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e marceau
(蘇菲·瑪索)
1980年十四歲時主演的處女作
《la boum(初吻)》中的初吻,
被美稱為“法蘭西之吻”。
蘇菲·瑪索亦因該片一舉走紅,
成為青春偶像明星。
而影片主題歌《reality(現實)》
亦借力成為15個國家的冠軍歌曲。
《reality(現實)》由1953年生于英國的richard sanderson演唱。
《初吻》(1980,法國)
編劇:克勞德·比諾多、達妮埃爾·湯普森 導演:克勞德·比諾多 主演:蘇菲·瑪索、克勞德·布萊塞、布麗吉特·佛西
故事:
薇卡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正值青春期的她,有着這一階段許多典型特質,沖動、懷春、固執,也帶着些許叛逆。在一次舞會上,她偶然遇見了帥氣的馬修,他顯得那麼與衆不同,可以在喧嚣的舞池中,為薇卡制造一份浪漫,薇卡從此便戀慕上了他。不久後,薇卡的父母之間出現了問題,選擇分局,她和馬修之間也總是有些小沖突,若即若離。但是成長不會停止,青春仍将繼續,薇卡不得不去面對這一切的煩惱,尋找着感情的出口,經受着青春的炫麗。
影評:
本片是克勞德·比諾多自編自導的一部作品,在他個人的導演生涯中,本片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時,本片最大的一個标簽,當然還得數它是蘇菲·瑪索首次出演的一部電影作品。憑借在片中出色的表演以及她那讓人無可抗拒的美貌,蘇菲·瑪索瞬間吸引到大量關注,成為了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影片的最核心角色,便是蘇菲·瑪索飾演的13歲少女薇卡,其它所有角色都在服務于這個角色的建立。作為一部帶有鮮明青春特質的電影,影片比較成功地展現出了青春的炙熱與憂愁,它不僅關注青春同路人之間的情感互動,也着重關注了青春期的生命個體與長輩尤其是父母之間的關系。
處于青春時代的薇卡,非常需要父母的關注與照料,但是父母都各有各的忙,她内心的需求往往被忽視掉,提出的願望也總是被父母否決或壓制,緻使她心中積壓着很多失落與不滿,所有這些,都在她請求父母允許她參加舞會的那晚爆發出來。其實這也是青春期叛逆的一種,永遠帶着一種怨氣和不滿,自憐自艾。這種孩子與父母的問題,在青春時代并不少見,隻是聚焦于此的影片,會相對較少。而在本片中,對于這種問題的探讨卻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并且以此來強化青春生命個體,在父母這輩人出現問題時的無奈與困惑。
當然,這種讨論,最終還是為了輔助展現薇卡這個角色。這是一個比較豐滿的角色,她有着青春少女特有的敏感、脆弱以及蠢動的心,對愛有着近乎狂熱的渴望。蘇菲·瑪索把這個角色完美地建立了起來,天然去雕飾,有了她,角色便有了很強的立體感,青春的味道也得以瞬間充滿整部影片,即使是劇本上的弱點也無法影響她的鮮活。
劇本在處理故事線索編排方面,掌控得有些欠缺,跳躍感太強,沒有注重場景轉換的順暢以及場景轉換本身的視覺作用,情緒時常突然中斷,沒有太多緩和的餘地,而且往往以此為一種冷幽默,自得其樂。其實影片的細節還是交代地比較清晰、豐富的,隻是在輸出細節的時候節奏太快,在第一遍觀影時,會比較容易忽視,導緻觀感上會有斷層。這也是本片第二遍的觀感要明顯好于第一遍的原因。倒不是說細節豐富的電影一定需要看多遍才能擷取足夠的資訊量,這取決于影片鏡頭焦點、剪輯節奏、畫面編排等多方面是否做到了合理調配,顯然本片在這些方面稍顯不足。
但影片在整體氛圍和情緒的制造上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影片多次出現了具有濃重青春氣質的場景,三次舞會、一次溜冰場(還有一次電影院)。這些場景都是角色情感演變的關鍵地點,配合着或熱烈或舒緩的音樂(尤其是在影片中反複出現的标志性歌曲《現實》)與炫目而又具時代特色的燈光,使得青春的激情與煩惱在空氣中彌漫開來。把人物感受投射到故事場景中,這種手法在青春電影中尤其适用,本片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
作為一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青春電影,它不僅描繪出了一群可愛的角色,也展現并留住了當時的社會風貌,法國巴黎的學校、道路、餐館等等,都作為一種背景,為這個單純又動人的青春故事填充無盡的時代味道。以緻當我們在二十幾年後,再回過頭去看這部影片,最顯著的還是那種帶有年代感的青春味道,每一個薇卡的表情,每一段音樂,每一個畫面,都充滿了韻味,日久彌香。
作者:心生
《青年電影手冊》第七輯
蘇菲·瑪索,這個被譽為“法蘭西玫瑰”的女人,是“法國三代男人的偶像”“中國男人的至愛女神”,現在,50歲的她又被無數女性奉為精神偶像,她的一生,可謂把女性魅力散發的淋漓盡緻。
蘇菲的童年并不是特别美好,受到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她從小被當做男孩子養,以緻于“美麗”這個詞初次被用在她身上的時候,她吓了一跳。直到拍電影被别人讨論胸部的時候,她才發現自己确實蠻有女人味。
14歲的她,憑借清純靈動的氣質、高挑的身材和漂亮的臉蛋,被法國導演克洛德·皮諾托一眼相中,出演了青春劇《初吻》,然後一炮而紅,偷走了全世界男人的心。之後又憑借《初吻2》獲得“最具希望青年女演員”,自此,蘇菲成為各大制片公司的争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