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原創稿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近年來,當塗縣堅持“鄉村振興,人才先行”理念,通過精準引才、精細育才、精心用才,讓人才“金種子”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上“破土飄香”。目前,當塗縣鄉村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2萬餘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連續18年位居全省第一。
栽下梧桐樹 引得鳳凰來
深秋的鄉村清晨,清風拂面透着些許涼意。在當塗縣黃池鎮勞動村東北角的蔬菜種植基地,全國農村青年創業緻富帶頭人武駿一早就帶領農戶一起采摘高杆白菜,這一片1200多畝的鋼架大棚,每年能為400餘戶村民帶來2500多萬元的收入。
經過多年的打拼,武駿的蔬菜基地先後培育推廣20個新品種,獲得發明專利18項,産品除供應南京、上海、合肥等各大城市,還遠銷日本、南韓。“我就是本地人,早年出去當兵。退伍後看到了家鄉優厚的人才招引政策,就返鄉創辦了黃池蔬菜産銷專業合作社,為鄉親們幹點實事。”武駿笑着說道。他鼓勵周邊村民以土地、資金、勞動力入股或進入基地務工,帶領鄉親們一道增收緻富。
在當塗,有許多像武駿這樣的“能人”回鄉,不僅為村裡帶來了資金和項目,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吸引他們回鄉的“優厚”人才政策,就是當塗縣于近年出台的《關于鼓勵當塗籍在外知名人士支援家鄉鄉村振興建設的意見》。意見緊貼鄉村人才需求,針對農村緊缺的産業型、科技型和複合型人才,依據學曆、專業、職稱、工作經曆、擁有技術專利等進行分檔定級,制定“一攬子”26條扶持政策,提供優厚的資金和待遇條件,已累計吸引1000餘名本地籍優秀人才回歸當塗。
建好蓄水池 培育“新農人”
近日,當塗縣鄉村振興學院迎來了100餘名新當選的村黨組織書記,在這裡開展為期6天的教育訓練。與以往傳統授課方式不同的是,學員們第一站就來到了護河鎮金色田園綜合體,通過專家“手把手”教學,提升帶富能力。
“鄉村振興既要‘築巢引鳳’,關注高精尖的農業人才,也要‘蓄源活水’,重視孵化土專家、田秀才。”該縣鄉村振興學院負責人朱斌說道。當塗縣打破傳統的城市建校及課堂授課的辦學模式,對接馬鞍山學院、省農科院等平台,籌辦了13個開放式鎮(村)鄉村振興學院,将學院建在鄉野、課堂設在田間,通過菜單式選課、子產品化組課,量身定制教育訓練,開創理論與實踐直接結合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學院自成立以來,已承辦縣内外教育訓練班21個、集訓各類鄉村人才1000餘人次。
不僅是政府部門組織教育訓練,當塗縣還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主體承擔教育訓練職能,建立高校實習教育訓練和創業孵化基地,打造“專門機構 多方資源 市場主體”的新型教育教育訓練體系,打通産學研交流合作“直通車”。
“我們在太白鎮試點建立了‘科技小院’,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等高校院所開展長期合作,提供學生實踐基地”。朱斌說。“高校的專家教授經常過來義務教學,為我們培育省級以上創業帶頭人20餘名,成為了推動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打好資源牌 下活振興棋
當塗縣曆來是江南魚米之鄉,河網縱橫、土地肥沃,是傳統的農業大縣。但是豐富的資源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部分村鎮産業同質化嚴重,缺少品牌和主體帶動,效益不高。
為解決此類問題,當塗縣制定出台了《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設立專項資金,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專家教授“挂職”指導制度,組建産業發展服務團,根據鄉鎮資源禀賦差異,為鄉鎮制定“一鎮一品”發展規劃,構築河蟹、葡萄、水稻等差異化農業産業體系,推動資源與人才、資金和市場緊密融合,提升市場競争力。
“大隴鎮以前長期以傳統水稻種植業為主,效益不高,農民積極性不強。後來,縣裡組建了産業發展服務團,針對大隴擁有富含微量元素、且排水性良好的沙質土壤這一優勢,經過反複推敲後,确定了發展葡萄産業的政策導向。” 當塗縣大隴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嚴愛平介紹。現在,大隴鎮已有優質葡萄園80餘家,葡萄種植面積4000餘畝,成為了大隴人民增收緻富的一個支柱産業,被譽為“葡萄之鄉”。
有了産業發展方向,資金也要跟上。當塗縣以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為契機,聯合15家金融機構組立“黨建金融聯盟”,為鄉村産業發展提供“點餐式”融資信貸服務,目前已累計授信5.2億元,累計用信1.22億元,解決了1070戶農戶、82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短缺困難。(鄒子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