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二
汉族男儿自古就蓄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剃头简直就是剔命。“去发”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内,但也是一种刑罚。三国曹操割发代首就是明证。此习自隋、唐以后已废止:未成丁的孩童,头发覆颈披肩;成年后,总发为髻。那时候,清朝为了统一全国的服饰,强迫汉人学满人的样子,剃头留辫子。满族人原是狩猎部族,为了实用方便,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直线外的头发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习俗有极强的传承性,也会因时因地而变。满族入主中原后,强迫汉人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誓死抗争,死了很多人,但最后还是被强迫剃发,都留“金钱鼠尾”了。这样,正月不剃头以“思旧”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础,由谐音讹传为“死舅”。为了反抗满族的统治,汉人就编造出正月剃头死舅的说法。正月一个月不剃头,意味着一年没有剃头,以此来缅怀祖宗,缅怀传统。而舅舅在中国人的传统中,是公正的象征,一般家庭分家都是由舅舅主持公道。
实际上,“正月里理发死舅舅”的说法实际上是源自于一个“误解”。据考证,1644年清朝入关后,官方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壶头”,即剃掉前额的头发,在脑后扎一条辫子。于是许多人把遵从传统习惯和怀念明朝的情感结合起来,约定每到正月里大家都不剃头,并将这个行动定名为“思旧”,意思是“思念过去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口耳相传,以讹传讹,“思旧”的谐音附会成了“死舅”,遂有了流传至今的民俗。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人伦文化”,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的文化背景促使原本的“误会”竟形成了强大的力量。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节俗”的传承应有所选择,现代人应该与时俱进地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过春节由“重仪式”向“重文化”转变,不要因为一场“误会”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据了解,在我国南方一些大城市,正月不理发的规矩已逐渐淡化,但在我国更广的范围内,这一旧时“年俗”还存在,需要人们更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