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原是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勘察設計處的一名幹部,2018年2月,由省委組織部選派到鄄城縣大埝鎮立屯村任黨支部書記。兩年來,他帶領村“兩委”一班人,立足當地實際,在脫貧緻富的道路上帶頭發展集體經濟,他以紮實的工作作風和為民所想、心系群衆的良好形象,在群衆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為全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自己貢獻。群衆說:“這樣的黨支部書記,我們信服”。
“先從改善基礎設施開始,做幾件事,讓大夥看看。”
近日,在立屯村一處普通的民房裡,筆者見到了李正,他是個80後斯文的
小夥子,說起話來,滿臉帶笑。但從與他的交談中,深深地感受到他為村裡的艱辛付出和對村裡發展帶來的變化。
李正到村後,發現立屯村“兩委”班子軟弱渙散,集體經濟空殼。他在加強班子建設的同時,心想,“先從改善基礎設施開始,做幾件事,讓大夥看看。”立屯村原來水利條件差,“澆水難”成了群衆的一塊“心病”,好多溝渠淤堵後群衆都種上農作物,再開挖有些群衆有意見。而且,還得跨越王莊、楊河口、朱莊等5個行政村、7個自然村,需要整體規劃同步施工,情況非常複雜。是以,喊了30多年,擱置了30多年,就是推不動。李正先是到田間地頭了解情況,發動黨員、幹部再到群衆。第一年,他就組織人抽水,把水從大渠抽到村裡,雖然投入人力大、時間多,但是群衆一下子看到了産量,享受到了實惠。第二年,有了第一年的基礎,按照正常補償标準一個村一個村做工作,一家一家做工作,在鎮幹部幫助下,終于打通了通往村裡的溝渠。“現在水利條件大大改善啦。去年我的麥子1200斤、玉米1100斤,這都是李書記的成績。”群衆劉振啟笑着說。
就這樣,兩年的時間,村裡累計新開、改造水渠近10公裡,修建橋梁28座。之後,他帶領幹部群衆建立、改建道路3.6公裡,修建生産路680米,配套改造路肩4.8公裡,綠化道路2.3公裡。拆除舊大隊部,建立并正式啟用黨群活動中心。為群衆建了第一個活動場所,配套給排水、綠化、亮化,同步建立了第一個公共廁所。去年,結合村裡的新型農村社群,成功申報省級生态示範項目,省級财政予以550萬元資金補助。兩年不到的時間,累計協調各方資金逾1000萬,村裡底子硬了。
“村裡有了淘寶店,農産品搭上了銷售快車”
走進李正的房間,屋裡擺滿了農産品和包裝箱,黑木耳,菊花茶,土雞蛋,等,小小的房間俨然像一個商家的小倉庫。
李正到村後,就一直盤算着怎麼搞活經濟,特别是農村“新六産”。“扶智”就是要開發新的銷售模式,走電商發展的路子。“扶志”就是要敢于自己創業,發揮農村自身的優勢。沒有淘寶店鋪自己開,“立屯農産品”店鋪開張了。店鋪有了,産品哪來?就賣村裡的産品,就做生态農産品,就做社會需要的綠色農産品,這是李正确定的工作思路和方向。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堅持不打農藥、不用添加劑,從黑木耳幹起。結果産品出來了,銷量卻起不來。李正自己帶頭跑業務,先後聯系了中國石油山東分公司、山東建大設計院等幾家公司,拿下幾個大訂單,銷量慢慢起來了,店鋪人氣也逐漸高了。黑木耳産品累計銷售額超過50萬元,這給李正吃了定心丸。之後,李正陸續開發了生态樹林雞、土雞蛋、生态菊花茶、銀耳等4種産品,分别在村裡組織群衆加工、包裝。李正指着這些産品說:“村裡有了淘寶店,農産品搭上銷售快車”。2018年,村裡扶貧項目收益11.47萬元,為每個貧困戶分紅收益1349元,66戶貧困戶全面實作了脫貧。2019年,累計銷售生态農産品100萬元。加上投資立體化養殖鴨鵬的160萬扶貧項目收益,預計全年村集體收入在30萬元以上。
