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园绚烂秋色深 百年史语尽迎人

一园绚烂秋色深 百年史语尽迎人

“青睐”会员与主讲嘉宾户力平合影

一园绚烂秋色深 百年史语尽迎人

曹雪芹纪念馆

一园绚烂秋色深 百年史语尽迎人
一园绚烂秋色深 百年史语尽迎人

制图/袁国明

一园绚烂秋色深 百年史语尽迎人

紧跟户力平老师(左)脚步

众所周知,北京城留存有数不胜数、积淀悠远的文化遗迹。为帮助居京或来京的朋友更切实、更深入、更系统地了解这座“文化中心”的深厚内涵,本报推出“北青版”京城文化路线。我们将以实地寻访的方式,带领读者用脚步丈量这座古老又崭新的城市,去阅读、品味、感受并触摸它的肌理。我们期待,这样一条线一条线地交织起来,将呈现出一幅既有温度又有时代感的京城文化地图。

说到哪里的秋天最美,在中国众多城市中,北京的秋天历来为人称道,但哪里才是北京的最佳赏秋之地呢?民间有“北京秋色七分在香山”之说。与香山毗邻的北京植物园,位于“三山五园”核心区,自然也就成了赏秋的绝佳去处。除去秀美的自然风光外,这里还存留着诸多历史文化遗迹。10月13日,“青睐”会员一行十余人跟随北京文史学者户力平走入北京植物园寻幽探胜。

户力平数十年来致力于北京历史地理研究,对京西地域有深入的了解。他家与植物园仅一墙之隔,他戏称“这就是我家的后花园,有时候我一天能来两三趟”。住在香山脚下,他幸福感十足:“这里春天有桃花节,还有北京市最大的郁金香展;夏天樱桃沟是避暑胜地;秋天有红叶节;冬天呢,可观赏‘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雪后的香山,银装素裹,景色格外迷人。”

寻访路上经过竹林、杜仲林、玉兰园、梅园、水杉林、樱桃沟……户力平给大家指点每种植物的最佳观赏期;沿线的石渠、碉楼、石刻等古迹,在户力平口中都有故事相伴。半日寻访结束后,有会员在朋友圈发文称:“边走边听老师导览,真是心情愉悦、收获满满!感谢‘青睐’创造的这个观赏人文和自然景观的机会。”

“可别小看这东西,它有200多年历史”

户力平介绍,在香山路的南北两侧,各有一个植物园。北侧的北京植物园,隶属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公园,俗称“北植”;南侧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俗称“南植”,以植物研究为主,也有部分区域对外开放。户力平带领大家从“北植”的东南门出发,沿外环路前行,园内的景点大多分布在这条路沿线。

行不多时,一片湖水呈现眼前。户力平说,植物园的湖共有三层,这是第一层,与后面两层共同营造出“三潭映西山”的景色。“我小时候这里是泄洪的河滩,后来被改造成三个湖泊,风平浪静的时候,湖面确实能照到西山。”

香山位于小西山山脉东麓,以红叶而闻名。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树叶红得像火一般,被誉为“北京最浓秋色”。户力平介绍,香山红叶的主要树种是黄栌和五角枫、三角枫,但在清朝乾隆年以前,这里的变色树种却是五角枫、槭树、杏树和梨树,黄栌种植始于清乾隆时期。“红叶是满族发源地秋日常见的风物,主要在今天的黑龙江和吉林长白山一带,也包括辽宁部分地区。乾隆皇帝在香山修建静宜园和设立香山健锐营后,有大量的八旗将士及家眷住在香山一带,在香山广植红叶类植物,颇有追念先人、不忘故土之意。乾隆皇帝以红叶为象征,使八旗将士们望红叶而思前人创业的艰难。以后的200余年间,香山的黄栌树越种越多,已达10万株,成为京西金秋时节著名的景观。

“这边有个石槽,你可以靠近拍一下。”户力平指着地面上一条凿石砌成的沟渠,提醒摄像师。“可别小看这个东西,它有二百六七十年的历史了,俗称石槽,也叫石渠,这处景儿还有一个比较雅的名字,叫‘河墙烟柳’。”户力平介绍,石渠是乾隆年间为了补给京城水源而建,从樱桃沟的“水源头”一直铺到玉泉山。水从玉泉山,经长河、积水潭,进入内城水系。“天安门前金水桥的水,最早都是从樱桃沟过去的。当然它有两个来源,香山公园里边也有一条石渠,水来自碧云寺卓锡泉。两条石渠汇聚在现在香泉环岛的位置,再往东走,通向玉泉山。”

