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9月1日發表題為《你不知道社交媒體如何影響你的心理健康》的文章,作者是瑪麗亞·阿爾卡拉斯。全文摘編如下:
instagram、推特、臉書或tiktok已經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雖然使用這些社交工具最初的想法是創造與他人互動、分享知識和建立交流網絡的空間,卻很容易出現副作用。使用者産生不安全感、受辱、羨慕他人過得比自己好,是常見的網絡風險,而這些心理問題并不是隻有網紅才有。
心理學家勞拉·帕洛馬雷斯指出,“社交網絡除了會讓人過度重視外貌形象外,還會導緻成瘾”。這種瘾表現在迫切追求對自己釋出内容的點贊和關注。時間久了,這種熱情就容易導緻抑郁和焦慮等疾病,還會影響自信心。
社交網絡的一個最大影響是健康心理學家安赫爾·路易斯·紀廉所說的“曬效應”。一方面,我們通過網絡展示(和接收)幸福和樂趣占主導地位的現實生活;另一方面,在社交網絡建立的網絡空間中,每個人都配置了一個可能與“真實身份”相去甚遠的“虛拟身份”。生活在一個平行和虛構的世界中,可能會與現實脫節,并衍生出反社會行為。
社交網絡的大部分活動以圖像為主,這會對自我認知産生巨大影響。網絡上的評價系統(他人的點贊或評論)使許多人依靠這種認可和評估來建立自己的正面形象。如果獲得的回報是負面的,則可能嚴重影響個人心情。
檢視一下自己的行為,以确定自己與社交網絡的關系是否“健康”還是很有意思的。看看自己的心情是否随着評論和浏覽量而起伏,是否會因為這些而傷害到自信、自尊?是否會沒帶手機出門就心神不甯,并且需要不斷檢視新消息?紀廉指出,以下表現可能說明使用者存在社交網絡“風險”:
因為使用社交網絡而放棄睡眠和休息。
相對于其他活動,社交網絡占據絕對優先地位。
盡管有負面後果,但仍保持相關社交行為。
社交隔離,即更喜歡通過網絡進行社互動動而不是面對面交流。
如果所有這些後果都被感受到,那麼暫時離開社交網絡或可以解決問題,但是必須遵循某些準則。勞拉·帕洛馬雷斯表示,如果某人嚴重依賴社交網絡,在事先沒有做好情感調整的情況下就離開社交網絡,可能會加劇焦慮和壓抑,導緻出現其他健康問題。是以他鼓勵斷網一段時間,同時輔以心理輔導并結合其他工作,這樣才能避免老毛病再犯。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