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谢宁
12月4日,在读者们的热情期盼下,《永乐大典》湖北巡展系列讲座的第三场活动在长江报告厅举行。从《永乐大典》的成书经过、编纂方式、制作材料、收藏及价值、流通散佚、修复与保护、出版传播等方面,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女士与大家分享了《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
极目通讯员 王亮 李蓉 摄
跨越600年风雨历程,《永乐大典》备受世人关注。讲座中,陈红彦指出,1403年(永乐元年)7月,明成祖朱棣正式下达了修书的敕命。要求非常清楚:一是全,采摘书契以来的百家之书;二是大,备辑为一书,不厌浩繁。《大典》编撰集三千编书队伍,聚古今藏书,以“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排方法,成最大类书,成祖阅后十分满意,定名《永乐大典》。
历史上公私藏书共同保护传承着古籍,使中华文脉延绵不绝。当下很多成功的商人懂书、爱书,有爱书爱国的情怀,他们灵活地运作,让国宝有更多的途径走上回家的路。谈到《永乐大典》的收藏及流散,必须说到《永乐大典》的正本和副本。陈红彦说,《永乐大典》编成后未刻版,正本迁都后留在北京宫内藏书楼文渊阁,明亡之后,不知下落。嘉靖皇帝命人重录了一部副本。副本抄录完成后,存放于皇史宬,清雍正年间,被移贮翰林院敬一亭。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翰林院沦为战场,敬一亭被毁,《大典》几乎全部被焚毁,幸存的残本被肆意抢掠,散落世界各地。《永乐大典》副本迄今四百余年,经历兵燹火厄,人为偷盗等,不完全统计,散落在国内外的《大典》仅有400册左右。
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陈红彦带领大家感受了这部鸿篇巨制的版式之美,纸张之良、书写之秀、插图之工。谈到《永乐大典》在文献保存方面的巨大价值时,陈红彦认为,《大典》是“辑佚古书的渊薮”的评价应是当之无愧。也就是说透过《永乐大典》可以看到大量后来已经失传先秦至明初的秘籍史料,对于学人辑佚和校勘古籍可发挥重要作用。清代四库馆臣曾从中辑出佚书300多种,加上后来学者所辑已达600种。
国家图书馆不但收藏着二百余册《永乐大典》,而且从很早就开始了对《永乐大典》的关注和研究。国家图书馆的缪荃孙先生、袁同礼先生、赵万里先生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对《永乐大典》的辑佚工作。陈红彦强调,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研究《永乐大典》,必须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看到这部书的全貌。除了将现存于世的《永乐大典》全部仿真影印出版,还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永乐大典》的音视频资源、开发文创产品、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及互动式的活动等。
讲座尾声,陈红彦特意向听众们展示了即将来湖北展出的三册《永乐大典》的图片,这三册《大典》主要是记载了有关湖北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