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赏析--中国古代书画暨文献

赏析--中国古代书画暨文献

作品名称:鲍俊 1848年作 行书十一言联 对联

作者 鲍俊

尺寸 255.5×39cm×2创作年代1848年作

估价 60,000-80,000

成交价 RMB 74,750

题识:天下有读不尽书难言学问,心上无过不去事便是圣贤。朱门四兄雅正,戊申冬月,鲍俊。

钤印:鲍俊之印、逸卿

说明:“朱门四兄”或为高梁材。高梁材,号朱门,广东顺德人,前太平县知县。第一次鸦片战争,王韶光、高梁材、钟占琪带领三元里人民抗英;后,广州东北郊及花县、增城、从化一带240余乡乡民,在王韶光、高梁材等倡导下,经两广总督批准,建立了东平公社,并刻东平公社碑,今存广州博物馆碑廊。高梁材曾在咸丰四年(1854)任黄岩知县,后调永嘉知县。曾为浙江温州泽国镇“文炳书院”作记《建立文炳书院记》。

鲍俊(1797-1851),字宗垣,号逸卿,自号石溪生。香山县山场乡人(今珠海市香洲区山场村)。出身于书香世家。清道光二年(1822)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曾授翰林院庶吉士,后调刑部山西主事,候选员外郎、即用郎中。晚年归里,讲学于凤山书院与丰湖书院。与张维屏、招子庸等人交往友善。

鲍俊早中期多临摹碑帖,力学不辍,长于擘窠大字。其书格调高雅,凝重而又韵致。工书名于时,求书者踵迹相间。常为乡题书祠庙、牌坊、碑文及楹联等。其友岭南著名学者张维屏尝赞鲍俊:“非徒书法之工也,君为诗诗工,为词词工,为画画工,为制艺,制艺尤工”。

本件《行书十一言联》是鲍俊51岁为“朱门四兄”作。联高两米有余,悬肘而成,酣畅淋漓又变化多姿。所书“天下有读不尽书难言学问,心上无过不去事便是圣贤。”用笔浑厚凝重,清新古朴,词意豁达通透,可谓文辞双美。

赏析--中国古代书画暨文献

作品名称:梁鼎芬 行书八言联 对联

作者 梁鼎芬

尺寸 171×35.5cm×2

创作年代--

估价 80,000-100,000

成交价 RMB 92,000

题签:梁节庵先生联真迹(上、下)。钤印:唯德堂鉴赏

题识:雁影横天疏帘月午,虫声在地苔壁秋深。德身二兄大人正之,梁鼎芬。

钤印:梁鼎芬印、苕花室主

鉴藏印:传砚楼藏、苍梧审定、集精堂鉴赏

说明:邓苍梧旧藏。邓苍梧(1900-1990),澳门著名收藏家,斋名传砚楼。

梁鼎芬(1859-1919),晚清学者、藏书家,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字星海,一字心海,又字伯烈,号节庵,别号不回山民、孤庵、病翁、浪游词客、葵霜、藏山、藏叟等;室名有耻堂、葵霜阁、栖凤楼、抗愤堂等。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历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曾因弹劾李鸿章,名震朝野。后应张之洞聘,主讲广东广雅书院和江苏钟山书院,为《昌言报》主笔。辛亥革命前有反帝主战思想。后任溥仪的老师,被授予"毓庆宫行走"。诗词多慷慨愤世之作,与罗惇曧等人并称“岭南近代四家”。

梁鼎芬书法初学柳公权,饶爽健刚劲之气。中年后兼取法黄山谷(黄庭坚)、褚登善(褚遂良),细筋入骨,撇捺加长,笔道细而劲,极富创造性。此联为“德身二兄”书:“雁影横天疏帘月午,虫声在地苔壁秋深。” 用笔瘦硬洒脱,风骨棱棱。近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王森然对其诗评介:“工于为诗,清辞丽句,机抒自秉,非近代摹宋诸家所及”,又评其书:“先生书体,早年近黄、柳,中年自成一家,晚年以写崇陵全徽碑,豪迈变为谨饬矣。”

