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事的人在項羽手下都混不下去,比如韓信、陳平、範增、英布等等。究其原因,也很複雜,既有他們自生的原因,也有項羽的原因,但總體而言,還是項羽的緣故多一些,因為除範增外,日後那些人都成了劉邦的頂梁柱。這就說明項羽不善于發現和利用人材,而劉邦在方面要強過他許多。
可能是跟性格及年齡有關,項羽更像是一個重義氣的人,是以身邊聚集了不少為他出生入死的兄弟,比如龍且、季布、鐘離昧、曾經的英布,及傳說中的虞子期等。在近代演義小說中,這五個人被稱為是項羽的五大虎将,也有人根據《三國演義》中的情節,也将他們稱為“五虎上将”。當然,項羽的“五虎上将”比起劉備的“五虎上将”要遜色許多,光是“忠義”二字他們都不能完全做到。
那麼項羽烏江自刎之後,手下的五大虎将都是什麼下場呢?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個細緻的回顧。提示一下,出場順序并不代表他們的排名。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英布</h1>
嚴格上講,項羽逃到烏江邊上的時候,英布離他而去已經差不多有三年多時間了,是以也不能算作是他的部将了。原來早在楚漢之争開始時,劉邦就派說客随何将英布拉攏到了自己的陣營。英布為什麼要背叛項羽呢?利字當頭罷了,這也與英布的性格有很大的關系。
英布劇照
英布早年比較落魄,時刻懷揣着富貴夢想,與韓信頗有些相似。不過,英布的發迹之路并沒有韓信那麼勵志與陽光。
據說英布在窮困潦倒的時候,有人給他看了一下相,說他大富大貴,将來很了不得,美中不足的是,需要經曆牢獄之苦,還得受“黥面”之刑。也就是說,英布成為被臉上刻字的犯人之後,方能時來運轉,成為一方諸侯。這就是“受刑而王”的來曆。
英布聽了相士的話,沒有扇他嘴巴子,反而心中竊喜,感覺人生總算不再迷茫。
按史書記載,英布後來的人生軌迹确實是按“相士之言”走的。他先是因罪被抓入大牢,臉上被刺字後,便被扔到骊山給秦始皇修陵。之後,英布領着一幫刑徒逃亡,做起了強盜。沒過多久,陳勝吳廣起義爆發,英布帶着上千手下投奔了番陽縣令吳芮。吳芮将女兒嫁給英布,并帶着他投奔項梁,共舉反秦大旗。
項羽、英布劇照
由于英布作戰勇猛,是以很受項梁器重,還被封為當陽君。項梁戰死後,英布随項羽北上救趙,于巨鹿之戰大顯身手。項羽能破釜沉舟擊敗王離的20萬長城軍團,至少有英布一半的功勞。章邯投降之後,英布随項羽入關,途經新安時,英布又聽從項羽指令,将20萬秦降卒活埋。
進入關中之後,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并主持分封各路反秦勢力,英布被封為九江王,而且是項羽部将中唯一一個被封的諸侯王。英布的老丈人吳芮被封為衡山王。
從英布封王事件上,可說明三個問題,一是英布在項羽心中的重要性;二是英布并不單純是項羽的部将,還存在一層合作關系,因為當初英布是帶着人馬加入項氏集團的;三就是項羽有主動拉攏英布的意思,因為英布确實有勇猛過人的一面。
按理說,項羽對待英布也算夠意思,但是英布自從有了自己獨立的地盤之後,就與項羽貌合神離了。
關中分封結束,一切似乎塵埃落定,可是沒過多久,齊國田榮、田橫兄弟自立為王,項羽之前所封的“齊地三王”,要麼被殺,要麼逃亡。霸王項羽有維護諸侯王之間秩序的責任,于是領兵前往齊國平亂。臨行時,項羽要求英布率兵相助。可是這時的英布卻不聽使喚,始終無動于衷。