户力平告诉大家,原始的石渠呈下槽上盖结构,水槽上面有一层盖板,以保持清洁畅通。“石渠最初有10里长,而今保存下来的只有几百米,且上面覆盖的石板大多消失了。在樱桃沟里还可以找到一些最原始的石渠。”

“因为没有定论,所以这里叫曹雪芹纪念馆,而不是曹雪芹故居”

曹雪芹纪念馆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红学对外展出场所,也是很多红学迷的打卡地,这里有各种与《红楼梦》有关的文化展示,包括书籍和文创产品。每年秋季,此地都会举办一次曹雪芹文化节,今年刚刚办完。

纪念馆所在的位置原来是香山正白旗村。1971年,正白旗村39号院的住户在清扫房间时,不慎将西墙碰破,发现墙皮内部有字迹。这一题壁诗疑为友人赠曹雪芹的对联。著名书画鉴定家张伯驹认为诗文为乾隆时代所书,其落款年代,正是曹雪芹在西山地区居住之时,这引起了39号院与曹雪芹关系的热烈讨论。

上世纪80年代,以该院为基础建起了曹雪芹纪念馆。“咱们现在看的这个房子并不是当时的老房子,而是后来整个重建的。”在户力平看来,确认一个人的故居,必须有他在此住过的实质性证据,而不能仅凭一首诗或是一些传说就下结论,“就是因为没有定论,所以这里叫曹雪芹纪念馆,而不是曹雪芹故居。”

喜爱《红楼梦》的户力平40年前就开始搜集香山一带与曹雪芹有关的传说,“比如早年间樱桃沟有一种石头叫黛石,特别黑,黑到什么程度?女人可以拿它描眉,后来被曹雪芹写进《红楼梦》里,‘西方有石名黛’,据传‘黛玉’的名字便是由此演绎而成的。”

“那个像炮楼一样的建筑是什么?”有会员问道。只见一片开阔的土地上,矗立着一座三层平顶建筑。四方体的建筑,四个面尺寸相同,下宽上窄。除去有门的一面,另外三面各有三层九个窗洞。户力平介绍,它叫碉楼,是清代健锐营的一种训练设施。清朝乾隆年间,四川的金川土司叛乱,清廷派兵平叛。对方借助碉楼据守,导致清兵久攻不下。乾隆皇帝下令从金川调来民工,在北京建造碉楼,用来训练“飞虎云梯兵”。战事结束后,云梯兵被安置在香山,号称“健锐云梯营”,简称“健锐营”。据记载,香山地区曾建有68座碉楼,如今仅存五六座,其中三座保留完整的,有两座位于植物园北湖畔。而我们看到的这座三层碉楼是上世纪90年代复建的。

“碉楼有‘死’有‘活’。什么叫死的?就是人上不去;这座碉楼是活的,有一个门,能从那儿顺着楼梯到上边。训练时上边有人守,底下有人攻。而‘死’碉楼,人就没法攀登了。”户力平又给大家做了进一步讲解。

碉楼附近有一口古井,旁边的标牌显示,这是目前香山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一个古井遗址。与常见的水井不同,井上并没有可以摇动的辘轳。户力平介绍,这口井采用的是另外一种打水方式。井口两侧立有砖垛,用于固定上下平行的两道木梁,两道横梁之间紧卡着一个“日”字形木构件,构件中间那一小截木头的中点,正对着井口中心的位置,可见常年磨损形成的下凹。“这口井大概20米深,现在还有水。从当时的老照片儿看,这边全是房子,这口井正好在村中。你看上面那根木梁,还有两边的砖垛,很有沧桑感吧?触摸它就是在触摸历史。”户力平感慨道。