赏析--中国古代书画暨文献

作品名称:林鸿年 行书八言联 对联

作者 林鸿年

尺寸 157×35.5cm×2

估价 120,000-150,000

成交价 RMB 138,000

题识:翠竹苍梧秋声枕簟,奇花异卉春日池亭。晴邨二兄属,勿邨林鸿年。

钤印:林鸿年印、勿邨

林鸿年(1804-1886),字勿邨,侯官(今福州)人,清嘉庆九年(1804)生,道光十六年状元及第,是福建省清朝时期的第一个状元。道光十八年被册封琉球国之正使,出使琉球,而后历任广东琼州府知府、云南临安府知府、云南巡抚等职。同治五年被以“畏寇逗留”等罪名革职,返回福州后担任正谊书院(现福州第一中学前身)山长。正谊书院在林鸿年十几年如一日的精心掌教下,培养出的栋梁之才多达百余人,其中就包括陈宝琛、林纾、陈衍、吴曾祺等人。

“翠竹苍梧秋声枕簟,奇花异卉春日池亭。”联文对仗工整,写春秋美景,寓四季流转。中锋行笔,淋漓挥洒于手绘博古笺本之上,极为精美。

赏析--中国古代书画暨文献

作品名称:佚名 雪中行旅 立轴

作者 佚名

尺寸 直径27cm

创作年代 --

估价 100,000-150,000

成交价 RMB 115,000

图中山雪皑皑,映衬空枝丛树,分外清冷。林中房舍隐现,绕村水面。岸渚溪桥,行旅者不畏严寒,踏雪而行。此图所作雪景寒林和关山行旅的内容,是古已有之的题材。北宋李成、范宽、郭熙最擅此道。本作为团扇形式,又掺入若干南宋院体的画法,呈现出南北宋融合的趋向。

画面正中主山由层层叠叠峰峦组成,直入天际,其突兀而起之势及居中布局近似范宽。山顶以密点攒簇,亦仿佛范宽的“雨点皴”,松树纷披的枝杈也从郭熙“蟹爪枝”变出,可见此图画法以北宋传统为主。然而,构图上分割成左右两景,左实右虚,下实上虚,无疑融入了南宋马、夏的布局法。全画工致细腻,成功营造了隆冬时节的萧瑟清冷意境。

赏析--中国古代书画暨文献

作品名称:翁同龢 东篱佳色 立轴

作者 翁同龢

尺寸 74×40cm

题识:东篱佳色。八大山人画法,长瓶。

钤印:翁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一字声甫(一作笙甫),号笙龤,又号韵斋,自署松禅,晚号瓶生,又署瓶庐、长瓶,亦曰瓶斋居士,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赐一甲一名及第,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光绪戊戌政变,罢职归里。卒后追谥文恭。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西江。书法遒劲,天骨开张,幼年学欧、褚,中年用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晚年沉浸汉隶,为同、光间书家第一。间作山水木石及杂画,以笔力奇肆出之,随意点染,古趣盎然。更自题咏,弥觉隽逸。然仅以自娱,未尝为人作也。

赏析--中国古代书画暨文献

作品名称:张之洞 行书七言联 对联

作者 张之洞

尺寸 130×33cm×2

成交价 RMB 172,500

题识:骨气乃有老松格,神妙独到秋毫颠。张之洞撰并书。

钤印:张之洞印、香涛

张之洞(1837-1909 ),字孝达,号香涛,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祖籍直隶南皮,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 )。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赏析--中国古代书画暨文献

作品名称:咸丰帝 行书七言联 对联

作者 咸丰帝

尺寸 134×33cm×2

估价 200,000-250,000

成交价 RMB 299,000

题签:咸丰帝书法七言联(上、下)。罗振玉题。钤印:罗叔言

题识:学于古训乃有获,乐夫天命复奚疑。

钤印:咸、丰

说明:罗振玉题签。罗振玉(1866-1940),初名宝钰,后改振玉。初字坚白,后改字叔蕴、叔言,号雪堂、贞松老人、松翁,又称永丰乡人、仇亭老民。浙江上虞县人。中国近代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辛亥革命后,避居日本从事学术研究。1919年回国,1924年奉溥仪之召,任南书房行走,逐渐参预清室的复辟。与其子一起开创西夏文字、文献介绍研究之先河,是中国西夏官印的拓荒者,西夏文字的传播者。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

