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收藏故事
品名家書畫
老沈邀你一起在《藝苑手記》
賞析名家書畫如數家珍……
#1
八十老翁寫蠅頭
——何振岱《題近代名人遺墨冊子》暨小楷特色掘見
這件何振岱先生《題近代名人遺墨冊子》的蠅頭小楷,是一位叫“子台”的何振岱弟子即将蒞京履新時,以一本《近代名人遺墨》冊子“出紙索書”,請何先生寫的。何振岱先生為其“錄近作二篇并志數言”,注明寫于“丙戌仲秋……時年八十”。我首次與此作邂逅時,讀到“八十”二字頓覺震撼,如此高齡竟書寫得如此精妙,着實令人肅然起敬!
為閱讀與欣賞友善,本人曾試将這件何振岱先生《題近代名人遺墨冊子》譯成簡體字,但文字偏長,不便在此照登。根據全篇大意,何振岱先生為這個小冊子所題的字有兩部分,首先是點評冊子裡的翁覃溪(方綱)、林文忠(則徐)、楊叟(希闵)等近代名人寫在玉版箋上的遺墨。其次是點評其中的名人畫作,特别舉例“戒壇卧龍松”,說此作之松如“一龍虛懸”“蒼虬作歌極佳”,他曾“不自量”地依樣也畫了一張。總體看,何振岱先生對這件《近代名人遺墨》冊子極盡褒獎,非常喜歡,甚至即興臨寫。非常可惜的是,本人購藏何振岱先生這兩頁題字時,《近代名人遺墨》冊子部分已經不見蹤影。但不管怎麼說,能擁有何振岱先生這樣一位福州乃至中國文壇名宿在80歲時書寫的如此精彩絕妙的蠅頭小楷,也是三生有幸。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由三國時期的鐘繇所創。鐘繇小楷筆勢如飛鴻戲海,極盡生動,惟結體寬扁,存隸分遺意。東晉的王羲之,不僅将小楷寫到盡善盡美,而且奠立了小楷的欣賞标準。宋代的蘇東坡又有“大小難能”之書論,既屬精語,亦是經驗老到之談。
小楷在國人以軟毫為書寫工具的古代,日用性極強。科舉應試時,閱卷人多半是先看小楷字後看文章,字若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響。是以,凡欲參加科舉入仕者,小楷必須是精妙的。
何振岱(1867-1952)字梅生,号心與、覺廬、悅明,晚年又号梅叟,侯官(今福州)人。師從名儒謝章铤,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中舉,後連續三次考進士均落第。科舉廢止後,被江西布政使沈瑜慶聘為藩署文案。辛亥革命後在福州主纂《西湖志》與《福建通志》。何振岱學問高深,以儒為本,六藝通修,能書擅畫,能詩善琴。詩、書功力尤深,其詩在閩派中獨樹一幟,是“同光體”閩派的殿軍人物,書法成就亦高,晚年小楷是其書一大特色。
這件《題近代名人遺墨冊子》蠅頭小楷,是何振岱先生80歲時的精品力作。從作品中可以看出何振岱先生的小楷以碑學筆意書寫帖學形貌,呈現出碑、帖融合的風格形态,傳統功力紮實。
這件作品一如何書筆畫修長,蘊含瘦金細勁,尖鋒入紙,鋒尖運筆,輕撇慢捺,尖勾銳挑,個性面貌突出。逐字結體骨格清秀,形态峻峭舒展,點畫遒美,氣息暢達,面貌古秀。
這件作品講究分行布白,疏密相間,大小字錯落有緻。附注文字直接縮小,似微雕文字,如花絮亮眼,為整體布局陡增新景。通篇文氣氤氲,尺幅之内蘊含極其豐裕的美感元素。
何振岱先生小楷越小越精,越老寫的越精彩,這在藝術界、收藏界是有共識的。從這件《題近代名人遺墨冊子》洋洋數百字小楷一氣呵成,小而不塞,小而不拘,爾雅雍容,如賦如詩的作品,更可以看出,一位八十老翁如何在幅不盈尺的有限篇幅裡經營他那無邊的藝術天地。
#2
再現曆史鮮活的面容
——謝振瓯《居延舊事》賞讀
這件《居延舊事》是謝振瓯老師數年前贈與我的。打開這件作品,進入眼簾的是一位身佩長劍、手握燈盞的漢代“軍爺”以及他頭頂上的那片漢筒文字。将這片漢簡文字記述下來是:
