敦促美國攜手盟友對抗中國。早在2019年,他在和美國現任國安顧問沙利文合寫的文章中建議,為與中國競争,美國“須從盟友開始”。
過去幾個月中,坎貝爾隻在阿拉斯加中美高層對話等少數官方場合露過面,而且鮮有發言。相較而言,他的意見表達主要是在各種各樣的智庫活動上。
那麼,坎貝爾這些“非官方”場合表态,多大程度上會被付諸實施呢?
一位美國問題學者說,從最近幾個月情況看,布林肯、沙利文等華盛頓高官的涉華表态多是零敲碎打,吹毛求疵。而坎貝爾,則陸續進行了從戰略到戰術各層面的對華政策梳理。
一個重要背景,可能是拜登2月初宣布的那項對華政策評估接近完成了。之前就有美媒透露,說這項跨部門的評估将在美國獨立日前結束。
根據以往美國政府的操作,評估報告文本暫時不會對外公布。但其中的結論和資訊,又需盡快通過各種管道釋放出來,以便推動美國與盟友之間、美國政府各個部門之間以及美國政府與國會、輿論界之間就此“統一共識”。
目前這屆美國政府,除總統拜登外,現年65歲的坎貝爾在亞太和對華政策上資曆最老。作為印太事務主要負責人,他也最适合來做這個“釋放信号”工作。
最近頻繁參加各種智庫活動并就涉華問題密集表态,可能就是有意釋放對華政策評估結論。
隻是,坎貝爾說的這些如果真是美方正式評估結論,那麼正如聯合早報一篇文章所言:
這反映出“拜登班底對中國的認知依舊落後”。
坎貝爾這一批民主黨智囊團,雖然努力更新着對華認知。但整體上,還是沒能擺脫聯合盟友“圍堵中國”的老套做法。
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