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份餅當了兩地的特産?到底屬于誰?

李圪抓。

名字稀奇古怪,念法擱溜拐彎,讓人小心翼翼生怕和别人自己是文化沙漠。

跟我念:李圪(諧音割)抓。

不光名字畫風清奇,這個地方特産,還有一筆糊塗賬沒算清呢。

一份餅當了兩地的特産?到底屬于誰?

李圪抓,是晉東南的方言的譯音,是一種類似餡餅的小吃,但制作工藝上又不完全相同。

又寫作“裡圪抓”。

故事是一樣的。

從前,有一位姓李的牧羊人,他非常喜歡吃羊肉包子。

可食多生厭,于是突發奇想,借來鄰家煎餅鏊子。

想把包子用油煎一下,可包子皮太厚,他就在手上抹了油,把包子皮拽薄。

這樣做出後油而不膩,别有一番風味,于是慢慢的大家都學着他的方法做羊肉包子。

“羊肉李圪抓”這個名字傳遍了晉城每家每戶。

一份餅當了兩地的特産?到底屬于誰?

大家都認同這件事。

那還有什麼問題呢?

那就是,這位牧羊人,到底是沁水人呢?還是高平人呢?

答案沒有答案,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讓人恍然想起三地争潘金蓮故鄉的事情來,頗有些滑稽。

一份餅當了兩地的特産?到底屬于誰?

李圪抓有素包和肉包兩種:

肉包餡料以羊肉、粉條、韭菜為主;

素包餡料以雞蛋、粉條、韭菜為主;

外加佐料,秘而不宣,是人家賺錢的不二法寶。

面和得很稀,不像烙餡餅一樣用擀面杖擀皮兒,是把手上抹油,把面用手拽、捏出個兜,裝入餡兒,用手“抓”在一起,放入抹上油的鐵鏊,兩面烙即成。

畢竟就叫李圪“抓”嘛。

“抓”是關鍵,“圪”是晉東南方言中的間詞,往往與動詞連用,比如遛彎叫“圪遛”。

“裡”就是“往裡”,“裡圪抓”就是“往裡抓”,往(鏊)裡抓。

一份餅當了兩地的特産?到底屬于誰?

皮薄如紙而不爛,餡香味美而不膩。

外觀滑溜,口感軟綿,回味悠長。

抓着吃說不定更有風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