“廣地南部言永元五年六月官兵釜硙月言簿……承五月餘官弩二張,箭八十八枚,釜一口,硙二合。今餘官弩二張,箭八十八枚,釜一口,硙二合。赤弩一張,力四石,木關。陷堅羊頭銅鍭箭卅八枚。故釜一口,鍉有锢,口呼,長五寸。硙一合,上蓋缺二所,各大如踈。破胡燧兵物。赤弩一張,力四石五,木破……”
這些文字感覺像是一記述兵器的賬本。那麼,賬本與這位“軍爺”組合成《居延舊事》圖表示什麼意思呢?為準确賞讀此圖,慎重起見,還是撥通了謝振瓯老師的電話,謝老師介紹說,漢武帝時期,著名抗匈将領霍去病從甘肅慶陽出發,越内蒙雞鹿塞,穿千裡戈壁,到達居延地區,與匈奴展開多次大戰,迫使居延至祁連山地區的匈奴投降或逃走。從此,居延地區正式歸漢王朝管轄。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為護衛河西走廊城郭,漢王朝在居延地區派駐18萬戍邊甲卒,設居延、休屠二城。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漢朝沿黑河兩岸修築防禦工事,建立了居延地區的整體防禦體系。
《居延舊事》局部
20世紀初,居延遺址出土了“居延漢簡”,它是繼“敦煌漢簡”之後發現的最為重要的漢代邊塞屯戍文書。《居延舊事》圖上的文字正是從“居延漢簡”抄錄下的、著名的東漢永元年間《兵釜硙簿》“月言簿”上的文字,其内容是東漢永元五年鎮守居延的官兵在漢簡上記述的逐月兵器消耗情況。《居延舊事》所表現的是居延要塞守卒的戍邊生活片斷。
聽謝振瓯老師講完關于《居延舊事》圖的創作意圖後,我想象着當年居延要塞烽燧裡的守卒白天在烽火台上站崗,黃昏時牽着戰馬到河邊飲水的情景;想象着居延要塞漆黑的夜裡的風沙彌漫聲與軍中巡夜的打更聲;想象着居延要塞在風雪迷蒙中矗立在無邊的沙漠上,遠處不時有胡雁的哀鳴從夜空中劃過……
回神到《居延舊事》圖,發現謝振瓯這位以畢生精力創作漢唐題材作品、在再現漢唐重大曆史事件與重要曆史人物創作方面取得傑出成就的我國著名畫家,其人物畫功夫了得——
首先,這件作品的構圖很特别,圖中長相奇古的“軍爺”,出場方式竟是從烽燧裡的“昏暗”中走來;牆上那片文字,長短參差,錯落有緻,有留白、有透氣,就像一件書法作品通過“軍爺”側目的眼神與這件人物畫連成整體。
其次,這位“軍爺”的衣紋線條起筆強勁有力,行筆細勁方折,遊絲互動,整個人物形象全用線描勾勒。這種畫法、畫風,正是謝振瓯漢唐人物畫的一大特色。
從這位“軍爺”的神态,還可以感覺出謝振瓯人物寫真的深厚功力。這件作品借由人物的一個眼神、為燈火遮風的一個手勢,便生動地再現出曆史人物鮮活的面容,把當年守衛居延官兵工作環境的艱苦與為國奉獻精神刻畫得淋漓盡緻。
這件作品的用色,一如謝振瓯漢唐人物畫的簡潔明淨,以淡水墨為主,淺顔色為輔,色彩與筆性配合相得益彰,筆性與色墨互襯互托,響亮而協調,斑斓而高古,典雅又養眼。
這件作品還有一個隐蔽的“看點”是“軍爺”的左臂上系着青、紅、黃、白、黑的五彩絲,這是東漢端午節的一種吉祥佩飾。漢代開始信仰陰陽五行之說,五彩絲的五色代表五個方位和五行,彼此相生相克。相傳端午臂系五彩絲,可避兵鬼,避病瘟,驅邪氣。這一小細節,不僅使作品多了一層文化含量,也能看出謝振瓯對漢文化研究之深。
謝振瓯漢唐題材的作品曾數十次參加國内外大型展覽,并獲得第五屆全國美展銀獎、第六屆全國美展金獎等。他曾是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現為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他從福州畫院院長崗位退下後,遷居至杭州“十畝田”上,繼續在漢唐題材上耕耘。
《居延舊事》離我們很遠,居延守卒的愛國戍邊精神值得世代傳承。謹以以上文字,向遙遠的“居延老兵”緻敬!向謝振瓯老師緻謝!
