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幾乎每個曆史悠久的中國城市,都有過自己的古名。比如在柳永的《望海潮》中,這個自古繁華的“錢塘”,便是指杭州;而在張繼的《楓橋夜泊》中,“姑蘇城”說的則是蘇州。
就如金陵之于南京,廣陵之于揚州,會稽之于紹興,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們也喜歡以古稱頗為風雅地指代自己的籍貫,或是有着密切關系的第二故鄉。
溫州身為曆史文化名城,千年來也曾有過多個古稱,并被廣泛使用:
高懸于谯樓之上的“東瓯名鎮”,以及此次公園路改造工程中新出現在公園路口古城牆上的“東瓯古邑”的“東瓯”,就是溫州人最熟悉的古稱之一;
◎麥浪鋼筆畫:谯樓
東晉明帝太甯元年(323)建立永嘉郡時得名的“永嘉”,陪伴了這座古城近1900年,“永嘉大師”名揚海内外,“永嘉學派”影響深遠,“永嘉前輩讀書多”常被引用來點贊這座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
“東嘉”,則是溫州最受名人青睐的古稱,盡管被叫作“東嘉州”不過短短5年時間,但從唐宋一直到如今,從南宋狀元王十朋、元代界畫家王振鵬,到一代大儒孫诒讓,都喜歡用東嘉來雅稱自己的家鄉。南戲鼻祖高則成,更被尊稱為“東嘉先生”。
最久遠的古稱:東瓯
翻開明弘治年間的《溫州府志》,第一句話便是“溫,古東瓯也。”
溫州在夏代名為瓯,商代名為漚,史稱“瓯越”或“越漚”,其俗“剪發文身”。西周時期,有記錄周成王年間(約前1063-前1027),瓯人以海蛤、蟬蛇等進貢周王室。
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是越國轄地,屬于“百越”的一支。越王勾踐七世孫無疆攻楚大敗被殺後,越國從此一蹶不振,王族子弟紛紛向東南沿海遷移,其中一支後裔定居瓯江流域,與原地居民合為瓯越人,在今浙南地稱王自治,東瓯王國可能就在此時創立。
◎《史記·東越列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廢分封、置郡縣,東瓯國被劃入閩中郡。漢惠帝三年(前192),朝廷因驺搖在漢高祖時扶漢功大,被冊封為東海王,《史記 東越列傳》記載“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瓯,世俗号稱“東瓯王”。
學者認為,在驺搖之前,這塊土地上就曾經有過世代相傳的東瓯王,驺搖應當是東瓯王的後裔。
◎驺搖
東瓯國是溫州曆史上第一個見諸于記載的行政建置,東瓯,也成為溫州最久遠的古稱。
晉代著名學者、風水大師郭璞注《山海經·海内南經》“瓯居海中”雲:“今臨海永甯縣即東瓯,在岐海中。”
東瓯經常被古人用來指代溫州古城,除了前文提到的“東瓯名鎮”、“東瓯古邑”,如宋末政治家、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江心寺》詩中,就有“晏歲著腳來東瓯,始覺坤軸東南浮”之句。
◎《溫州府志》
在曆代《溫州府志》中,也經常出現“東瓯”:如“後漢天下大亂,東瓯獨安”、“東晉豪傑并起,未聞以東瓯為得失”等。
千百年來,一些溫州名人,也被冠以“東瓯”之名,如晚清溫州三大啟蒙思想家陳虬、陳黻宸、宋恕,世稱“東瓯三先生”;瑞安“三孫五黃”之一的黃體芳,晚年則自署東瓯憨山老人。而曆代以“東瓯”冠名的書籍也是數不勝數,如《東瓯詩存》、《東瓯志》、《東瓯逸事彙錄》等。
最常用的古稱:永嘉
到了東漢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瓯鄉,置永甯縣。這是溫州曆史上單獨建縣的開始。不過,永甯并沒有成為後來溫州常用的古稱,反倒是一百多年後出現的另一個相近的名字,伴随了這座古城千年。
大約在東瓯王國建立600多年後,東晉太甯元年(323),分臨海郡溫峤嶺以南之地,設立永嘉郡,屬揚州,下轄永甯、安固、橫陽、松陽4縣,治所在永甯。
這是“永嘉”名稱的開始。
“永受嘉福”是古人的一句吉語,《漢書·禮樂志》就記載:“永受厥福。承容之常,承帝之明。下民安樂,受福無疆。”如今故宮博物館、陝西省曆史博物館都收藏有“永受嘉福 ”西漢瓦當。
就在永嘉建郡十幾年前,西晉永嘉年間(307—311),八王之亂後,北方少數民族混戰中原。北方士民為躲避戰亂,紛紛渡江南下,史稱“永嘉南渡”。公元317年,鎮守建康(今南京)的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室,史稱東晉。當時,大量北方士民南渡對南方地區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發生了重要影響,當時的溫州地區也迎來了衆多北方移民。“永嘉”得名,或與此有所關聯。
