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講述打糕的故事—北漂青年回到延邊家鄉的回憶

在我的記憶裡,糯米是我們北韓族人家常吃的糧食,代表着吉祥,糯米制品可人食,可供祭,甚至糯米本身也可用來占蔔驅邪。在延邊地區人們并不稱之為糯米,而稱為“江米”。

而糯米制作的美食,在北韓族飲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打糕”。說來有趣,打糕一詞是漢語稱呼,在北韓族稱呼中意譯為“粘糕”,而漢語中的一個打字準确描述了打糕制作的捶打工藝,在這裡不僅要贊歎漢語的言簡意赅和準确形象。

講述打糕的故事—北漂青年回到延邊家鄉的回憶

圖檔來源于網絡

孩提時,計劃經濟時代,東北尤甚,家裡僅有父親為正式職工,母親在家照顧一家老小,生計常常入不敷出。母親心靈手巧,擅制北韓族美食,在小小的林場裡,撐起了一座更加小小的北韓族美食作坊,掐指一算已有三十載,每每念及,深感父母之艱辛拼搏。于是“打糕”就成為了我們家庭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

父親用一段粗木制作了打糕木槽,又作了兩柄木錘。木槽長一米有八,寬七十公分,高四十公分,橫切面呈平底U型,可我最愛的是木錘,兩柄木錘憨憨粗壯,耍起來總覺得如李元霸附體一般……

講述打糕的故事—北漂青年回到延邊家鄉的回憶

打糕舞錘圖

母親總是天蒙蒙亮起就開始淘洗糯米,洗好的米要整整泡上半天,隻有米吸飽了水分才能夠蒸的熟透,怎麼判斷是否泡好了呢,泡好的糯米掐在指尖用力一撚成粉最是恰當。那時候母親很忙,經常讓我去檢查糯米的泡制情況,那指尖的一撚就刻在我兒時的記憶之中。

父親在院裡壘起來了大鍋竈,下午時分就燃起了竈火,火苗像家裡大黃狗的舌頭一般舔着鍋底,母親不待大鍋燒熱便在鍋裡架好了蒸屜,有幹淨稻草時便鋪上一層,蒸出的糯米飯便會稻香四溢,在稻草上鋪上一層濕潤的屜布,然後用漏勺把糯米松松的平鋪屜布上,再在米上搗出幾處空洞來友善竄氣,蓋上厚重的北韓族大鍋蓋,把一切交給時間和蹲在竈邊的父親。

父親不善言語,但善于調弄竈火,不一會兒糯米飯的香氣便飄得滿院皆是,食客們聞着香氣早已圍在院裡急不可待,彼此叨咕着今天要買上幾斤幾兩……

糯米蒸好了,打糕制作的重頭戲便要開始了。母親麻利得把糯米飯盛到大盆裡,父親把糯米飯倒進了洗淨的木槽,便拿起了木錘。

打糕雖說是打,其實第一步是碾,父親用木錘一下下把糯米飯碾成團上,糯米粘力強勁,這一步最是費力,汗水一會兒就順着父親的臉頰砸在地面上——在我的印象中那汗水碩大,砸在地面上能激起灰塵。

母親在旁也不能閑着,要協助父親将延展開的米團進行歸攏折疊。當米團再也看不到散落的米粒時這一步就完成了。

第二步就是最為激烈的捶打,雖說捶打激烈,但其實比起第一步要省些氣力,記得父親常和我說起捶打不可用蠻力,力氣用盡木錘與米團粘連起來,便不能進行連續快速捶打,用力要巧,用寸勁,既要讓米團受力,又要能快速讓木錘與米團脫離,進行二次捶打。我常常喊着要我來打,可我打上一下就再也不能從米團中拉起木錘,父親總是說我沒用,滾到一邊看着去,周遭的食客皆是鄰裡叔伯姨嬸,對我盡是嘲弄,讓我再長兩年……