#3
拙筆書寫赤子心
——沈耀初書唐·王灣詩句品讀
品讀著名畫家沈耀初(1907—1990)先生書寫的這件唐·王灣詩句書法作品,着實費了點時間,直到讀了宋朝姜夔《續書譜·用筆》關于“……如錐畫沙”“……勻面藏鋒”;潘天壽先生關于用筆講究“樹飛鐵鑄青”“筆端自有金剛杵”;曆代畫家畫梅追求“鐵骨淩寒”“屈鐵之美”等等繪畫中的書法語言,才頓覺恍然,讀出這件作品中似有“金剛杵”所寫出來的“屈鐵”之美與赤子之心。
這件書作的詩句出自唐朝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這是一首鄉愁詩,首尾句皆為觸景生情,寄托離人愁緒。沈耀初先生用“潮平、風正”句寫成書法作品,可謂用心良苦。沈老先生是福建诏安士渡村(今仕江村)人,1948年東渡台灣,在台灣漂泊40餘年。此作寫于83歲,即沈耀初先生旅台42年後回故鄉并病逝于老家的年份,這抑或是沈老先生生前的最後期望。沈耀初先生一生飽受台灣海峽分離隔絕之苦,熱切期望兩岸間的潮水準靜下來,連接配接兩岸之路更加寬闊,兩岸同胞之間往來能順風順水,其赤子之心由此可見一斑。
沈耀初先生旅台期間,寄情于畫事,終有所成。1974年獲台灣省畫學會最高榮譽“金爵獎”,20世紀70年代末與張大千等被推為“台灣十大名畫家”。1975年後,先後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個展或聯展,作品被國内外諸多博物館收藏。出版有《沈耀初書畫集》《沈耀初評傳》等。
沈耀初先生在台灣享有盛名,但心中無時無刻挂念着故鄉。旅台期間,他自号“士渡人”“士渡叟”;曾作《晚霞歸雁圖》,并題“目送歸雁去,旅次客心驚。羨渠騰健翮,愧我仍零丁。畫中有真意,身外淡浮名。士渡關塞遠,何日作歸耕?”其思鄉、懷親、盼歸之情十分急切;他81歲時又作《歸雁圖》,并題跋“歲晚江湖同是客,莫辭伴我向南飛”。此類内容,在沈耀初先生的畫集、作品集、書法集中占不少的比例,其盼歸故裡,葉落歸根之心情真意切。1982年,時隔34年後,沈耀初先生重新踏上故鄉的土地。1988年,他再次回鄉探親。當他知道自己因病将不久于人世後,更是抓緊一切時間,籌措回鄉定居事宜。1990年,他如願攜多年積蓄和畢生的書畫創作成果,回鄉定居并在故鄉斥資興建“沈耀初美術館”。
沈耀初先生在故鄉病重期間,其子沈秋農先生曾委托我幫忙商請福建省佛教界一位名老中醫前往漳州,為沈耀初先生診治,本人是以與沈老先生有過一段難得的會面,并相約找機會就在台灣期間的藝術創作及相關問題進一步暢談,以便相機為老先生寫點東西。遺憾的是,老先生卻不幸于1990年10月24日病逝于他日思夜念的故裡,令人不勝唏噓!
時間飛逝,在沈耀初老先生逝世30周年之時,重讀老先生這件唐·王灣詩句書作,頗為感慨之餘,謹撰以上文字,作為對老先生的敬仰與紀念。
文化生活報版面
—END—
文化生活報社出品
國内統一刊号 | CN35-0042
新媒體責編 | 汪明權
新媒體主編 | 鄒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