梁启超长眠于植物园内,老师带着学生到此重温《少年中国说》

清末维新派改革家、思想家梁启超的墓园就在植物园内,由梁启超的长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设计而成。整个墓园以一道矮墙与周围区隔开来,园内遍植松柏,清幽静谧。户力平告诉大家,这实际是一处家族墓,除梁启超夫妇外,还安葬着他们的子女,以及梁启超的弟弟及其家人。多年前墓园被梁家后人捐献给国家,归北京植物园管理,但每年清明梁家人都会前来祭扫。

墓园北部平台上是梁启超及夫人的合葬墓,墓碑没有碑文,也没有任何表明墓主生平事迹的文字,这是梁启超的生前遗愿。

主墓的西南方向,有三座小墓,安葬着梁启超的三个子女。其中小儿子梁思礼是中国航天的创始人之一,其墓顶上刻有祥云图案,供台上则雕刻着一艘冲天而起的火箭。次女梁思庄,是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她的碑座被设计成一排立着的厚厚的书脊。1932年去世的三子梁思忠也葬在这里。他喜好军事,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西点军校学习,回国后参加了淞沪抗战,表现出色,可惜不久后因在战斗中喝了路边的脏水染病去世,年仅25岁。

墓园西侧有八角亭一座,也出自梁思成的设计,最初设想是在亭中立梁启超的雕像,后因经费问题而放弃。

户力平说,梁启超的名篇《少年中国说》曾被收入学生课本,所以有老师带着学生到此一边重温《少年中国说》,一边追忆梁启超先生。

提到墓园,户力平说,历史上香山地区的古墓特别多:“你看香山地区有很多带‘府’字的地名,什么四王府、道公府、娘娘府……这是怎么回事儿?这个府跟城里那个府不一样。城里边儿的府基本都是清代的府,属于阳府,住活人的,而我们香山地区的府呢,是冥府,都是明代的王爷坟,一些没有成年,两三岁或者更小的岁数就死了的王爷,基本埋在香山。当然现在只剩下地名,地形建筑已经全没有了。”

据户力平介绍,植物园里还安葬着许多近现代名人,包括民国时期的烈士高仁山、民国总理张绍曾、军阀孙传芳、“洋灰大王”王锡彤、学者冒鹤亭等。“出植物园西门走差不多10分钟,有个梨园墓,葬有近20 位京剧名家,生旦净丑、鼓师琴师全有,所以我写了篇文章,名字叫《香山脚下一台戏》,青山为绿幕,大地为舞台。梅兰芳先生的墓地就在那儿,梅派爱好者来寻访的特别多,马连良的墓也在,相距一百多米。”

樱桃沟藏了一沟历史典故,一步一景颇具传奇色彩

位于樱桃沟口附近的梅园栽有抗寒梅花20余个品种,园内有块山石,正面“永平梅园”四个字是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2005年来访时所题,背面记载了梅园建成的功臣。其中植物学家陈俊愉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南梅北移,经过半个多世纪才让梅花在寒冷的北方存活,陈俊愉也因此被称为“梅花院士”。户力平告诉大家,梅园的最佳观赏期是3月底。此外,植物园的腊梅也非常有名。卧佛寺的卧佛殿前有株腊梅,据说是辽代古树。它的花期较早,往年早的时候12月份就开了,晚也晚不过2月份,被称为“京华第一枝”。

行进中,路两侧的低洼处开始出现浅浅的水流,从静谧无声到水声淙淙,甚至出现了小瀑布和小水库。户力平告诉大家,我们已经进入了樱桃沟。他介绍,民国时期樱桃沟的水特别多,是北京有名的避暑清凉之地。那时水常年流淌,后来因干旱断流,今年雨水大又恢复了。但这并不是泉水,而是从山上渗下来的,叫“渗山水”,估计能流两三个月。

樱桃沟,这名字一听就让人喜欢,顾名思义,肯定种了樱桃吧?户力平确认了这一点,樱桃沟里确实有樱桃,但它和咱们平常吃的大樱桃可不是一码事。北京人管它叫“毛樱桃”,果实特别小,上面有一层小毛毛,酸甜儿,“大伙儿如果想尝尝,5月底来,别有味道!”

