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都是别人的錯,對自己的問題視而不見

都是别人的錯,對自己的問題視而不見

首發于微信公衆号"心的碎碎念" | 作者:一人一世界

一切幸福絕非沒有煩惱和憂慮,一切逆境也絕非沒有

慰籍和希望。——弗蘭西斯·培根

也許我們會發現,在我們周圍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對任何人都始終保持高度警覺,經常懷疑其他人正計劃利用、欺騙或傷害他們;他們覺得自己可能随時都在遭遇毫無理由的攻擊,盡管沒有證據,但他們仍堅持自己的懷疑和想法,堅信自己的利益正在受到侵害;他人無意中的一些言行舉止,很可能會被他們“解讀為”人們總在背後議論自己,并堅信那是對他的敵意或陰謀;時常無理由的懷疑伴侶在性.關系或其他各方面有不忠;他們甚至會對人産生厭惡感,并且很容易懷疑别人對自己也懷有這些反面情緒。

在他人眼中,這類人往往極度自以為是,并且完全以自我為中心。

他們缺乏對自我真正清晰和穩定的定位,對自己的認知會随着所處環境和在一起的人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對他人的态度和行為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他們的自尊常常會不切實際的忽高忽低,常常把遇到的問題歸咎于身邊的人,卻對自己的過失行為視而不見、不負責任。

是以,他們很難與他人形成親密、長久穩定的關系。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讨的内容——妄想型人格障礙(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ppd,也叫偏執型人格障礙。

我曾在有關焦慮症(點選藍色下劃線字型檢視文章)的文章中提及,所有疾病都是基因和環境互相作用的結果。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

抛開基因因素,強迫型人格障礙是因為有限的情緒表達和完美主義所導緻的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是因為童年受到身心的虐待,失去父母的關愛或與父母分開,對照顧者依戀上的不安全感所導緻;

偏執型人格障礙是因為兒童期經常處于随時随地擔心突如其來的責備或責罰的環境,或暴露在一個成年人有不可預知的憤怒和狂怒事件環境中,缺乏父母的關愛,經常被指責和否定、不被信任;成長中連續地遭受生活打擊,經常遇到挫折和失敗,如經常受侮辱或冤屈,而他卻沒有應對或逃避機制時所導緻。

患者會發展出一系列偏執的思維方式,來緩解應對壓力。例如,對自我的極端高标準。久而久之,他們會把期待中高标準的自我(理想化自我)當成是真實的自我,而真實的自我反而被抑制。于是(點選藍色下劃線字型檢視文章)。正是這種内在沖突導緻他們過度無端猜疑的性格,并外化為敵視、憤怒、反擊、控制等行為。

這也是我母親的第三個病症,和所有其它類型的人格障礙一樣,是很難痊愈的精神疾患之一。

如果說(點選藍色下劃線字型檢視文章)通常都伴随着重度抑郁症或持續型抑郁症;(點選藍色下劃線字型檢視文章)通常會伴随焦慮、抑郁、驚恐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進食障礙或物質使用障礙;那麼,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的病情常與以下障礙交織在一起:

可能會存在以下一種或多種情況:

1.其它類型的人格障礙(如邊緣型人格障礙)

2.精神分裂症或者某一種類似于精神分裂症的疾病(妄想,特别是被害妄想、幻聽)

3.軀體症狀障礙(一種或多種慢性軀體症狀伴随顯著而不成比例的與症狀相關的痛苦、焦慮和日常功能障礙為特點的疾病。)

4.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5.物質使用障礙(如爛藥、爛酒及各種成瘾性習慣行為模式)

6.某種焦慮障礙,如(失眠、易疲勞、肌肉緊張、煩躁、驚恐症等)

其實,作為患者的家人,很容易就能從日常生活中發現這些混合的病症,隻是大部分時候,我們沒有判斷的依據。

根據m國《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dsm-5) 的标準,通常根據以下幾點來作出診斷,患者必須懷有對他人深度的不信任和懷疑,并常常視别人的動機為惡意。在其他多種環境下都有展現:

