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剛開始調試windows核心程式設計中的例程就感覺十分難懂,原因是自己的c++基本功力實在太弱了
首先在windows程式設計的過程中大量的使用宏的問題。
#pragma 的用法
在所有的預處理指令中,#pragma 指令可能是最複雜的了,它的作用是設定編譯器的狀态或者是訓示編譯器完成一些特定的動作。#pragma指令對每個編譯器給出了一個方法,在保持與c和c ++語言完全相容的情況下,給出主機或作業系統專有的特征。依據定義,編譯訓示是機器
或作業系統專有的,且對于每個編譯器都是不同的。
其格式一般為: #pragma para
其中para 為參數,下面來看一些常用的參數。
(1)message 參數。 message 參數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參數,它能夠在編譯資訊輸出窗
口中輸出相應的資訊,這對于源代碼資訊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其使用方法為:
#pragma message(“消息文本”)
當編譯器遇到這條指令時就在編譯輸出視窗中将消息文本列印出來。
當我們在程式中定義了許多宏來控制源代碼版本的時候,我們自己有可能都會忘記有沒有正
确的設定這些宏,此時我們可以用這條指令在編譯的時候就進行檢查。假設我們希望判斷自
己有沒有在源代碼的什麼地方定義了_x86這個宏可以用下面的方法
#ifdef _x86
#pragma message(“_x86 macro activated!”)
#endif
當我們定義了_x86這個宏以後,應用程式在編譯時就會在編譯輸出視窗裡顯示“_
x86 macro activated!”。我們就不會因為不記得自己定義的一些特定的宏而抓耳撓腮了。
(2)另一個使用得比較多的pragma參數是code_seg。格式如:
#pragma code_seg( [\section-name\[,\section-class\] ] )
它能夠設定程式中函數代碼存放的代碼段,當我們開發驅動程式的時候就會使用到它。
(3)#pragma once (比較常用)
隻要在頭檔案的最開始加入這條指令就能夠保證頭檔案被編譯一次,這條指令實際上在vc6
中就已經有了,但是考慮到相容性并沒有太多的使用它。
(4)#pragma hdrstop表示預編譯頭檔案到此為止,後面的頭檔案不進行預編譯。bcb可以預
編譯頭檔案以加快連結的速度,但如果所有頭檔案都進行預編譯又可能占太多磁盤空間,所
以使用這個選項排除一些頭檔案。
有時單元之間有依賴關系,比如單元a依賴單元b,是以單元b要先于單元a編譯。你可以用#p
ragma startup指定編譯優先級,如果使用了#pragma package(smart_init) ,bcb就會根據優先級的大小先後編譯。
(5)#pragma resource \*.dfm\表示把*.dfm檔案中的資源加入工程。*.dfm中包括窗體
外觀的定義。
(6)#pragma warning( disable : 4507 34; once : 4385; error : 164 )
等價于:
#pragma warning(disable:4507 34) // 不顯示4507和34号警告資訊
#pragma warning(once:4385) // 4385号警告資訊僅報告一次
#pragma warning(error:164) // 把164号警告資訊作為一個錯誤。
同時這個pragma warning 也支援如下格式:
#pragma warning( push [ ,n ] )
#pragma warning( pop )
這裡n代表一個警告等級(1---4)。
#pragma warning( push )儲存所有警告資訊的現有的警告狀态。
#pragma warning( push, n)儲存所有警告資訊的現有的警告狀态,并且把全局警告
等級設定為n。
#pragma warning( pop )向棧中彈出最後一個警告資訊,在入棧和出棧之間所作的
一切改動取消。例如:
#pragma warning( push )
#pragma warning( disable : 4705 )
#pragma warning( disable : 4706 )
#pragma warning( disable : 4707 )
//.......
在這段代碼的最後,重新儲存所有的警告資訊(包括4705,4706和4707)。
(7)pragma comment(...)