路边的五角枫树叶开始变黄,有了一点秋意,但离赏红显见还有些日子。户力平说,香山红叶最美的时候是五六十年前,“咱们在网上看的照片——满山满坡都是红叶,那应该不是现在的香山。”

户力平带领大家,沿着水杉林中的木栈道前行。作为孑遗物种,水杉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故此有“活化石”之称,户力平告诉大家,樱桃沟的水杉是上世纪70年代从湘西神农架引进的,目前已形成黄河以北地区最大的水杉林。“这刚是个头儿,越往里走水杉越粗,直径能到三四十厘米,高有三四十米,走在树下,真有点进了原始森林的感觉。”作为半落叶植物,水杉的叶子冬天会掉一部分,留在树上的会变成黄色,等到来年5月份,树叶才开始生长,慢慢变绿。

转过一道弯,户力平指着坡上一种野草提醒大家:“大家可别碰叶子背面,手一碰马上就肿,跟被蝎子蜇了似的,我们当地管它叫‘蝎子草’,谁要是不信可以试试。”会员们端详着边缘呈锯齿状的叶片,尽管很想看看它是否有那么厉害,但最终还是没敢上手。

迎面出现一座石桥。户力平介绍到,这座石桥原是京城端王府中的旧物,端王府是清道光皇帝的弟弟端亲王绵忻的王府。20世纪50年代有关单位使用端王府院落,将端王府石桥完整地移到樱桃沟,由此成为樱桃沟的一景。早些年樱桃沟尚有泉水流动时,呈现“小桥流水”的景观。该桥曾被称为“红星桥”,据传1973年拍摄电影《闪闪的红星》外景时,在此借景,并在桥上写了“红星桥”三个字,据传为郭沫若所题写。几年前被磨掉了。户力平指引大家留意桥拱的位置,“走近了可以看出来,那儿有磨擦过的痕迹,如果您五六年前来,还能看见上面写着‘红星桥’。后来有游人反映,一座古桥取这么个名字,不伦不类,就把这三个字磨去了。”

户力平告诉大家,樱桃沟还有个别称,叫“退谷”。清朝顺治年间,隐退官员孙承泽隐居于此,因其自号“退翁”,便将樱桃沟称作“退谷”。后来归清末举人、北洋政府官员周肇祥所有,所以民间又把这里称为“周家花园”。

户力平带领大家来到一处石壁前,请大家辨识壁上描红的两个字。第二个字是“谷”,根据他之前的讲述,第一个字应该是“退”,只是笔画却与“退”字有些差异:左边一个走之,右边上日下夕。户力平告诉大家,这个“退”字,所有的字典里都没有,这是六朝的文字,已经废了。“退谷”二字左侧,有“梁启超补题”几个绿色小字。梁启超与周肇祥是好友,他来此游玩时题了这两个字。“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到日本,十余年后回国,此时清朝已经灭亡。“你看这个字,日落西山,这里面有寓意。这算樱桃沟里一个比较有名的景观,虽然很小,但是有故事,有历史。”户力平娓娓道来。

走到“水源头”,樱桃沟也就走到了尽头。这里曾是一处泉眼,现在虽有水流,却不是从泉眼冒出的泉水,而是从山上流下来的。紧挨着“水源头”,还有两处奇景。一处是体量巨大的“元宝石”,因其外形酷似元宝,故此得名。民间传说中,它就是《红楼梦》中大荒山青埂峰下那块顽石的原型。

元宝石南侧的山坡上,耸立着一块高十余米、宽四米的巨石。一株侧柏在巨石顶端的石缝中长出,因民间松柏名称通用,这处景观被称为“石上松”。“这树有几百年了,它长得特别慢,这也算是樱桃沟的一个奇景。”喜爱收集《红楼梦》传说的户力平告诉大家,据说曹雪芹就是受此景启发,写出了宝黛二人“木石前盟”的爱情故事。

户力平带领大家继续寻访了位于附近的两处红色遗址:“保卫华北”和“收复失地”石刻。1935年12月9日,北平暴发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次年,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北平学联在樱桃沟等地举办了夏令营,其中两名营员在一块石头上刻下了“保卫华北”几个字。

位于山壁上的“收复失地”石刻,字迹已模糊难辨。一个雕塑作品《与历史对话》,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石刻,在山壁前新增了两个年轻人的塑像,还原了二人举着榔头、铁钎往石头上刻字的场景,生动再现了抗日救国运动中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

本版文并摄影/本报记者 陈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