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考試競争激烈,社會發展的内卷加劇了公務員考試的熱度。學而優則仕是官本位的古代社會狹隘的人生觀,卻被一些教育訓練機構搬來做招生宣傳語。
國家發展需要人才,不單單是“衙門”需要人才,各行各業尤其是關系國家發展前途的科研、高端制造等關鍵領域更需要人才。可如何發現、選拔人才?一時難有标準答案,但肯定不是單一的固定模式,否則就淪落為我們恥笑的八股取仕了。
後世一些人批評王安石是八股取仕的發端,其實非也,王安石當時對國家如何選拔人才做了很多陳述和改革,極力反對以詩賦取士。下面對王安石的人才論簡述一二,這些都是直接寫給宋仁宗皇帝浏覽的,為友善閱讀,下文直接為翻譯後的意思,序号不分先後。
1、現在選拔人才,隻要能博聞強記,稍稍有點文辭,就被稱為茂才異等、賢良方正,這都是公卿的候選人,記憶力、讀書廣博度稍差一級而有些文辭又學過詩詞歌賦的,就叫做進士,進士中才學相比更高者也成為公卿的候選人,這兩科選拔人才不是就一定能做公卿的,這點不必論證就很清楚。
2、那些官二代,在學校裡不教給他們治理國家的方法,官員也不考察他們的才能,父親兄長也不能擔保他們的品行道德,而朝廷總是封官,還任用實職。武王數說商纣王罪行就說到“憑借家世任用官吏”。王安石好敢說啊,這番言論能不得罪人嗎?
3、現在朝廷又開設了明經的考試科目來選拔掌握經學的人,但選拔上來的人也隻是單憑記憶而略有些文采的人而已。真正有治國才能的人未必能選拔上來。
4、有才能的人,他們的外表怎麼和其他人區分呢?在于他們遇到事情能處理好,出謀劃策能夠謀劃好,治理國家能使國家安定。這就是人才和别人不同的地方。
5、現今一個路能管轄上千裡地域,能夠推行朝廷法令,輕重緩急,一切措施從提高行政效率出發的官員太少,而沒有才學卻貪婪的官員太多。
6、老師講授知識,也隻是講解“辭章句讀”而已,這也不是古時候教育的方法。近幾年開始教育應試文章,但這需要長年累月廣泛讀書學習才能寫出來,就算能熟練寫文章,也不足以治理國家,也不是國家需要的人才。是以即使在學校熬白了頭,浪費了大量時間,從政時還是茫然無措。
王安石一口氣說了很多很多,最後對仁宗皇帝說:國家選拔人才不嚴密科學,使用人才不恰當,人才職位調動頻繁、任期太短,用人時沒有根據專業特長,崗位職責不專一,又用法令把人才束縛起來,是以即使是真正的賢人能人在位,也和無能之人沒有差別。
這不是直接指責皇帝用人問題多多嘛,還好是仁宗皇帝,仁宗皇帝出了名的好脾氣、能忍,要是換作秦皇漢武、朱元璋,王安石這腦袋早都搬家了。
王安石這種實幹家、政治改革家肯定會得罪不少官員階層,是以《宋史》中關于王安石的反面記錄,真實性相當可疑。要知道,元代人編寫宋史時,大量直接采用了宋代人的記錄且為友善并未辨識史料的真假。
梁啟超也為王安石承擔的千古污名而鳴不平,他說:王安石改革的反對派因改革黨争紛紛丢官罷職,這些人的子孫後代及蘇、程的門人故吏,造出過分的言辭,随着道學的興盛,他們制造的謊言也被逐代傳了下來,成了鐵案。
下面列舉幾道北宋公務員考試的題目,看看你能答幾分吧:
題目一:
1071年,熙甯四年的一場考試 , 蘇轼擔任開封府主考官,出了一道策問題目:“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苻堅伐晉以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哙專任子之而敗,事同而功異,何也?”
出題者蘇轼潛在觀點的大意可以了解為:對權臣專制或獨攬大權一事如何看?你能在有限時間内完成一篇論點明确、結構清晰、分析論證到位、見解有深度的策論文章嗎?
題目二:公元1061年宋仁宗時的一場制舉考試,試題是仁宗皇帝所出:
仁宗皇帝說:“朕承祖宗之大統,先帝之休烈,深惟寡昧,未燭于理,志勤道遠,治不加進。夙興夜寐,于茲三紀。朕德有所未至,教有所未孚,阙政尚多”,然後列舉了民政、軍事、教化、司法、财政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面對以上這些問題,該怎麼辦?
這題目很實用吧,沒點真才實學真答不好的。
還有北宋嘉裕二年(1057年) 科考的一道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刑疑付輕,賞疑從衆,忠厚之至”。大意就是“論疑罪從輕”。
各位朋友感覺如何?宋朝這些科舉考試題目和你想象的八股文很不一樣吧。歡迎交流,大家共同學習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