項羽怒火中燒,但又不想徹底與英布決裂,是以選擇了隐忍不發。而英布也覺得有愧于項羽,又怕項羽秋後算賬,是以内心惶恐不安,這樣一來,二人之間就生出了間隙。這個細微的變化,很快被劉邦捕捉,是以他沒費多大力氣就将英布拽了過去。之後,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建都六安,管轄九江、廬江、豫章、衡山四郡。自然而然,最終英布也成了埋葬項羽的一把鐵鍬。
劉邦稱帝之後,英布連續三年朝見。可是當韓信被殺之後,英布不敢“自投羅網”了,并且積極備戰,防範劉邦率兵來攻。後來,有人告發英布謀反,劉邦親征,雙方在蕲縣以西決戰,結果英布大敗。之後雙方又進行了幾次戰鬥,英布一敗再敗,隻好逃往長沙國避難。
長沙國是吳芮的封國,當時吳芮已經去世,兒子吳臣繼承王位。吳臣不敢得罪劉邦,于是将姐夫英布誘殺于番陽茲鄉的一所民宅之中。
其實英布的敗局早已被一個叫作薛公的人預測到了。薛公曾對劉邦說,以英布的性格,他一不敢進攻吳、楚、燕、齊,占領崤山之東,與皇上平分天下;二不敢占領吳、楚之地,然後在成臯一帶迎戰陛下東出的大軍;他唯一做法就是先試着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如果戰況不利,他必逃往南越或長沙國。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龍且</h1>
據說,龍且是項羽的發小,是以關系莫逆,而且勇猛程度不亞于項羽本人。第一次戰敗章邯的人就是龍且。
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原六國貴族紛紛起兵,秦朝政權岌岌可危,章邯率“刑徒軍”東出,以風卷殘雲之勢橫掃義軍,緻使各路反秦諸侯士氣低落,甚至陷入絕望。就在義軍頹廢歎氣之際,項梁與龍且在東阿一舉擊敗章邯,讓所有反秦勢力重新振作精神。
由于史料記載不詳,楚漢戰争開始後,并沒有龍且過多的記載。公元前203年,韓信占領齊國,西楚國大後方受到威脅,龍且率軍迎擊韓信。項羽之是以将這個任務交給龍且,可能就是不敢再輕視韓信,并認為隻有龍且可以制服韓信。可結果是,龍且讓項羽大失所望,濰水一戰,十多萬楚軍灰飛煙滅,龍且本人也馬革裹屍。
龍且劇照
與韓信一戰,龍且損失了項羽近一半的家當,是以此戰也成了楚漢戰争的轉折點。龍且死後,項羽接受鴻溝議和,率軍東歸,緊接着就被劉邦追擊到固陵。項羽反擊,劉邦大敗,深溝高壘,避戰不出。之後,韓信、彭越等人率兵趕到,項羽走向窮途末路。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鐘離昧</h1>
鐘離昧是項羽手下獨當一面的大将,一直随項羽東征西讨,縱橫沙場。鐘離昧與韓信關系不錯,曾經多次向項羽舉薦韓信。遺憾的是,項羽太過自負,根本瞧不起那個曾受“胯下之辱”的青年。後來韓信“良禽擇木而栖”,投奔劉邦,鐘離昧依舊為項羽陣前拼殺。
曾經的友誼不能說忘就忘,是以楚漢戰争結束後,鐘離昧在無處栖身之下,輾轉到了韓信門下。當時的韓信已經成了楚王,坐鎮一方,風光無限。
起初韓信盡到了庇護鐘離昧的責任,當劉邦的通緝令送到楚國時,他不予理睬,想必鐘離昧也深受感動。可是當劉邦借遊雲夢澤之名來到楚國附近時,韓信亂了方寸,他預感到劉邦可能會對自己下手。在一絲僥幸的驅使下,韓信認為交出鐘離昧便可化險為夷,因為這樣能證明他對劉邦的忠誠。
鐘離昧劇照