至少符合以下其中 4 點:

1.臆想他人總是故意羞辱、利用、傷害、剝削或欺騙自己。

2.無理由地擔心其朋友或共事者的忠誠和可信度。

3.不願意向别人傾訴,莫名地會害怕别人會利用這種信任,反過來造成對自己的傷害。

4.往往将别人的言語或行為解讀為故意貶低、威脅或敵意。

5.對自己被傷害的事件,如:被辱罵、傷害或怠慢,長期懷恨在心。

6.一旦當自己覺察到自己的聲譽遭到了攻擊時,會立即表現出憤怒或反擊。

7.無理由、無證據地反複懷疑配偶或伴侶的不忠。

8.症狀早在成年早期就已經開始了。

也就是說,患者總是将各種事件都聯系為“陰謀”的、無根據的先占觀念;極易猜疑,毫無根據地懷疑另一半的忠誠;表現出與現實環境不相稱的好鬥及頑固地維護個人的權利傾向;具有歪曲事實的傾向,常将他人無意的或友好的行為誤解為敵意或輕蔑;對他人極度挑剔,但對别人的批評過于敏感;容易長久地心懷仇恨,不肯原諒他人對自己的侮辱、傷害或輕視;将自己看得過分重要。

當建立關系(尤其是親密關系)時,他們總是表現得猶豫不決。原因在于:一方面,理想化自我認為他自己是一個優越的人,他往往對自己的努力和他能達到的目标的信念是誇大的,是以他往往會或多或少的表現出公然的傲慢、雄心、進攻或苛責,他感到自給自足,蔑視他人,需要得到贊美和盲目的服從。

但是另一方面,頭腦中被抑制的真實自我往往感到他是無助、順從、讓步,依賴他人、渴望情感的。

當這兩種自我認知的方式同時起作用時,他們的内在必然會是分裂的,因為這兩股沖突的力量分别将他拉向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

當他們内在無法調和這種沖突時,就會采取“分隔”措施來嘗試緩解沖突。他們用或極其自謙或極其浮誇的的行為來應對生活,卻并沒有因沖突而感到不安,因為在他們的頭腦中這兩個自我之間完全是切斷的,沒有任何聯系。這就是在他人眼裡看來他們沒有自知之明的根本原因。

正如我的母親,在他和繼父一起之後,她逐漸把家裡的櫃子全都換上新鎖,隻有她有鑰匙。當我們得知後試圖勸說她不應該那樣做時,她會說:“你們知道什麼,他(繼父)女兒一直都在打你們的主意,說不定哪一天他就會把你們的東西全拿走送給他女兒。”

其實,櫃子裡根本沒什麼值錢的東西,都是一些過去的書籍之類的東西。但她的目的是要防止任何人對她(因為她把我視為她的所屬物,是以侵犯了我的利益就等同于侵犯了她的利益)所謂的侵害(無論是身體、情感還是物質方面的),哪怕是枕邊人。這也許隻是因為繼父和他女兒某一天一句無心的話語或者無意的眼神,總之,在她看來,有太多的可疑之處了。

母親并不會認為這種行為是非常極端、錯誤且傷害他人的。她已經在頭腦中将它“合理化”了。

雖然繼父從來沒有是以抱怨過一句,但是我們的心理都非常難受,覺得繼父承擔了太多不該承受的苦。

另一件事是關于母親将繼父的手機逐漸據為己有的事情。一開始可能是偶然,繼父因沒空接電話,讓她幫忙先接一下,這原本是家人之間信任的表現。然而,母親卻不停在問對方來電的意圖,并直接拒絕了電話那邊繼父的同僚對他的邀請,替繼父做了決定(嚴重越界)。

逐漸地,繼父所有的電話她都自己拿去接聽,如果繼父不願意,她就會起疑心。她甚至拒絕繼父和他自己的女兒以及他的家人通話。母親的理由是,他們一家人正在密謀一些對她和我們不利的事情。後來,繼父的手機号碼最終變成了母親的第二個手機号,她将那個号碼告訴很多親友,這樣一來,她就能理所當然的使用那個手機了。後來,繼父實在沒辦法,隻好重新換号。而當繼父換号之後,母親也漸漸地不用那個手機号碼了。

