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際網路公司如何使用數十億人的個人資料?

被推送、被記錄、被打标簽、被索引、被簡報、被盤問、被編号……所有這一切都是網際網路公司的日常行為。

資料收集産業,這個靠着從社交媒體和移動裝置上搜集資訊片段獲利的行業,影響每個人的生活,卻不受任何有意義的監管審查。

網際網路公司如何使用數十億人的個人資料?

上周,位于奧地利維也納的文化倡導組織 “破解實驗室( cracked labs)”,釋出了一份長篇報告,稱“數字環境下,個人頻繁被調查評估,被分類編組,排名排位,編号量化,包含/排除,并由此被差別對待。”

該報告題為《日常生活中的大規模監視:公司如何收集、組合、分析、交易、使用數十億人資料》,探索了資料收集生态系統,闡明了公司企業是怎樣收集及使用消費者資訊的。

實作企業資料操作透明,依然是解決資料公司和資料相關個人之見巨大的資訊不對稱和權力不平衡問題的先決條件。

“除了企業透明度,公衆更好地了解當今無孔不入的跟蹤和分析技術,以及它們對個人和社會的廣泛影響,也是非常必要的。”

“資訊不對稱”和“權力不平衡”這樣的詞彙,暗藏知識經濟下暗箱操作的後果:淪為資訊掌握者的受害者。

零透明度

賭博界有句至理名言:如果你發現不了賭桌上誰是那條容易上鈎的魚,那麼你自己就是這條魚。這句話同樣也适用于知識經濟社會,無知的人輸掉一切。

人們根本不知道資料是怎麼被買賣,以及如何被用于使人們做出影響其生活的決定的。在這方面,透明度幾乎為零。在決定自己分享出去的資訊時,基本很少有人清楚知道這些資料會被如何使用,又會對他們産生怎樣的影響。

比如說,個人手機的使用有可能影響到貸款額度。“破解實驗室”的報告描述了新加坡lenddo貸款公司是怎麼基于線上行為計算信譽的。這家公司會評估來自電信公司、網站和社交網絡的移動資料、浏覽器資料、應用資料、交易資料。

甚至計算機滑鼠點選資料,人們網頁表單填寫方式的資料都有。這種方式下,手機電量經常不足的話,就有可能影響到個人信用評分。相對的,維護非常良好的智能手機,也有可能因為特别穩定,會在系統中别标為異常。

預測個人健康風險

報告還描述了大公司利用資料代理商處買來的消費者資料做預測的事。世界第五大保險集團英傑華集團與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合作,利用傳統上用作市場營銷的消費者資料,為6萬名投保人預測個人健康風險,比如糖尿病、癌症、高血壓和抑郁等。

顯然,有資料的公司勝算大了,沒資料的公司勝算必然就小了。“破解實驗室”報告中鍊入的一份德勤文檔甚至提到,拉斯維加斯賭場利用預測性分析估測賭徒“離桌”的痛點所在,供賭場員工以免費餐券進行幹預,留住賭徒。

莊家永遠是赢家,在知道可以用免費食品留住賭客再賭幾把的時候,莊家能赢得更多。

該報告将智能手機稱為無處不在的資料收集的最大貢獻者,但報告着眼點超出了蘋果、谷歌和facebook,以及它們各自維護着的數十億客戶資料。

報告觸及信用報告機構和資料整合者,比如安客誠和甲骨文。自從甲骨文收購了addthis、bluekai、crosswise和datalogix,這家公司在主流資料庫供應商之外,又添了主要消費者資料提供商的标簽。

然後,媒體公司、電信公司、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零售商、連鎖酒店、航空公司和金融公司,統統都有意收集消費者資料并以之擷取最大利益。然而,公司企業對資料熱情高漲的同時,個人卻對自身資料會被怎樣使用毫無所知。

今天的數字世界裡,消費者從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會觸發這些互聯不透明系統有所動作,不清楚這将如何導緻他們被利用,到最後,這因果鍊又将會如何影響到他們的情緒和行為。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