到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廢去永嘉郡,并把原來的郡名作為縣名,永甯縣也改稱為永嘉縣,一直沿用下來。
從此,“永嘉”名稱相伴溫州至今,有時候指的是溫州地區的概念,有時候指的是溫州城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才特指如今的永嘉縣區域。
隋唐時期,廢“郡”設“州”,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時,“溫州”之名終于出現,治所設永嘉。
此後千年,溫州偶爾改叫永嘉郡,大部分時間,永嘉成為溫州的一個縣名,為府署所在地。
即便如此,“永嘉”還是成為指代溫州最為常用的一個古稱。
著名鄉賢、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說過,“溫州的文化在唐以前,沒有出什麼很大的人物,隻有一位,那就是佛家的永嘉玄覺禅師。”唐代玄覺禅師在中國佛教史上、文化史占有一席之位,被後人尊稱為“永嘉大師”,他的傳世著作被冠以《永嘉證道歌》、《永嘉禅宗集》的名字,在全世界流傳的《證道歌》超過一百多個版本。
◎憨山大師手抄《證道歌》
宋代溫州文風鼎盛,被譽為“溫多士,為東南最”,在溫州地區形成發展的“永嘉學派”,和朱熹的道學、陸九淵的心學鼎足而立,是我國思想學術史上的一個重要學派。“永嘉學派”代表人物陳傅良、葉适,當時都曾被尊稱為“永嘉先生”。随之在各個領域産生了影響深遠的“永嘉醫派”、“永嘉弈派”等等。
“永嘉”還成為曆朝曆代溫州地方長官的代稱。從魏晉到明清時期,溫州迎來了很多著名文化郡守,他們往往被冠以“永嘉”之名,如一代名臣、南朝陳的宰相毛喜曾出任永嘉内史,被好友稱為“毛永嘉”。
“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輩讀書多”,晚清太仆孫衣言在《題會文書院》一詩中,用“永嘉前輩”來向薛季宣、陳傅良、葉适等永嘉學派代表人物表達敬意。
最風雅的古稱:東嘉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溫州又迎來了它的新名字——東嘉州,下轄永甯、安固、樂成、橫陽4縣。
僅僅5年之後,唐太宗貞觀元年(627),“東嘉州”被撤,成為曆史。
類似“東嘉州”的短暫古稱還有“瑞安府”。南宋鹹淳元年(1265),原永嘉郡王趙禥即帝位,是為宋度宗,以其潛邸在瑞安,升溫州為瑞安府(府治仍在溫州)。“瑞安府”為溫州稱府之始。宋度宗登基後,還把溫州的大南門,改名“瑞安門”。到元至元十三年(1276),瑞安府降,次年改為溫州路。
可東嘉這個名字,卻被溫州人長長久久地留了下來,或許是聽起來更顯風雅,特别受到名人的喜愛。
1964年7月間,有人于南宋溫州狀元王十朋的家鄉,覓得一石硯,硯底刻有四行銘文:
是惟王子之硯,出入廣場兮經百戰。乾道改元後重陽一日,東嘉王十朋銘。
銘文内容與《梅溪全集》所載完全相同,被認為是王十朋真迹。
除了王狀元喜歡署名“東嘉”人,元代畫家王振鵬也在傳世畫作中留下“東嘉王振鵬”的落款。王振鵬被譽為“元代界畫第一人”,他創作的《江山勝覽圖》被譽為元代的《清明上河圖》,曾在2012年拍出上億元的高價。文徵明對他更是崇拜,曾在詩中寫道“先朝畫史誰最工?東嘉處士孤雲翁”。
◎王振鵬《維摩不二圖》局部
南宋永嘉學派集大成者葉适,也是“東嘉”古稱的愛好者,他的《葉适集》中就收錄了所著的《東嘉開河記》,這是一篇溫州史籍名篇。
東嘉還是古時文人們對當時溫州“國家級”名人的特指名字,如被尊為“南曲鼻祖”的高明(約1305—1359),字則誠,被後人尊稱為東嘉先生,他所著的《琵琶記》代表着中國南戲的最高成就。
而在明代中期,社會對圍棋非常推崇,永嘉與新安、京師三大圍棋流派鼎足而立,甚至一度在棋壇上稱第一。其中萬曆間永嘉弈棋國手方日升,人号“東嘉小方”。
至于以“東嘉”作為書名的也不少,如明末永嘉人姜準編輯《東嘉書目考》,晚清孫锵鳴的《東嘉詩話》,民初洪炳文的《東嘉新竹枝詞》等等。
不管叫東瓯、永嘉,還是東嘉、溫州,隻要輕喚一聲,我們心中總會生起對生活的這座千年古城,最溫暖的記憶。
作者:魯之哲 湯琰琰
參考材料:
《鹿城人文景觀》沈克成、湯章虹著
《溫州曆史年表》沈克成
《王十朋之硯》 楊舞西 原載《溫州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