所有的設防與控制的動機,都是因為自我保護的需要。

ppd患者一方面渴望情感,一方面又不願信任對方,認為對方太了解自己會對自己造成不利。他們害怕被人看穿她是無助、順從、讓步和依賴他人的。這種對任何隐含着無助感的事物的恐懼,是他們最劇烈的恐懼。是以他們表現得厭惡和鄙視這種感受,因為這讓她感覺到羞辱(低自尊)。是以掌控局勢就成了她最好的方法。

為什麼人格障礙很難治愈?

所有的人格障礙都是從患者人生早期開始,内心體驗和行為偏離正常的結果。患者的思維、認知、反應和情感關系的模式都受到明顯的損害,并長期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長久以來形成的行為模式造成患者對環境适應不良,影響其社會功能,甚至與他人和社會發生沖突。

但ppd患者自己通常無法覺察到其自身的問題。是以,他們非常确信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是建立在自己絕對是正确的這個基礎之上的,是以錯的永遠是别人。

正常人認為合理的、安全的和可接受的概念,在他們的認知中統統是扭曲的。

他們之是以具有敵意和攻擊性,是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中,自己善良無辜、通情達理,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總是被别人侵犯和陷害。這不是他們的妄想和幻覺,而是他們的的确确、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被他人嚴重地、不可逆地傷害,是以他們認為必須随時提高警惕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并将注意力随時随地都集中在自己身上。這也是在他人看來,他們太過以自我為中心的原因。

是以,他們總是仔細審視他人,并從其言行舉止、不經意的動作、甚至對方社交狀态中的某個動态中尋找潛在的侮辱、輕視、威脅和不忠的蛛絲馬迹,尋找其隐藏的含義,并作為證據以支援他們的懷疑,以此來證明他的推測的正确性。

例如,他們可能會把“對方想為他提供幫助”扭曲地解讀為“對方在暗示他自己無法完成任務”;或者把“對方想請他幫忙”扭曲地解讀為“對方一點兒都不體諒人,覺得他是個免費勞工,占他便宜”等等。

一旦他們認定自己受到了侮辱或傷害,就不會原諒對方,而且會持續記恨在心。

他們常常會對自己感覺到的傷害即刻作出反擊,或者是以變得憤怒。即使在某些情況下,他們雖然可以抑制住表面的憤怒,但是内在反擊的動機會組織成相對“冠冕堂皇”或“彬彬有禮”的語言,“委婉”地表達出自己的憤怒、不滿和反擊。因為他們不信任任何人,是以他們覺得有必要自給自足并掌控局勢。

在所有人格障礙中,強迫性人格和偏執型人格是最難進行幹預治療的。

治療ppd患者之是以困難,病情的複雜隻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患者很難對他人産生信任感,即便經過長期的觀察,使其産生了一些信任感,但是稍有不慎,就會立刻被他列為“黑名單”當中。有時他們會認為咨詢師并不是在試圖幫助他們,而是在挑他們的毛病或是攻擊他們。這就增加了治療的難度。因為心理或精神治療師首先要得到他的完全信賴就需要花費很長一段時間。

其次,即使患者“願意”主動與心理、精神師見面,但他們的主要目的在于:希望從咨詢師那裡證明自己的防禦行為是正當且合理的,并希望從咨詢師那裡獲得更多防禦的方法,以及如何才能讓周圍的人了解自己的無辜、讓周圍的一切如自己所願的“魔法”。

下一期,我們将重點讨論ppd患者的治療與相處方式......

作者:一人一世界,用心理學治愈自己的瑜伽占星者。

都是别人的錯,對自己的問題視而不見

如果你也渴望治愈傷痛、讓心靈得以栖息、

讓靈魂獲得自由,那麼你的到來,剛剛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