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内寒外熱,以溫陽為主,并收斂浮陽

寒證和熱證經常是互相間雜,互相轉化,比如臨床常見的上熱下寒,就是臨床上常見的寒熱錯雜的一種類型,臨床上也多見陽虛為主,而兼有外熱證,外熱主要是浮越在表的熱證,表現為身體煩熱、皮膚燥熱、皮膚幹燥、面紅目赤、心煩等症狀,這也是虛陽浮越的一種表現。

外熱又内寒,其本質是内寒,是屬于陽虛的一種情況,是假熱證的一種類型。

内寒外熱,以溫陽為主,并收斂浮陽

内寒外熱,多數是舌質胖大,可能會夾雜有少許的黃膩苔,症狀的特征是身體陽虛内寒為主,怕飲食生冷,或大便溏瀉、精神不濟等,也同時出現外熱的現象,如皮膚燥熱口幹煩躁等。

但陽虛浮越的内寒外熱,和陰虛内熱的證候有很大的差別,鑒别要點是内寒外熱患者以内寒為主,而陰虛以内熱為主,這是不同的地方。

治療的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陽虛為本的需要以溫陽為主,常用附子肉桂幹姜等藥物治療,可以在此基礎之上,再配合加入龍骨牡蛎、山茱萸、五味子等收斂的藥物,收斂浮越在外的浮陽。

内寒外熱,以溫陽為主,并收斂浮陽

因為有一些外熱的表現,很多人會誤用滋陰的方法治療,而患者不耐受滋陰寒涼的藥物,比如用生地、熟地、麥冬等藥物,服用了之後加重内寒的,會出現腹脹腹瀉等不适的症狀,用藥後的反應病症鑒别的一方面。

是以一些誤認為自己是陰虛内熱的患者,如果服用滋陰藥而不得緩解症狀的,也要考慮上述内寒外熱的類型,可能需要從溫陽而治,而不能一味的滋陰。

内寒外熱,以溫陽為主,并收斂浮陽

除了用藥調養之外,平常要慎用寒涼生冷的飲食和藥物,注意平心靜氣收斂心神,有助于潛陽。

更多中醫養生文章内容,關注我頭條号内;有疑問可留言評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