嘉庆、道光前后,阮元、包世臣倡兴碑学,碑学迅速兴起,尤其晋唐传统为主流。受此风气影响,咸丰帝也是欧体楷书的代表性皇帝。本件《行书七言联》用笔方圆兼施、点画劲挺、笔力凝聚、严谨工整又疏朗稳健。后经清末民初著名收藏大家罗振玉题签,亦可证其精妙。

赏析--中国古代书画暨文献

作品名称 曾国藩 楷书七言联 对联

作者 曾国藩

尺寸 168×40cm×2

估价 280,000-380,000

成交价 RMB 322,000

题识:鷁首波生涵藻荇,金铺雨后长莓苔。涤生曾国藩。

钤印:国藩之印、涤生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出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旧属湘乡县)。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清朝中叶以后帖学衰落,时人崇尚北碑的雄强之风,曾国藩却主张北碑南帖的结合,认为雄奇兼之淡远,才是书法艺术的最佳境界。

曾国藩书法作品多以对联形式呈现。此联文“鷁首波生涵藻荇,金铺雨后长莓苔”出自宋朝诗人陆游《小舟过御园》。笔意沉着劲挺,书于洒金红笺之上,用笔法度严谨、风骨挺劲而不失自在之姿,可见曾国藩于书法艺术笔耕不辍,综各家之长,不为时代所囿,终成一家之风貌。

赏析--中国古代书画暨文献

作品名称 刘墉 行书七言联 对联

作者 刘墉

尺寸 128×28cm×2

估价 400,000-600,000

成交价 RMB 460,000

题签:刘文清公墨宝,云龛珍藏,南卿署签。钤印:云龛

题识:看山时或得佳句,开卷常如见古人。露坪属,石庵。

钤印:刘墉印信、石庵、御赐仙舫

鉴藏印:胡应祥印、瑞卿

说明:

1.北京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旧藏。

2.胡应祥旧藏。胡应祥(1865-1951),字云龛,昆明人。胡云龛对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精,无所不能。特别是人物写真,惟妙惟肖。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江苏徐州丰县。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刘统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

刘墉为清代帖学大家,喜用浓墨,其书法沉着丰肥,蕴含内力,生拙天真,拙中寓巧,集前人诸家特点,融会贯通而成自家面貌,被誉为“浓墨宰相”。《松轩随笔》赞其“貌丰骨劲,味厚藏神。”

此作为刘墉应“露坪”之嘱所书对联,内容为“看山时或得佳句,开卷常如见古人。”钤“刘墉印信”、“石庵”、“御赐仙舫”三印,大字行楷,浓墨书于洒金笺纸上,字体圆厚,寓巧于拙。此联文辞雅致,保存完好,纸墨如新,悬之雅居书房,正可宝玩。

赏析--中国古代书画暨文献

作品名称 郑燮 竹石图 镜心

作者 郑燮

尺寸 89×48cm

估价 300,000-500,000

成交价 RMB 402,500

题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板桥郑燮。

钤印:郑燮之印、二十年前旧板桥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後,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於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於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拋三”,“不泥古法”, 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後,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赏析--中国古代书画暨文献

作品名称 吴镇 1343年作 墨竹图 立轴

作者 吴镇

尺寸 36×53cm

创作年代 1343年作

题签:梅花庵主墨竹神品。长尾甲签。钤印:甲印、雨山

题盒:

1.元人善墨竹者,李息斋、吴仲圭尤有重名。息斋学黄华老人,得其法不出蹊径。仲圭另开门庭,纯主逸气,高寒潇洒,尽得风流。其所作竹谱,传摹行世者不少,近人获其断片,犹以宝若尺璧,则真迹之难获可知矣。此帧至正三年九月望,过周南翁悠然阁,喜秋光爽洁,兴到所作二十册之一也。叶含凝露,枝重低地,气韵横溢,风神独绝。湖州、眉山面目,去人不远矣。己未(1919)岁杪,长尾甲识。钤印:甲印、雨山

