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隻要我們沒忘記死者,他們就不算真正的死了

心理學:隻要我們沒忘記死者,他們就不算真正的死了

死亡教育不僅在教導死亡和瀕死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為生命的過程添加意義。

對死亡問題的禁忌與回避隻能讓我們無法了解生命的真相。

當我們對死亡愈了解,則對于生命的看法就愈積極,進而能夠創造并統整生命的意義。

我們的文化,總是避諱談論死亡。

對死亡是忌諱的,禁忌的話題。

似乎說起來都恨不得要呸呸呸,來轉移這個話題帶來的晦氣。

不可說,不可說。

心理學:隻要我們沒忘記死者,他們就不算真正的死了

然而,死亡就好像四季流轉一樣,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

就好像我們出生的那一天起,就知道注定有一天,我們會死亡一樣。

并不會因為我們的避諱,就不會發生,或者面對。

這種避諱,讓很多人沒有做好這個準備,要如何面對死神的考驗。

因為缺乏了解,對于如何充滿尊重和關懷的送别親人,讓親人體面地離開,也缺乏思索和經驗。

心理學:隻要我們沒忘記死者,他們就不算真正的死了

而現在的網絡遊戲,讓孩子感覺自己不會死。

缺乏“死亡教育”的孩子,是無知與好奇的

據統計,每年約有5000萬人死亡,換算下來,每1秒鐘就會有1.8個人死亡。

也就是說,當你看完上面這句話後,已經有十幾個人離開了這個世界。

死亡,每一天都在真真切切的發生,中國的“死亡教育”仍處于空白期。

在我們受教育的年歲裡,一般人都缺少教導如何看待生命的結束,以及如何面對死亡,生、老、病、死人之必然,該如何走好人生最後一段路?

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課題。

心理學:隻要我們沒忘記死者,他們就不算真正的死了

到底什麼是「臨終」?

生命在最後的階段裡到底處于什麼樣的狀态?

一個人在臨近死亡時,體内出現了什麼變化?

心裡在想什麼?

需要什麼?

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怎樣做才能給生命一個舒适、甯靜甚至美麗的終結?

同時也要反思

當我們在可控的人生路上時

怎樣做才能給我們的生命以舒适完整、沒有遺憾并有價值的存在?

這個世界上有着特别多的秘密,它們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等待着有人将其一一開啟。

然而,還有一些秘密的秘密,也就是那些我們可以稱之為奧秘的東西,它們從世界誕生之日起,便注定沒有答案,比如死亡……

對于死亡,在我們還活着的時候,永遠是旁觀者。

心理學:隻要我們沒忘記死者,他們就不算真正的死了

蒙台梭利說: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隻有正确認識了死亡,才能更好地了解生命的意義,更加尊重生命、熱愛生活。”

人人都會離開這個世界。

沒有一個生物體可以避免這個結局。

是以,面對生物體在現象層的即将結束,需要有一種合理的态度,以便我們擁有更完整的、更有尊嚴的、更喜樂的一段時間。

人在世,可以被視為痛苦的,也可以被視為快樂的。

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的心态。

塑造一種充滿正能量的心态十分重要。

獅子王木法沙對辛巴說:

“你必須在生命的循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記住你是誰,你是我的兒子,也是唯一真正的國王。”

爸爸跟他說的那句話:世間萬物都處在微妙的平衡中。

我們不是吃羚羊嗎?

是啊,我來跟你解釋一下。

我們死後,一定會成為草,而羚羊是吃草的。

是以,在這個生命圈裡面,都是互相關聯的。

心理學:隻要我們沒忘記死者,他們就不算真正的死了
心理學:隻要我們沒忘記死者,他們就不算真正的死了

北京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醫院主任醫師顧晉提出:

