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覺醒年代》主創重走北大紅樓 劇中劇外重疊百年時空

視訊加載中...

新華社北京7月28日電(記者張漫子)日前,位于北京五四大街29号的北大紅樓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參觀者——來自熱播劇《覺醒年代》的16位主創人員。在三樓31廳的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原址,當“李大钊”和“陳獨秀”讨論中國前途命運将往何處去的場景重制,百年的時空似乎在此“重疊”。

“非常好,非常好!”走過毛澤東奮鬥過的“新聞紙閱覽室”、踏入李大钊辦公室舊址,《覺醒年代》中飾演北大校長蔡元培的演員馬少骅不斷感慨着。其他演員也紛紛表示“太穿越了”“來到真實的北大紅樓,我們對《覺醒年代》和劇中北大紅樓的記憶再次被喚醒。”

在毛澤東曾經奮鬥過的“新聞紙閱覽室”,劇中飾演毛澤東的演員侯京健,以及飾演李大钊的演員張桐,情不自禁地開始“對戲”。兩人再現了劇中毛澤東與李大钊談論民主科學與《新青年》的經典情景。

這并不是《覺醒年代》編劇龍平平和導演張永新第一次來到紅樓。早在《覺醒年代》創作之初,主創團隊就在四樓的哲學教室與來自北大紅樓的專家學者們探讨過該劇的創作方向。

在編劇龍平平看來,談及建黨,人們總會聯想起上海石庫門和南湖紅船兩個地标。而北大紅樓卻是許多文藝作品忽略的地方。《覺醒年代》的創作初衷,便是把北大紅樓蘊藏的這段曆史講清楚。

“《覺醒年代》被年輕人‘催更’,我非常高興我們的初衷達到了,北大紅樓終于得到了它應有的位置。”龍平平說。

導演張永新介紹,《覺醒年代》講述的故事發生在1915年至1921年間,劇中四分之三的劇情也都是以北大紅樓為背景場所。出于保護文物建築的目的,劇組通過1∶1.2的方式異地搭景重建了北大紅樓。

“今天重新回到北大紅樓,這裡的一磚一瓦都讓人分外熟悉,我有一種久違的回家的感覺。時隔一百多年,感覺時間‘折疊’了一樣。”他感慨,這次再回北大紅樓,也不僅僅是以劇組的集體參觀回來,也是一次百年以後回望先輩的緬懷。“我們看到這些陳列,這些前輩們用過的辦公室、手稿,更能感受到真正的紅樓精神是什麼,它們又是怎樣能夠延續到現在,我們看到了百年以前的精氣神。黨史教育從未如此生動。”張永新說。

《覺醒年代》總制片人劉國華認為,這部劇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喜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将這段教科書中的曆史栩栩如生地“複刻”給了百年以後的觀衆:從新文化運動的發端,《新青年》雜志的引領,北京地區五四愛國運動的發展,李大钊馬克思主義觀的形成,青年毛澤東在京确立馬克思主義信仰,一直講到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這部劇的叙事順序與北大紅樓中正在展出的“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的脈絡相吻合。

在劇中飾演周恩來的演員夏德俊說,當他在展廳裡看到保留下來的曆史原件,尤其是初版的《共産黨宣言》,如同讀了一本鮮活的曆史教科書,“來到北大紅樓,我才知道正是曾經聚攏在這裡的一群有理想、有信仰的先賢當年那樣的付出,才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文藝作品的影響力巨大,《覺醒年代》播出之後,北大紅樓變成了“網紅打卡地”。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辦副主任陳志楣介紹,北大紅樓如今的曆史地位已經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它展現了北京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主陣地、中國共産黨的主要孕育地之一,在中國共産黨建立史上所具有的獨特地位、獨特貢獻、獨特價值。

中共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常務副館長楊家毅介紹,北大紅樓也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該館經文物修繕後,自6月29日開放至今,以團體預約參觀為主,截至目前共計接待各機關團體、企事業機關、部隊、學校、社群等團體608批次,共計近3萬人次。“北大紅樓将在8月1日開通對個人的預約,歡迎更多的觀衆走進北大紅樓,加強黨史學習,感悟革命精神。”楊家毅說。

“創作者與觀衆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這個交集在于通過這段曆史,我們會銘記我們‘從何而來’,我們會緬懷革命先烈,他們的精神将指引我們以及後來人。”張永新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