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叶小纲:明明可以靠颜值,怎么最后就靠了才华?

我第一次知道“叶小钢”这个名字,还是很多年前在《文汇》杂志上看到一篇写他的文章。内容都忘记了,竟然还记得名字写法,以致于昨天在大剧院看他的第五交响乐《鲁迅》,对背景海报上的名字“叶小纲”好一阵疑惑,按理说这么大的音乐会不会出这么低级的纰漏,于是上网去查,这下更迷惑了,几乎“钢”、“纲”各半,但也总算查到点“蛛丝马迹”,在叫叶小钢时他写文章就经常落笔为“叶小纲”。全可当作是笔名或艺名吧。改偏旁部首做艺名,我一下能想起的只有大美女吕绣菱(吕秀龄)。

叶小纲:明明可以靠颜值,怎么最后就靠了才华?

中央音乐学院77、78级,是改革开放后中央音乐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当年的叶小纲就像是《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一样,赶上了邓小平的第一拨儿的政审大赦,才得以进入中国音乐的最高学府。之前在工厂里作了6年钳工的他,每一次艺考都卡在了政审这项。77、78级作曲系就像是中国音乐创作十年压抑后的一次井喷,至今都是无法超越的作曲系神话。被称作是作曲系“四大才子”叶小纲、谭盾、瞿小松、郭文景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叶小纲不仅是其中当之无愧的颜值担当,也是“四大”中第一个举行作品音乐会和获奖最多的那一个。

叶小纲:明明可以靠颜值,怎么最后就靠了才华?
叶小纲:明明可以靠颜值,怎么最后就靠了才华?

猜猜他们都在哪里

77、78级作曲系的传奇还得益于也出自那一届作曲系的刘索拉的那篇小说《你别无选择》,反正我每看到一个刘索拉同班的作曲家,都会下意识地跟小说里的人物去对下号,尽管作家肯定有她“拆分重组”和“张冠李戴”的狡猾伎俩,但强行“窥出端倪”也是我们读者乐此不疲的一种低级趣味。小说里长得好看又最早成功的人物身上应该都会有叶小纲的影子吧。那篇小说对我的影响之深,以致到昨天的音乐会上,看到优雅婀娜的大提琴手还会想起小说中写管弦乐系的姑娘都漂亮,看歌剧演员扯老大的嘴巴唱歌,又想起小说里作曲系的说声乐系的同学是“叫驴”,当场忍不住“扑哧”出来。估计候唱的演员会有点诧异,唱个歌剧有那么好笑吗?

叶小纲:明明可以靠颜值,怎么最后就靠了才华?
叶小纲:明明可以靠颜值,怎么最后就靠了才华?

叶小纲曾说,作曲家要100年后见分晓,就是要看100年后还有没有人演奏你的作品。听他的作品便可知,他也是按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创作的。交响乐虽然源自西方,但作为一个中国的音乐家想在艺术上有所建树就不能完全因循旧固有模式,在昨晚的交响乐中,我们就听到一些中国民族乐器竹笛、琵琶等与西洋乐器的对话,尤其埙声响起时更是一大亮点,让人的目光情不自禁地在场上搜寻发出埙声的方位,在所有乐器都奏响时,埙依然是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存在。这就像交响乐中的民族之声吧。

叶小纲:明明可以靠颜值,怎么最后就靠了才华?

用音乐书写鲁迅是叶小纲年轻时代的梦想,在“音乐家梦”之前他曾经做过一段“作家梦”,作钳工的第一个月工资就用来买了一套《鲁迅全集》,反复读了很久,可以说叶小纲的文字功底最早就是师承于鲁迅,而且至今每每重读鲁迅的作品还能激发出一些新的感悟。基于对鲁迅作品的深刻认识,叶小纲才能如此出色地完成了,从文字描述到音乐刻画的一次飞跃,让鲁迅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复活于音乐之中。

叶小纲:明明可以靠颜值,怎么最后就靠了才华?

叶小纲曾为大量的电影作曲e ri e,包括陈逸飞的电影《人约黄昏后》,许鞍华导演的《半生缘》、《玉观音》等等。身为最帅的作曲家,叶小纲也曾“天生丽质自难弃”地拍过一部电影《琴声如诉》,还是男主角,因为拍摄过程中过于紧张,浪费了不少胶片,让他深感自己光靠颜值吃饭是不行的,还是得靠才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