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用镜头展现世界的艺术家——读《希区柯克传》

作为一个希胖的影迷,看到这部《希区柯克传》,非常开心。这部书可以让我更加贴近大师,揣摩大师的思想世界。

希区柯克被称为“紧张大师”,他的影片充满了意料之外和悬而未决。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令人战栗、惊恐,致命而又无法预测。这个世界引发着焦虑和迷惑,永远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状态。

用镜头展现世界的艺术家——读《希区柯克传》

希区柯克几乎与电影同时诞生。1899年,希区柯克出生在英国伦敦东部的莱顿斯通,距伦敦8000米。在他六七岁的时候,搬进了伦敦东区,成了一名真正的伦敦人(cockney)。

13岁时,希区柯克考取了伦敦郡议会海洋工程与航海学院,学习机械和声学。15岁时,他到了一家生产绝缘电线的电缆的公司,在销售部门担任技术人员。

1917年,到了该应征入伍的年纪,他因为过于肥胖,被分入“C3”等级,而被免去了义务。

用镜头展现世界的艺术家——读《希区柯克传》

希区柯克(约1955年)

他报名进入伦敦大学金史史密斯学院艺术系的夜校学习。后来,他对弗朗索瓦·特吕弗说:“我在艺术学院里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世上是没有线条这回事的,只有光与影。”

1919年,他从销售部调到了广告部。

1921年4月,他成为优-拉斯基公司的一名全职员工。之前,他一直给这家公司做兼职。这家公司的业务是给派拉蒙公司提供影片。他在这家公司负责美术字幕部门。

1924年秋天,希区柯克被派往德国拍摄电影。在这里,他遇到了F·W·茂瑙,他是默片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希区柯克回忆:“是茂瑙教会了我如何不用字幕讲故事”,“你在片场看到什么根本无所谓”,“真正重要的是你在银幕上看到什么”。

用镜头展现世界的艺术家——读《希区柯克传》

F·W·茂瑙

在1926年开拍的《房客》中,他首次以客串角色的身份出现在自己的影片中,他背对镜头出现了两三秒钟。他试图让人们注意到他的存在,他在提醒观众,他才是掌控他们能看到什么的那个人。

希区柯克不在乎角色的复杂性,却对夺人眼球的场景和画布情有独钟。这是他电影的视觉源泉。他不是在创造一个与电影院外的世界分毫不差的真实世界,而是在精心营造一场骗局。

拍摄《拳击场》时,希区柯克28岁,电影大获成功。人们把这部电影视为英国电影的拯救者。

1934年,《擒凶记》上映 ,这部电影中用到了后来被称为“麦高芬”的技巧。这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工具,一种让故事和人物运转起来的方法,就像片中刺杀国外领导人这一企图,观众对它本身兴趣不大,或压根没有兴趣,它仅仅是影片中所有活动的一个借口而已。

弗朗索瓦·特吕弗这样形容希区柯克,他是一个“神经质”、“充满恐惧”、“非常容易受伤”的人,这使他成为一个“焦虑艺术家”,他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银幕上,在他的电影里,恐惧成了日常生活中固有的一面。

用镜头展现世界的艺术家——读《希区柯克传》

弗朗索瓦·特吕弗,1967年

他在好莱坞的第一部影片是《蝴蝶梦》,这部电影受到了制片人塞尔兹尼克太多的介入。现在很难看出来,哪些部分出自导演之手,哪些部分是出于制片人的命令。后来导演自己说:“这不是一部希区柯克的电影。”不过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获得了1940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希区柯克在1941年导演了电影《深闺疑云》,在拍摄男主给妻子送去可疑牛奶这场戏时,为了更加突出悬疑的氛围,往牛奶中放入了一个小灯泡,在昏暗的楼道的衬托下,白得发光的牛奶更加引人瞩目。

《辣手摧花》是希区柯克最满意的一部电影,于1943年初公映。1942年11月,他加入了二十世纪福斯公司。

拍摄《美人计》的时候,希区柯克第一次拿到了最终剪辑权,《纽约客》评论说,这部电影是“一个令人愉快的例子,说明当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在全力以赴的时候,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1954年上映的《电话谋杀案》是一部3D电影,希区柯克使用大得像房间一样的摄影机拍摄。他用3D用得很克制,他坚信3D迟早有一天会失去其魔力。

用镜头展现世界的艺术家——读《希区柯克传》

《后窗》,1954

《后窗》是希区柯克为派拉蒙拍的第一部电影。该片的布景在派拉蒙片场18号摄影棚搭建。这一布景包括一片有31套独立公寓的住宅区,其中8套房间配备了齐全的家具,同时包括防火梯和屋顶花园以及一条通往街道的小巷。整个布景高40英尺,长185英尺,共有50人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搭建完成。《后窗》是一部关于偷窥和惩罚的电影,上映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美国历史上最好的一百部电影之一,事实上,他有四部影片入选。

1955年4月20日,在翻拍自己的《擒凶记》上映后,他来到了洛杉矶的联邦法院,成为了一名美国公民。同时,他保留了英国国籍。和他合作的英国演员更注重具体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并扎根其中。而美国人往往更抽象,他们不受社会关系的束缚,生活在一种巨大的、漫无边际的空间里。

1955年10月2日,他主持的《希区柯克剧场》开播了。这个剧集长达七年,之后又续播了半年。这给他带来了惊人的财富和名望。

用镜头展现世界的艺术家——读《希区柯克传》

《群鸟》,1963

1956年上映的《伸冤记》是根据一段真实的生活遭遇改编的。希区柯克的团队采访了这个案子的法官和律师,还采访了关押的监狱和妻子当时住的精神病院,因为涉及到办过的冤假错案,纽约警方完全不配合。希区柯克于是雇佣了几名退休的警官当顾问。

拍摄《群鸟》时,希区柯克大胆启用了新的女演员蒂比·海德莉。这时,他刚结束与派拉蒙的合作,加入到环球影业。他与环球签订了五部电影的合同,并成为公司的第三大股东。

1962年夏天,当《群鸟》进行最后剪辑的时候,希区柯克同意接受特吕弗的一系列长篇采访。特吕弗在五十年代成为一名影评人,他认为希区柯克是一个“非常恐惧的人”,也是一个“极其脆弱、敏感、易动感情的人。他能特别强烈地感受到在与观众交流时的感觉”。

用镜头展现世界的艺术家——读《希区柯克传》

1975年5月中旬,希区柯克开始拍摄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部电影《大巧局》。1890年4月29日上午,他因肾衰竭去世。

在片场上,希区柯克有绝对的掌控力,所有的场景、角度、颜色、布景都在他的大脑中。他很少去看取景框或跟演员交流。希区柯克总是和自己的演员说“不要表演”,其实,他更多的意思是“不要表情”,他不需要演员有更多的表情,他只需要演员按他的意图表演就好。他的影片总是给观众以很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

用镜头展现世界的艺术家——读《希区柯克传》

本书作者,彼得·阿克罗伊德,2007年

本书是希区柯克拍电影的流水账,穿插了一些电影的幕后故事。书中对希区柯克影片的评价、分析、总结相对比较少。对于希区柯克著名的“麦高芬”理论只提到了一处,而对于“希区柯克变焦”更是未着一墨。

本书首版于2015年,作者彼得·阿克罗伊德,英国传记作家、小说家和评论家,曾获毛姆文学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