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口氣讀完一本書之《1942:河南大饑荒》

一口氣讀完一本書之《1942:河南大饑荒》
一口氣讀完一本書之《1942:河南大饑荒》

1942年到1943年之間,河南遭遇了民國時期最大的一場饑荒,1942年春夏之際,河南全省範圍内的降水減少(82%以上的耕地遭旱)。幹旱和高溫導緻前一年的冬小麥等糧食作物減産,當年的夏季作物更是大量被極端氣候殺死;導緻1942年的糧食産量較之1941年下降了40%。河南大旱之後,又遇蝗災,由于國民黨政府救災不力、通貨膨脹、糧食減産等原因,河南全省約3000萬人口遭災,其中死亡超過200萬人,另有300萬以上群眾被迫逃離家鄉,這就是著名的1942年大饑荒。

這本書的上半部分是作者的“史著”,下半部分是作者所掌握的“史料”,包括新聞、通訊和照片、以及當事人口述材料,來自當時的美國《紐約時報》、當時内地的一家民間媒體所辦報紙(國民黨時期允許民間自行出版發行刊物)、其他公開出版物、以及作者對一些當事人采訪到的“口述曆史”。

此書所披露的史實大緻内容如下:

1942年日寇從華北戰場南下時,蔣介石為了阻擋日軍,炸開了黃河花園口堤壩,使黃河水一瀉千裡,下遊頓成黃泛區,波及豫中和豫東八個地區,包括鄭州、新鄉、焦作、許昌、漯河、開封、商丘、周口,黃河水漫過之處,土地鹽堿化,農民顆粒無收(至今這些地區仍然是鹽堿地,不适于一般農作物生長,比如大多數人都聽說過的河南蘭考,除了發展泡桐經濟,沒有适合生長的東西)。

而蔣介石在戰略上早已做好了随時放棄河南的準備,不打算把這片土地上的任何東西留給日本人,是以,重慶國民政府對河南斂以難以想象的重稅。在蔣介石政府搜刮之下,這片土地脆弱得經不起任何災難——無論是天災,還是更大的人禍。我不想去回憶和重述書中寫到的“易子相食”一類的饑荒慘象,隻簡單地說,這場饑荒使河南減少了300萬人口。

在饑荒發生之後,河南省政府向蔣介石瞞報了災情,稱隻有一千多人死亡。而蔣介石政府也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災民幾乎沒有得到政府有效的救助。而救災物品常常在送到災民手中之前就被當局A錢瓜分掉了。

蔣介石政府不但對救災持消極态度,也千方百計避免使真實的災情通報到國際上,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美國對中國戰局的判斷,最終影響到美國人對待蔣介石政府的态度。河南災情成了新聞報道的禁區。但仍有一位平頂山地區的新聞工作者冒死将災情用電報發給了美國的《紐約時報》,《紐約時報》立即派記者赴華采訪,這就是為何這本書的很多史料都來自《紐約時報》。但這位官員卻因為洩露新聞機密,被國民黨政府處以極刑。

另一些資料則來自于南陽地區一家民辦報紙《南陽前鋒報》。這家報紙的創辦人是一位北京大學的畢業生。在1942年期間,這家報紙上連載了黃泛區災情的紀實報道與評論。在儲存大饑荒時期的史料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紐約時報》更重視從宏觀角度來呈現一種“政治觀察”,而這家本土報紙的報道更注重完整儲存細節本身的殘酷,感情色彩也更為濃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