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像
說到中國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等,曾國藩都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中,曾國藩一手組建的湘軍,為大清續命立下了汗馬功勞。
湘軍的組建背景與當時八旗軍與漢人綠營兵戰鬥力的下降有非常大的關系。那麼同樣是漢人軍營,跟綠營兵相比,湘軍的優勢展現在哪些方面呢?
清朝綠營軍
曾國藩建立湘軍的前提是綠營軍戰鬥力的下降,簡單來說,曾國藩所言綠營軍的陋習,可以總結為八個字:“勝則相忌,敗不相救。”雖然說這是人之常情,但對一支軍隊和國防力量來說,卻是緻命的威脅。是以湘軍在建立是時就很好地克服了這個缺陷:即招募親友、鄰裡,這樣士兵們彼此間比較熟悉,就可以在戰場上默契地協作,互相有個照應。這樣的軍隊平時在感情上特别要好,在作戰時更能達到同心協力的效果。
在曾國藩故居,一個着湘軍服飾的人
這樣的招募條件就是從一個軍隊凝聚力出發的,曾國藩在組建湘軍水師部隊時,曾對部下朱效天說:“水手須招至4000人,皆須湘鄉人,蓋同縣之人易于合心故也。”根據羅爾綱統計,在《清史列傳》和《中興将帥别傳》兩部書中所提到的182個湘軍人物中,有156位籍貫是可以考證的,而在這156位湘軍人物中,湖南籍就有近130人,占80%以上。
電影《投名狀》中的湘軍
對曾國藩組建湘軍影響最深的一個人,就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繼光。著名史學家羅爾綱先生曾詳細比對過戚家軍和湘軍的兵制,發現了很多相似之處,譬如:招募鄉野能吃苦的苦力工,多任用賢明且具有上司力的人才等。
戚繼光
清廷的綠營是兵以世業為原則,有固定的兵戶,或稱“兵家”。兵戶有正兵在伍,其餘男丁稱“餘丁”,正兵出缺時,就從餘丁中選補。兵士都出于兵戶,代代相傳。而湘軍的士兵來源和綠營不同,采用的是招募制。湘軍士兵的招募借鑒戚繼光的練兵成法,有幾項嚴格的規定:
第一不可用的人是城市中油滑且投機取巧之人。而第一可用的人是鄉村中的老實人與适合幹體力活的人。
而且,兵勇必須有人擔保,無保的不收,不準以無根的遊勇、營棍充數。樸實山農淳樸老實,吃苦耐勞,又都有擔保和兵籍可查,便于訓練和管束。
清政府為了嚴格控制漢人組成的綠營兵數量,規定各地的士兵多是從各地選調過來的。這樣就可以防止各個地方士兵出現大規模的集結,也可以防止私帶營兵,同時将帥帶的多是不同地方來的新兵,這樣一來,也就無法掌握絕對的兵權,而兵權大多在國家手上,這樣的軍隊模式很像宋代與明代的軍事建構。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綠營軍兵不識将,将不識兵的窘況。
這樣的模式雖然起到了防止武将專權的作用,但是軍隊的戰鬥力也跟着大大下降,作戰的凝聚力自然也就不行了。而與之相比,湘軍營制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兵歸将有,因将而募兵,将走兵散。
統帥選統領,統領選營官,營官選哨長,哨長選什長,什長選勇丁,層層挑選以成軍,這就是湘軍的結構機制。一旦将領戰死或者調走,他的部隊必須裁撤,不得為其他将領直接使用。
羅爾綱将其喻為一株大樹,“大帥如根,由根而生幹、生枝、生葉,都一氣貫通”。湘軍這種兵歸将有的制度,使部隊在戰鬥力上具有顯而易見的優勢:将領挑選自己的下級,都是熟悉而信任的人;下級蒙上級賞識,必定拼死以報。
湘軍組織模式
事實也的确如此,湘軍名将鮑超所統領的“霆營”,一度戰功顯赫。同治六年(1867年),鮑超因病重回原籍,霆營一時沒有了統領的将士。曾國藩不舍得遣散這個強大的團隊,希望由鮑超的部将來接管。他的部将宋國永、婁雲慶都很出色,前者一直在霆營,與将士關系很深,而後者則離開了霆營一段時間,個人關系疏淺。曾國藩想選用自己中意的婁雲慶,不料全體将士聯名表示不服,“拒婁擁宋”,這令曾國藩大感意外,婁雲慶也就不敢前往接統。無奈之下,曾國藩隻得照章辦事——下令遣散霆營,并讓婁雲慶重新招募被遣散的舊勇。
羅爾綱評價道:“隻因經過這麼一個彼撤此招的手續,雖然新營所招之勇,還是募自舊營已撤之人,而他們因經過統領親自招募,一轉移之間,其結果便完全不同了。”
這裡有一個有趣的對比,即綠營軍和湘軍士兵的薪水。綠營軍每月的薪水為:馬兵是2兩,戰兵1兩,守兵位1.2兩。這樣的薪資水準,要是在清初還可以維持基本的生計,但是到了晚清時期,尤其是鹹豐年間,已經很難滿足一個家庭的日常開銷了,于是有些兵勇隻能出營做小販謀生,結果就導緻兵勇少有時間訓練的嚴重後果。
反觀湘軍這邊,士兵平均每月的饷銀有6兩,是綠營軍馬兵的3倍。還有更高的薪水待遇——“營官二百兩”,曾國藩創立的這條制度,令民國時期的軍事專家蔣百裡頂禮膜拜、贊不絕口。他在《國防論》中說:曾國藩給營官高待遇的用意很深,營官親臨前線,責任重大,是以提高他的薪水和待遇,才能充分發揮其責任心。
蔣百裡
我們對湘軍的認知大都來自湘軍對太平軍的作戰,但很少有人知道,湘軍在面對撼動大清江山的太平軍時,之是以會有如此出色的表現,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其招募條件、組建方式和内部機制等,非常有利于凝聚兵士軍心,調動協同作戰的能力,使每一個兵士在戰場上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力。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鄒逸麟:《中國曆史人文地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韓茂莉:《中國曆史地理十六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中華遺産編輯部:《中華遺産》(湖南專刊下),2013年第7期。
魯西奇:《中國曆史上的空間結構》,華中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
(作者:浩然文史·禹貢行者)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檔,除特别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曆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衆号(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