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資料助力證監會稽查“老鼠倉”

大資料助力證監會稽查“老鼠倉”

    “老鼠倉”的監控防範與查處,一直都是監管難題。

  一位證監會人士就曾經指出,對公募基金公司與從業人員内幕交易的查處存在一定的難度與盲點,這些機構的人通常都比較懂法律,通常在程式上做得很“完善”。

  然而,2013年的馬樂事件開啟了“老鼠倉”稽查的新變化。從此,傳統的人工對比對抗“碩鼠”,開始走向“雲端”稽查的現代化精細分析,這或也是近期老鼠倉查處頻現高潮的原因所在。

  “我們的大資料監管現在其實做得很好,都快趕上淘寶的大資料了,能夠瞬間比對出賬戶關系,交易偏好和邏輯,是個"神器"。”一位接近交易所人士對記者指出。

  捕鼠“神器”

  “老鼠倉”隐蔽性強,可以從開戶、資金、交易等多方面進行規避,難以發現。

  “老鼠倉”的手法也一直在更新與演變。從最早發現的通過第三人賬戶先于基金建倉前便買入相關股票;到後面發現的采用證券賬戶多地挪移,賬戶資金通過親屬、朋友等十餘人銀行賬戶多道過橋,并通過msn或skype号碼下達指令讓他人下單等方式。

  自2009年2月“老鼠倉”入刑以來,有5件案件共8人被追究刑事責任。事實上,此前的“老鼠倉”查處案件,線索來源多來自于舉報與現場突擊檢查等,或是從其他案件順延發現線索。這也使得長效的監控防範機制一度難以全面。

  然而,2013年的馬樂事件開啟了“老鼠倉”稽查的新變化。2014年1月8日,博時基金原基金經理馬樂涉嫌“老鼠倉”案已進入審理階段,深圳市中院已立案,預計今年4月份會有初步結果。

  對于案發緣由,有“舉報說”、“内鬥說”等傳言。但根據證監會此前公布的調查細節顯示,該案線索來源于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日常監控,其通過海量資料篩查比對及時發現了該案線索。

  據了解,2013年4月,上交所市場監察部監控顯示,嚴某等三個個人a股賬戶與博時精選基金賬戶交易股票存在很高的趨同性,共涉及股票29隻。作為重要線索,上交所将其上報中國證監會,随後證監會稽查局将線索移交深圳稽查局調查。

  從此,隐蔽性極高的“老鼠倉”便引入了新的調查利器。

  2013年陸續披露出一系列公募基金從業人員涉嫌利用非公開資訊交易被調查的事件,新的捕鼠"神器"已經逐漸顯示威力。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此前被披露的一系列涉嫌老鼠倉案件調查,其線索來源正是來自于交易所日常監控下的大資料分析。事實上,交易所的一線監控資料監測由來已久,此前更多的展現在二級市場異動監察之中。

  這種流程是,一旦交易所的監控系統發現某隻股票有異常交易行為,監管層便會立刻鎖定在此期間交易的幾十個甚至是上百個可疑賬戶,這些賬戶可能分布在全國幾十個不同的營業部,監管層在進行篩選後,便會調動各省的派出機構核查人員對這些賬戶同時展開調查,此外還要找到上市公司的内幕知情人。然後逐一對這些目标的賬戶資金來源、個人聯系做調查。

  根據證監會披露的資訊顯示,目前各個證券期貨交易所都全面建立了預警驅動、資訊驅動相結合的異常交易監察模式。

  其中滬、深證券交易所市場監控系統計算能力值得關注,已經可以實作實時監控技術,智能化調查分析功能。

  上交所異動名額分為4大類72項,敏感資訊分為3級共11大類154項;深交所建立了9大報警名額體系,合計204個具體項目。

  比如深交所監察系統即可同步實作超過204個報警名額、300項實時與曆史統計查詢、60餘項專用調查分析、100多種監管報表監測分析等功能,每年處理的各類實時報警資訊14萬餘次,平均每個交易日處理報警600餘次。

  這些資料名額帶來的效果是提供了每年過半數的案件線索,比如2012年1月至11月,證監會共計處理各類證券違法案件線索363件,比2011年全年增長25%。其中,來源于交易所線索185件,占比51%,是最主要的案件線索來源;2013年1月至10月,證監會受理的違法違規線索中,滬深交易所報送占比則為54%。