2.梅花道人墨竹神品。钤印:长尾甲印、石隐审定

题识:至正三年九月望,同程无我过周南翁悠然阁。时秋光爽洁,不觉流连数夕,为写二十册,以纪一时之兴,不备具眼者一笑也。梅道人戏墨。

钤印: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梅花庵主

鉴藏印:怡亲王宝、孙尔准印、县清泉馆李氏所藏

1.本作品为怡亲王、孙尔准、长尾甲旧藏。长尾甲题签。“怡亲王宝”为怡亲王允祥藏印。爱新觉罗·允祥(1686-1729),康熙皇帝第十三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封为怡亲王,在康、雍二朝,克殚辅政。由于势力和财力上的优越条件,其收藏不仅数量多,质量也属上乘。雍正八年(1730),怡亲王之子弘晓(1722-1778)袭王位。弘晓,字秀亭,号冰玉道人。亦嗜典籍。怡亲王府的收藏为天下罕见者甚多,弥足宝贵。“怡亲王宝”藏印有规律可循,大多钤盖在画幅的正上方,可参见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黄公望《九峰雪霁图》、王蒙《葛稚川移居图》、朱端《烟江晚眺图》等。

2.孙尔准(1772-1832),字平叔,又字莱甫,号戒庵。江苏省无锡人。远祖孙继皋,是明万历年间状元,吏部侍郎,父亲孙永清,清乾隆年间曾入值军机处,后擢为广西巡抚。孙尔准颇有政声清誉,故此轴应为亲王赏赐之物。

3. 长尾甲(1864-1942)是近代日本研究中国美术的最负盛名的学者,明治时期汉学者、书画家、篆刻家。他早年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任职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02年,他突然辞去教职,并于次年移居上海,受聘于商务印书馆编译室主任,参加中国小学教科书的编纂。1914年,长尾甲返回日本,在京都以讲学、著述及书画为生。长尾甲收藏甚富,且以自己精通汉文化为骄傲,比如他因得藏唐代草圣张旭的真迹而将自己的斋室取名为“草圣堂”。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元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擅画山水、梅花、竹石,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竹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竹画则从内蕴上与哲学意理融为一体,从而在外在形式上与书法表里生发,成为人格、人品的直接写照。墨竹,即以水墨画之技法写竹,并不设色,是中国文人画的一种永恒题材。自苏轼、文同而至元四家,墨竹之风大兴,成为单独的画科。

吴镇作为一个布衣平民,一个愿隐居僻乡不涉红尘的诗人,他的淡泊处世,塑就了他的文人个性,这种气质在他的墨竹图中表达得淋漓尽致。纵览吴镇墨竹,他所写的多为野竹新篁,通常杆细而叶疏,却坚韧而富有生机,以竹的姿态代抒胸中之言。

据说,吴镇在画竹的时候十分投入,笔在手里运用自如,常常是“初画不自知,忽忘笔在手”,可见已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地,他称之为“戏写”。对于此幅《墨竹图》,他亦谦称“戏墨”。图写丛篁一角,竹竿挺立,末梢弯成弧形,以流畅的线条拉出,既美又饱含了韧性的力度,隐隐有向画外延展之意。主枝分成好几节,因受风不同而弧度各异。竹叶以垂叶法落墨,用行书笔意写出,墨色润泽,间有飞白,竹子饱吸雨露的姿态跃然纸上。叶分远近向背,俯仰正侧,变幻多端,既充溢着内在生命力,又画出了满纸清风雨露。

艺术作品应该深含意蕴,它不只是用某种线条、颜色乃至其他媒介的表现就算尽了它的能事,而是要显现一种内在的生气、感情、灵魂、风骨和精神。吴镇的墨竹绝不是呆板的写生,而是凝练有构思的抒情写意之作,不光是简单的具象美,同时也是一种意境美,寄寓其高风亮节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