該指令将一個注釋記錄放入一個對象檔案或可執行檔案中。
常用的lib關鍵字,可以幫我們連入一個庫檔案。
(8)·通過#pragma pack(n)改變c編譯器的位元組對齊方式
在c語言中,結構是一種複合資料類型,其構成元素既可以是基本資料類型(如int、
long、float等)的變量,也可以是一些複合資料類型(如數組、結構、聯合等)的
資料單元。在結構中,編譯器為結構的每個成員按其自然對界(alignment)條件分
配空間。各個成員按照它們被聲明的順序在記憶體中順序存儲,第一個成員的位址和
整個結構的位址相同。
例如,下面的結構各成員空間配置設定情況:
struct test
{
char x1;
short x2;
float x3;
char x4;
};
結構的第一個成員x1,其偏移位址為0,占據了第1個位元組。第二個成員x2為
short類型,其起始位址必須2位元組對界,是以,編譯器在x2和x1之間填充了一個
空位元組。結構的第三個成員x3和第四個成員x4恰好落在其自然對界位址上,在它
們前面不需要額外的填充位元組。在test結構中,成員x3要求4位元組對界,是該結構
所有成員中要求的最大對界單元,因而test結構的自然對界條件為4位元組,編譯器
在成員x4後面填充了3個空位元組。整個結構所占據空間為12位元組。更改c編譯器的
預設位元組對齊方式
在預設情況下,c編譯器為每一個變量或是資料單元按其自然對界條件配置設定
空間。一般地,可以通過下面的方法來改變預設的對界條件:
· 使用僞指令#pragma pack (n),c編譯器将按照n個位元組對齊。
· 使用僞指令#pragma pack (),取消自定義位元組對齊方式。
另外,還有如下的一種方式:
· __attribute((aligned (n))),讓所作用的結構成員對齊在n位元組自然邊界上。
如果結構中有成員的長度大于n,則按照最大成員的長度來對齊。
· __attribute__ ((packed)),取消結構在編譯過程中的優化對齊,按照實際
占用位元組數進行對齊。
以上的n = 1, 2, 4, 8, 16... 第一種方式較為常見。
應用執行個體
在網絡協定程式設計中,經常會處理不同協定的資料封包。一種方法是通過指針偏移的
方法來得到各種資訊,但這樣做不僅程式設計複雜,而且一旦協定有變化,程式修改起來
也比較麻煩。在了解了編譯器對結構空間的配置設定原則之後,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
一特性定義自己的協定結構,通過通路結構的成員來擷取各種資訊。這樣做,
不僅簡化了程式設計,而且即使協定發生變化,我們也隻需修改協定結構的定義即可,
其它程式無需修改,省時省力。下面以tcp協定首部為例,說明如何定義協定結構。
其協定結構定義如下:
#pragma pack(1) // 按照1位元組方式進行對齊
struct tcpheader
short srcport; // 16位源端口号
short dstport; // 16位目的端口号
int serialno; // 32位序列号
int ackno; // 32位确認号
unsigned char haderlen : 4; // 4位首部長度
unsigned char reserved1 : 4; // 保留6位中的4位
unsigned char reserved2 : 2; // 保留6位中的2位
unsigned char urg : 1;
unsigned char ack : 1;
unsigned char psh : 1;
unsigned char rst : 1;
unsigned char syn : 1;
unsigned char fin : 1;
short windowsize; // 16位視窗大小
short tcpchksum; // 16位tcp檢驗和
short urgentpointer; // 16位緊急指針
#pragma pack() // 取消1位元組對齊方式實際使用的規則是: 結構,聯合,或者類的資料成員,第一個放在偏移為0的地方,以後每個資料成員的對齊,按照#pragma pack指定的數值和這個資料成員自身長度中,比較小的那個進行。也就是說,當#pragma pack的值等于或超過所有資料成員長度的時候,這個值的大小将不産生任何效果。
而結構整體的對齊,則按照結構體中最大的資料成員和 #pragma pack指定值 之間,較小的那個進行。 指定連接配接要使用的庫比如我們連接配接的時候用到了 wsock32.lib,你當然可以不辭辛苦地把它加入到你的工程中。但是我覺得更友善的方法是使用 #pragma 訓示符,指定要連接配接的庫:#pragma comment(lib, "wsock32.l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