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無錫的醬排骨早已蜚聲全國,成為了當地的名産。但最早無錫出名的是熟肉,而醬排骨隻是其中的一個品種。熟肉是相對于生肉而言的,經營方也就是豬肉鋪。
熟肉的品種,上至豬頭,下至尾巴,隻要是豬身上有的,幾乎應有盡有。諸如:頭肉、門槍(舌頭)、五花肉、肘胴、獨瘦(全精肉)以及心、肺、肚、腸、繞肝(小腸繞在小塊的豬肝上)等等。甚至還有夾肝、豬腦、髒婆頭等、種種花樣以滿足各類人的癖好。
熟肉起源于清光緒年間的莫興盛飯店,當時辰光稱之為醬汁肉,很受老百姓的追捧,成為該店的一道看家菜。後來店裡的掌勺師傅轉到魏祥泰肉店,熟肉就開始由肉店經營。因為熟肉深受群衆歡迎,經營者很快就遍及全城。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時的肉店大都開在橋堍下,像魏祥泰和王裕興在跨塘橋旁,老三珍在大橋下,慎馀肉莊在三鳳橋。西門橋橋堍也有兩爿著名肉店。肉店開在橋堍旁有什麼講究呢?因為那時開店都要看風水,據說橋上的“煞氣”居高臨下,其他各種店都吃不消的,隻能規避。而肉店師傅終日操着一把快刀,兇神惡煞見着也不敢去糾纏。這麼一來,橋堍下的位置就逐漸被肉店占據了。一般肉店早晨銷售生肉,到近中午才開始售賣熟肉。
斬肉墩頭是一段大樹樁,往往有一米多高,直徑五六十公分,店堂的位置又在高處,師傅操刀切肉的時候,顧客是仰着頭,根本看不見墩頭上的情況。不過,那個辰光對商家是完全信任的,好像也從未有過怕師傅短斤少兩或欺小一類的擔心。肉拿到手中,隻見白的肥嫩,紅的嬌豔,使人真想馬上咬一口。現在看來,那時的熟肉鋪确實很大衆化。因為幾十個銅闆也實在算不上大開銷,即使是一些窮苦人家也總能湊這幾個錢來,過一段時間就能去嘗嘗肉滋味的。
圖檔來源:網絡
參考資料:崇安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