接下來,韓信找到鐘離昧,說明自己的想法。鐘離昧長歎一聲,揮刀自殺。結果鐘離昧的人頭無濟于事,韓信依舊被劉邦擒住,因為劉邦本來就是沖他而來,至于鐘離昧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假如鐘離昧不自殺,說不準還會被劉邦重用,季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h1 class="pgc-h-arrow-right">四、季布</h1>
季布也是楚國人,以守信重義著稱,是以又有“甯得季布一諾,而不取千金”一說。楚漢戰争期間,季布是與劉邦正面沖突最多的一位楚将,而且差不多每次都将劉邦打的灰頭土臉,惶惶逃竄,是以也有“數窘于漢王”一說。意思是說,季布多次把劉邦打的很狼狽。是以,他也成了劉邦最恨的人。
劉邦當上皇帝之後,最想殺掉季布解恨,于是四處釋出通緝令,派人嚴拿季布。項羽死後,西楚國分崩離析,季布先是躲藏到濮陽一周姓人家。周氏擔心自己保證不了季布的安全,于是與季布商議一番後,将季布改扮成奴隸模樣,然後賣到魯地一豪強家中為奴。
主人朱家是一位很仗義的遊俠,他很快知道了季布的身份,并且憐惜季布的遭遇。随後,朱家到雒陽找到滕公夏侯嬰,請他向劉邦求情,赦免季布。夏侯嬰是劉邦的禦用“司機”,深受劉邦信任,他的話在劉邦面前也具分量。
于是,夏侯嬰把朱家的話向劉邦複述了一遍。他說,季布是一個有本事的人,皇帝不能逼他太急,否則他要麼會跑到南越,要麼會投奔匈奴,最終成為我大漢的敵人。再說,項籍(項羽)手下那麼多逃亡的壯士,皇帝都能殺光嗎?通緝他們,不過麥田裡趕鳥,河裡驅魚罷了。是以,皇帝不如“化敵為友”,将季布為我所用。
季布劇照
劉邦聽了夏侯嬰的話,認為是高論,有見地,是以就赦免了季布,還給了他郎中一職。漢惠帝劉盈在位時,季布任中郎将。
漢文帝時期,季布任河東郡守。漢文帝聽說季有才,于是想将他升為禦史大夫,到身邊輔佐自己,可是召季布入京後,又聽信讒言,打發他走人。季布面見漢文帝說,陛下此舉不妥,很容易被人看透陛下用人的深淺規則。漢文帝沉默良久,回答說,河東之地很重要,希望卿家不辜負朕的期望。
其實,盡管季布沒有成為禦史大夫,但他也是項羽五大将軍中結局最好的一位。他先後服侍劉邦、惠帝劉盈(包括呂後)、漢文帝等三代帝王,并且在後世留下了很好的名氣。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五、虞子期</h1>
虞子期多是一位虛構的人物,是以在此不多費筆墨,他是根據項羽的愛妾虞姬影繪而來。因為既然有虞姬,她自然就有哥哥或兄弟,既然她與項羽是夫妻關系,她的親人自然就會為項羽出力。虞姬與項羽的愛情故事令後人動容,留下無限的遐想,或許加入虞子期會更圓滿一些。
虞子期劇照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束語:</h1>
項羽一生短暫,但難掩轟轟烈烈的過往。項羽看似一位孤膽英雄,其實他并不孤單,在那些叱咤風雲的光輝歲月裡,他有過兄弟,有過愛情,是以他的生命雖然昙花一現,但也足見精彩,足夠快意。隻是出于現實無奈,所謂“五大虎将”,要麼與他分道揚镳,要麼死在他的前頭,要麼為苟活于世,要麼繼續活出精彩,要麼幹脆是一個傳說,總之,在烏江邊上,當他橫劍在頸時,如血殘陽之下,隻有一個孤獨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