“大夥的日子都過好了,我心裡就踏實啦”
村集體收入高了,但是還有很多群衆收入并沒有提高。李正看到眼裡、急在心裡。這一急,就走了彎路。萬事開頭難,沒有工廠中的房間李正就組織建工廠中的房間,沒有項目就自己跑項目。經多方考察,去年5月份好不容易引來個藤編加工項目,結果2個多月就關門了。原來,藤編加工項目是不錯,收入也高,但是工作難度較大、對年齡有要求。而村裡年輕女同志少,年紀大的又幹不了,結果就“關門大吉”。
李正沒有氣餒,一口氣考察了四五個項目。去年8月份,确定了假發加工,原因是這個工作簡單,老少鹹宜,而且工作時間、地點靈活,可以把活帶到家裡做。59歲的馮平說:“在家出不去,正愁沒活幹呢,李書記在家門口就給安排了工作,一天掙個三五十元,也能幫助家裡分擔分擔。”現在像馮平這樣的農村婦女,每天都有五六十個在工廠中的房間幹活,年紀最大的有81歲,工廠中的房間熱鬧起來,一般務農群衆也增加了收入管道。對于沒有在扶貧工廠中的房間幹活的貧困戶,李正也總是想着法子找個掙錢的“門道”。焦士濤是村裡的貧困戶,身體有病,勞動能力下降,但是可以割草搞養殖。李正在考察村莊項目時,看到隔壁鄉鎮有養殖螞蚱的,效益不錯,技術和銷路簡單,就找到焦士濤,建議他試一試。後來,焦士濤又找了個群衆合夥,一起發展螞蚱養殖,沒想到去年項目效益很好。焦士濤說:“感謝李書記,要不是開始他給了2000多元的螞蚱苗,就沒有現在的幾個螞蚱棚。” 李正笑着說 “大夥的日子都過好了,我心裡就踏實啦”。
“每當想起這些,就覺得愧對家人。但我覺得幹的值”
在采訪李正的過程中,當談到家庭時,他幾度哽咽,雙手捂住臉,長時間不語。他說:“不好意思,我是一個感情脆弱的人,每當想起家庭,就覺得愧對家人。但我覺得幹的值。”李正的老家在湖北,幾年前,與妻子一起到濟南工作。李正到立屯村任黨支部書記後,更是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李正介紹說:“剛到村裡的時候,該辦的事情太多了,面對群衆期待眼神,工作不想幹好就不當家。”李正清楚的記得,2018年暑天,想兒心切的父母,從湖北來立屯村看望他,在城市生活習慣的父母,在立屯村住了一個星期,母親心疼得眼眶都紅了。李正有個五歲的孩子,全靠妻子一個人帶。平常裡還好過,當孩子有個頭疼發熱的時候,有時妻子不知所措。去年的一天,孩子夜裡發高燒,妻子打電話問他能不能回去。當時村裡正好有個項目在施工。李正心想,如果回去項目又要推後,他就讓妻子自己去醫院給孩子治病。他心裡明白,家裡全靠妻子獨自帶孩子,受了不少罪,吃了不少苦。平日裡,李正很少回濟南,剛到村裡的那陣子,鎮上司考慮到的他的實際情況,把他安排到鎮政府居住。倆月後,李正把家搬到了立屯村,和群衆住在一起。他說:“這樣工作起來友善,和群衆沒有距離感。”是啊,李正天天和群衆打交道,和群衆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大事小事都找他。李正說:“這是對我的信任。”“現在偶爾回濟南一趟,心裡總牽挂着村裡的事,想着群衆是不是有事找我。”李正笑着說。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秋麗 通訊員 陳新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