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兩國的影視合作起步很早。1958年,兩國就曾合作拍攝電影《風筝》。這是新中國第一部彩色兒童劇情片,也是第一部中外合拍片,在中國影視發展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影片講述了一隻風筝聯結中法兩國兒童友誼的故事,在法國上映後,觀影人次達到86萬,并先後在第十一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第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獎,被認為是一部“增進了中法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電影。以該電影播映60年為線索、展示影片拍攝台前幕後故事的紀錄片《風筝·風筝》,于2019年登陸法國電視台,為法國觀衆帶去了溫馨回憶。
《風筝》之後,中法兩國保持着影視合作。比如,1987年的合拍電影《閨閣情怨》,講述的是一位旅法女鋼琴家的故事,法國觀衆超過95萬人次,該片的DVD版至今仍在法國銷售。又如2002年的《巴爾紮克和小裁縫》、2009年的《拉貝日記》等。盡管雙方合拍的作品不多,但獨特的故事呈現手法、高品質的拍攝和制作水準,給當時的電影愛好者留下了深刻觀影感受,增進了兩國人民的互相了解。許多法國人對中國的早期印象,或源于這些電影。
2010年,中法兩國簽署《中法電影合拍協定》,兩國電影界合拍熱情高漲。2014年上映的《夜莺》在中國拍攝、在法國制作完成,以較高的藝術水準和鮮明的中國元素,得到中法電影界的高度評價。該片在法國放映時間長達5個月,被稱為“2014年度在法國最賣座的中小成本文藝片”,還參與了20多個國際電影節,電影版權銷往1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15年上映的《狼圖騰》,是中法合拍影視作品的又一成功案例。影片由法國著名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探讨人、動物、自然之間的關系,用國際視野講述了一個中國故事,在法國上映時得到廣泛贊譽,上映期間觀影人次超過120萬。《夜莺》《狼圖騰》都實作了票房和口碑雙豐收。
近年來中法合拍的影視作品,大多是中小成本、現實主義題材,意在講述一個好故事。一些作品的導演、編劇和剪輯團隊雖來自法方,但講述的是道地中國故事。拍攝團隊深入地方,展現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以更具内涵的表達方式呈現中國元素。這種合作方式,為講述中國故事提供了更加細膩豐富的國際化視角,也為中國電影藝術發展探索了更多可能。
中法影視合作的“合拍”,源于兩國在文化上有不少共通之處。有報道認為,中法兩國電影都善于呈現人們複雜的情感和社會沖突,兩國觀衆容易對故事産生共鳴。2019年在法國上映的中國電影《地久天長》,通過幾個家庭的故事,展示變遷的中國,被認為“兼具文學性和藝術美感”,“展現中國人民堅韌不拔的民族特性”。
在法國中國電影節總代表讓—克雷蒂安·賽蓓汀—博朗看來,這種尊重其他文化、從優秀文化中汲取養料的态度,深深植根于中法兩國人民心底,因而能夠互相欣賞、互相吸引,合作很融洽。“文化多元化表達,是中法合拍電影的重要原則之一,兩國電影人都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賽蓓汀說。
法國是電影的發源地,也是世界電影的集散地之一;中國電影市場近年來蓬勃發展,優秀電影作品層出不窮。在政策的支援和優秀電影人的努力下,中法合拍影視作品将更大程度地整合兩國電影資源,向全球觀衆講述更多有溫度的好故事。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19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