講述打糕的故事—北漂青年回到延邊家鄉的回憶

放下父親的武學“寸勁”不講,母親在旁趁着父親下錘的空檔,徒手站着涼水翻折滾燙的米團,兩人一左一右,配合默契,捶打的節奏如同打擊樂一般動聽,食客們都不停贊歎父母的手藝,現在回想方知父母的恩愛與默契。

打糕捶打至不見米粒,渾然一體,父親完成了工作,食客們便簇擁上來,母親用塗着熟油的刀迅速得切割分裝打糕。不消一會兒,一鍋打糕便已售罄。時至今日,父親仙去多年,母親仍不僅感歎那時候打糕銷售一空的熱鬧,也許真就是老天爺賞飯。

優質的打糕,要講究真材實料,現在我去市場購買打糕,大多數都是稀軟膠黏,毫無糯香,一入口便知這家打糕做的不道地,糯米泡水過度,多加水充了分量,打糕失去了筋性。近幾年就算在延邊地區也很難找到一塊和我心意的打糕,隻記得前些年去珲春參加親戚婚禮,在本沒有多少期待的宴席菜肴裡,竟然吃到幾塊合意的打糕,勁道彈牙,米香十足,同去的母親吃完了也是贊不絕口。

講述打糕的故事—北漂青年回到延邊家鄉的回憶

打糕蘸豆面加糖

打糕對于北韓族人代表着吉祥美好,是伴随我們一生的美食,從生至死一生相随,從出生滿月、百天、周歲、生日、婚宴、六十花甲、祭祀等各種宴席上都不可缺少的美食,嫁出去的閨女回娘家更是要帶上打糕,代表着女兒的孝心與誠心。

最最有趣的就是聯考時節,在北韓語中考學,不是考上的而是“粘上”去的。打糕富有粘性,又代表着吉祥,是以考生家長就會将一塊打糕粘在考場外的牆上,期盼自家的孩子能夠順利“粘”上理想的大學。

在我聯考那年,非典肆虐,學生停課在家自學,母親憂心忡忡,生怕兒子名落孫山。聯考前一天,母親就買了一塊三斤重的打糕準備夜裡去貼在考場的牆上。母親平日最愛整潔,擔憂去考場牆上貼打糕影響衛生,可又想到兒子的聯考大業,咬咬牙帶着口罩便去夜行貼糕。回來後神采飛揚,說晚上去貼打糕的家長可謂人山人海,考場也應景識趣得專門在外牆立了木闆,劃定了“打糕專區”,母親既完成了使命又沒有影響衛生,内心十分開心,誇贊考場的人性化設定。

講述打糕的故事—北漂青年回到延邊家鄉的回憶

考場打糕專區

後來我順利考上大學,家裡終于出了大學生,母親一直都堅信功勞不在兒子身上,而在那塊能貼在考場牆上的打糕……

打糕的粘性來源于支鍊澱粉,彼此連結成立體網狀結構,造成打糕的強勁的粘性。剛做好的打糕勁道彈牙,粘性十足,吃不完就要放心冰箱,冷藏的打糕變會硬如磚石,可防身自衛,再次食用就需要切成厚片加熱,加熱隻能用油煎,不可蒸,不可微波,否則細軟如漿糊不堪食用。油煎後打糕,外殼酥脆,内部卻粘軟适口,澆上蜂蜜,口味絕佳。如在隆冬季節,可用凍柿子汁代替蜂蜜,酥脆與粘軟,滾燙與冰爽,糯香四溢、果香滿口,對撞的口感充斥在口腔之中,讓人欲罷不能。

外出讀書工作十五載,離開北京回到家鄉生活,兒時記憶情不自禁在心中翻騰。前幾日問過母親,兒時打糕槽錘等物今在何處,母親說我不在家鄉那些年,老房子拆遷,樓房裡放不下這些東西都處理了。說完母親便不言語,過了一會兒一句,她轉身離開時回收舊物的人用斧子一下子把槽子劈了……

疼,好疼!

但是我也沉默了。

我知道那斧子劈下的是父親留下的痕迹,是母親心中艱苦奮鬥的回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