  而馬樂案帶來的突破,則将大資料運用引向了新的應用領域,比如上述交易所人士所提及的賬戶關系對比、交易偏好和邏輯等,這一系列名額體系和資料處理能力都給原有的稽查暗角帶來新的突破。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交易所對“老鼠倉”等交易行為建立了專項核查和定期報告制度,目前交易所已建立實時監控機制,專項核查機制,關聯監控機制,智能化監控機制四位一體的監控體系。

  這或也是春節前傳出的新一批基金涉嫌老鼠倉案件調查高潮的起源,彼時有業内人士透露,這一事件或涉及超過20名基金經理被調查。最新的消息顯示,此前2013年傳出的上海系列基金經理被調查也正在陸續進展當中。

  雲端稽查

  事實上,這場捕鼠大戲背後,是一種新的技術手段改變原有調查模式。早在2013年4月份,證監會便特别提出要着力強化稽查執法監測預警機制建設。

  當時,證監會指出,監管部門着重加強自身對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監測預警和執法綜合管理平台建設,開始籌劃和分步實施以“一個平台、四個系統”為核心的稽查執法綜合管理平台建設工程。該系統着眼于緊盯資本市場違法違規行為,實行精準嚴厲打擊,規劃建設監測預警與線索發現、案件管理、調查分析、複核審理等四個資訊系統。

  要努力實作案件線索由被動接受向主動發現轉變,案件管理由單一封閉管理向多元開放管理轉變,查案分析及複核審理由傳統粗放的人工比對向現代精細的模型分析轉變,并為全面建設證券監管“數字稽查”系統打下良好基礎。

  這種由傳統人工對比轉變至現代化數字稽查的定調,使得稽查走向“雲端”。

  随後,在2013年的8月份的稽查更新會議中,證監會也專門強調要強化稽查執法資訊技術保證。

  包括組建稽查執法技術服務中心,加強新型驗證工具和資料分析系統的研發和使用,提高快速驗證能力。釋出實施《關于加強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客戶交易終端資訊等客戶資訊管理的規定》,制定配套技術指引,規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按照統一标準收集和存儲客戶交易終端資訊,提高調查部門采集和分析資料的效率。

  這不僅僅是證監會機關在走向“雲端”,交易所的一線監管也在不斷更新大資料系統,這其中還有很多他山之石與新生情況。

  比如網際網路傳播帶來的新挑戰。此前證監會在強化監測預警機制時就指出,針對市場關注的利用網絡虛假資訊欺詐及操縱股價等問題,監管部門将在上述的數字稽查系統中專門建設市場資訊傳聞監測子系統,基于雲計算、雲定位、雲搜尋等領先的網絡技術功能,建立全面的虛假資訊監測網絡。

  該系統将通過資料采集、預警分析、影響力分析、異動股票聚焦監測、資料挖掘以及溯源分析等子產品,對網上資訊傳聞進行快速、準确搜尋與定位。

  交易所的一線監管資料系統也早已布局。深交所總經理宋麗萍在2013年兩會期間就提到過一個細節,由于網際網路資訊傳播帶來的變化,比如說微信、微網誌、部落格,手段特别多,管道特别多,給監管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早在2010年深交所便為此确定課題研究,并在2013年成立項目小組,開發了以“搶帽子交易操縱為基礎的文本挖掘原形和實驗系統”。

  深交所曾經專門派了一個小組前往美國取經,借鑒了美國法定自主監管機構finra開發的sonar系統,即證券監察、新聞分析、市場監管系統。用于檢查潛在的内幕交易和誤導交易者行為。這個系統每天大概處理1萬條資訊和資訊披露,評估2.5萬個證券的價量模型,生成10-60條報警資訊。随之深交所便借鑒了這套系統。

  事實上,這種“雲端”監管不斷的學習與更新,在眼下監管轉型的大勢下尤為必要。至少,基金老鼠倉這個長久以來的難題,将會随着基金從業人員炒股開放迎來新的難點。

<b>原文釋出時間為:2014-02-17</b>

<b></b>

<b>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