很多癌症晚期患者飽受病痛折磨,但家屬往往會拒絕舒緩治療,怕認為不孝。

同時社會上年輕人自殺事件經常發生,我們對尊重生命相關教育有一定欠缺,他建議從中國小生開始開展死亡教育,讓人們學會尊重生命、尊重死亡。

也就是說,當你看完上面這句話後,已經有幾十個人離開了這個世界。

死亡,每一天都在真真切切的發生。

心理學:隻要我們沒忘記死者,他們就不算真正的死了

許多人在最後的日子裡,病人常常得被動地接受這樣的“待遇”:一是過度治療。

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仍在接受創傷性的治療。

另一個極端是治療不足,也就是說,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沒有得到充分的解脫。

聽覺是最後消失的感覺,是以,不想讓病人聽到的話即便在最後也不該随便說出口。

心理學:隻要我們沒忘記死者,他們就不算真正的死了

一般來說,正常的哀傷有着三個階段。

分别是,悲傷反應,儀式性哀悼和長久哀傷。

第一階段的悲傷反應,大概有這麼幾種:悲哀,憤怒,内疚與自責,焦慮,孤獨感,無助感,驚吓,苦苦思念,解脫感,麻木。

實際上,無論是親人離世,還是失去某一樣很重要的東西,人都會面臨以上的情緒。而且是交替随機播放,毫無規律可以把人折磨得欲仙欲死。

在這個時候,古往今來人類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情緒反應激烈的時候,哀傷的處理需要進入第二個階段,儀式性哀悼。

最常見的儀式性哀悼要數葬禮,可以通過無數隐喻性的儀式,确認親人的離去和表達積累的情緒。

心理學:隻要我們沒忘記死者,他們就不算真正的死了

而很多人确實沒能很好地進行哀傷的過程,一般會有幾種情況。

第一種是沒有進行儀式性哀悼,第二種是未完成有效的哀傷過程,第三種是如果分離是永久性的,未能和其他人建立新的關系。

以上三種情況出現之後,哀傷就會成為心理創傷。

會出現長期、遲緩、誇大或僞裝的四種哀傷。

簡單來說,就是這一次的哀傷沒處理好,那麼這一種情緒要麼會持續折磨你,要麼會在下一次喪失來臨的時候找你一并算賬,要麼就會增強哀傷的殺傷力,要麼就是不表現出來,卻在暗處默默影響你。

心理學:隻要我們沒忘記死者,他們就不算真正的死了

哀傷是我們每個人都要處理的問題,但在深度、廣度和嚴重程度上不盡相同。

有的人中年喪偶,有的人晚年喪子,這樣的一些喪失,異乎尋常。

大多數,背後都有一個不願意放手的家屬。

“每一個愛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哪怕是昏迷着,哪怕是靠呼吸機,但隻要機器上顯示還有心跳就好。

花那麼多錢、受那麼多罪,難道就是為了插滿管子死在ICU病房嗎?

讓一個人這樣多活十天,就證明我們很愛很愛他嗎?

我們的愛,就這樣膚淺嗎?

我們用一般邏輯不好解釋。

他們經曆的痛苦是目前我們人類所使用的文字和語言完全無法描述的,這種痛苦會倒逼我們去深刻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心理學:隻要我們沒忘記死者,他們就不算真正的死了

在未來,我們怎樣用有限的生命創造出可以永放光芒的事物。

我們大多數人隻有在臨終的那一刻才會珍惜生命,這是多麼可悲的事啊!

那些相信他們有充分時間的人,臨終的那一刻才準備死亡。

然後,他們懊惱不已,這不是已經太晚了嗎?

“除掉睡眠,人的一輩子隻有一萬多天。”

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曾說。

人與人的不同之處在于:

你是真的活了一萬多天,還是僅僅生活了一天,卻重複了一萬多次?

我可以接受死亡,卻無法接受從未活過。

對生命最好的尊重,不是閉口不談死亡,不是一味誇大死亡,而是我知道終點在哪裡,也珍惜路上遇到的風景。

心理學:隻要我們沒忘記死者,他們就不算真正的死了

我們的微信公衆号:小賢心理

我們的服務

♥心理咨詢 ♥情感咨詢

♥催眠療愈 ♥身心成長

♥企業内訓 ♥心靈沙龍

自由書寫訓練營

在生活中修行,做回真實的自我

心理學:隻要我們沒忘記死者,他們就不算真正的死了

作者簡介:賢弘老師

心理咨詢師、塔羅牌占蔔師、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教育訓練師。

陋室傾聽人冷暖,情卷情舒皆是緣。

紅塵來去散無痕,烹煮文字療人心。

我遇見你,然後遇見我自己,命運如刀,讓我和你,一起領教。——實用心理學

如需心理咨詢、塔羅牌占蔔、商務合作,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