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内容
又是一部電影引發的血案
嗷不對
文案!文案!
喏,海報在這裡
這是俄羅斯導演alexander mitta
2013的作品《夏加爾與馬列維奇》
(80多歲還在拍電影...啧啧)
官方description
the film is an attempt to recreate the world of marc chagall and his myth within the genre of a folklore ballad. we are not exploiting chagall's images, but are attempting to create a dramatized projection of his creativity onto the movie screen, relying on both, facts and fantasy (as chagall himself would). the story is based on real events which occurred at the time of chagall's short-lived vitebsk commissariat in 1917-18, during which time he creates the academy of modern art, inspired by his dreams of a bright and beautiful future. many pictures by chagall and malevich are used in the film.
嗯也就是說 這部電影是以民謠和神話的風格來重制馬克·夏加爾之謎。影片并不是為了創造一個夏加爾的形象,而是試圖通過傳說和故事來通過銀屏來呈現他變化莫測的創造力。故事改編自夏加爾在1917-1918住在vitebsk commissariat的真實事件,那段時間他懷着對光明美好未來的希冀與感望,創立了現代學院派繪畫。許多夏加爾與馬列維奇的作品在電影中都有出現。
故事以十月革命為時代背景,從夏加爾從巴黎傳回故鄉開始說起,主要講述了夏加爾與貝拉矢志不渝的愛情,以及夏加爾與馬列維奇在藝術理念的分歧而導緻夏加爾出走異國的故事。
一些劇照
夏加爾與貝拉
那麼問題來了
夏加爾跟馬列維奇是怎麼到了
“既生夏,何生馬”的地步?
這裡不得不提到俄羅斯先鋒派藝術
俄羅斯先鋒派藝術是指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20、30年代流行于俄羅斯的各現代藝術流派所進行的藝術探索。與當時西歐的各個現代藝術流派一樣,俄羅斯先鋒派提倡藝術的創新,積極在各個藝術領域進行探索,反對傳統的學院派,在繪畫領域,則反對俄國巡回展覽畫派陳舊的表現方法和題材,實際上他們反對的是某種機械反映客觀現實的繪畫方式;他們也不贊成完全西化,對于當時西歐流行的野獸主義、未來主義和立體主義等現代藝術流派隻采取部分借鑒的态度,他們更為提倡的是發展民族傳統,挖掘民族藝術的瑰寶,是以,他們的作品具有濃厚的俄羅斯特色。俄羅斯先鋒派的繪畫風格非常多元,主要由對純繪畫和純抽象有追求的這些藝術家群體組成。如以馬列維奇、伊凡科裡恩、奧爾加·羅紮諾娃代表的至上主義,
以薩爾瓦多·李西茨基、亞曆山大·羅欽可代表的構成主義,以及表面上似乎更接近傳統形式的以描繪人物為主的藝術家,如馬克·夏加爾、鮑裡斯·格裡戈裡耶夫, 帕維爾·菲洛諾夫等藝術家,他們所共通的地方在于試圖打破舊習—一部分人代表着對過去的強烈否定,另一部分人又試圖從中傳承延續。
先來說說夏加爾吧
馬克·夏加爾/Марк шагал(1887-1985)
夏加爾出生于俄國維切布斯克的一個貧窮的猶太人家庭。雖然物質條件不富裕,但是他從這個家庭中,習得了極精彩的整套俄國和猶太民間故事,并且深情地沉迷于猶太人的宗教傳統。
他的畫作主要描繪綠色的牛、馬在天上飛,躺在紫丁香花叢中的愛侶,同時向左和向右的兩幅面孔,倒立或飛走的頭顱、中世紀的雕塑。呈現出夢幻、象征性的手法與色彩,“超現實派”一詞就是為了形容他的作品而創造出來的
《生日》| 1915
這幅大家都很熟悉喽
這幅畫背後的故事是,夏加爾忘記了自己的生日,貝拉卻在那天清早去市郊采花。她換上過節的長裙,飛奔到夏加爾的住處,讓他聞聞泥土的芬芳。
“隻要一打開窗,她就出現在這兒,帶來了碧空、愛情與鮮花。從古老的時候起直至今日,她都穿一身白衣白裙或者黑衣黑裙,翺翔于我的畫中,照亮我的藝術道路。”
好浪漫嘤。。。
《賣牛商人》|1912
《詩人,或下午三點》|1911
《the promenade》|1917
盡管他的青少年時期是在非常窘迫的境況下度過的,他的繪畫卻常表現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愉快地抒情”是他畫面的主要旋律。
《equestrienne》|1927
《白色十字架》|1938
動物、戀愛中的男女、生活中的平常片段等都被他賦予俄羅斯民間藝術中常見的鮮豔顔色和誇張、有趣的變形,具有濃厚的幻想色彩和浪漫主義精神。
《i and the village》|1911
《窗外的巴黎》|1913
《老維捷布斯克》|1941
《捧花的未婚妻》|1977
《小鎮之上》|1918
這幅就是海報那張,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夏加爾從法國回到故鄉,正值俄羅斯先鋒派日益活躍的時候,但是他回到了故鄉維傑布斯克任教。他充滿激情地推廣自己的藝術觀點、培養學生并創辦藝術學校還吸引了些著名藝術家來到這個小鎮,其有馬列維奇和利西茨基。由于藝術觀點的迥異,藝術家最終于1923年選擇了攜家眷回到巴黎。“或許,我的俄羅斯會在歐洲之後愛上我。”電影最後也以這個超現實鏡頭來表現夏加爾與貝拉任何磨難都無法阻擋的,超越一切的愛情。
戰後回到法國南部之後,夏加爾與馬蒂斯、畢加索為鄰,惺惺相惜。畢加索曾說“馬蒂斯死後,夏加爾是唯一了解色彩的畫家。”
《藍翅膀的鐘》|1949
《自畫像》|1955
終其一生,夏加爾的油畫作品都呈現出一種看似稚拙的畫風,這種被俄羅斯先鋒派其他畫家譏笑為“陳舊、過時的”風格卻使他在巴黎以至世界藝壇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很多人都說我的畫是詩的、幻想的、錯誤的。其實相反的,我的繪畫是寫實的。” 夏加爾曾如是說 。
容小編喝口水...
下期,我們再來說說馬列維奇和他的至上主義。
編輯:菜菜
-pause-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衆平台:美術史知識大全
微信号:museum13
新浪微網誌:@文夏白羽
騰訊微網誌:@美術史知識大全
簡書:文夏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