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游罢归元寺,日色已近黄昏。孩子们说,最近又发现了一个吃饭的好去处,何妨乘兴一顾。
星期日全家人外出就餐,几乎已成我惯例,大家自然欣然前往。
我看了眼里程表,距归元寺31公里,到达目的地应当正是晚餐时分。
江夏,路边,几蓬衰草,两排幼树,簇拥着这个别致的大门。门楣上钳有“回廊小院”四个艺术字。
看到“回廊”二字,我想到了《红楼梦-警幻仙子赋》中的"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原来这儿是仙界哟。
古时行军作战,因陋就简,用战车组成辕门;小院用旧船作门,也是别出心裁。我想到了“独钓寒江雪”的那艘孤舟。
回廊不宽,一路上还有卡通般的鱼儿在游,我觉着这条道叫曲径通幽更贴切。
太阳余晖里,枯树上的彩灯还不够亮眼。枯藤、老树、昏鸦,难道它是要为迟归的昏鸦照亮回家的路?
小院里有古岸钓台,流水成响,竹蓠柴扉,陋室空堂。巜增广贤文》说得好啊“竹篱茅舍风光好,道堂僧舍总不如”,的确是田园古貌,一个幽雅去处!
小院的另一侧,还有一个小门入口,进得门来,是一个象征性的夸张大门,门上方的三只笸箩,似乎在昭示这是乡居。
一轮圆月正对大门从地平线上升起,不过,这是画在用石头垒起的墙壁上的,想来小院在,它就在,一生一世的圆。
大门一边的墙壁上,绘有流水游鱼,渔人轻舟。不知这渔人会不会像郑板桥先生所说,在生火做饭时,“拔得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或许,这是一个渔、耕同处之地吧。
这一段由木架遮避的路,应该是模拟的风雨廊了。
看这架构,从坚实度出发,如遇暴风骤雨,能否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真还存疑。
餐饮区入口处的通栏宣传口号,八个字中,用鲜、活、好、土四字突出主题,展示特色,言简意赅,精明炼达,是商人的智慧。
连这个洗手间也是返朴归真的模样,仿竹水龙头,石槽石面板,甚至于几盆绿植。
但我觉着有些矫枉过正了,现代工艺使它露了馅。
选择餐台吧,自然还是以中间这个露天餐台为好,在品赏美味的同时,还可以饱览夜色迷蒙,乡里村趣,何乐不为!
向晚时节,西风轻拂,微冷,冬到大武汉已三分。餐桌下放上了红红的炭火盆,热力四散,传导到心窝窝。
点了四道菜,分别是豆腐煎锅、黄瓜花炒鸡蛋、炒腰花、烧土豚;一个鱼丸、肉丸、蛋饺制作的三鲜汤;一罐约二斤装的加温黄酒。
一桌的农家古风,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黄瓜花上的小嫩黄瓜,也就只长到细蒜苔那般,两公分大点长短,不知怎么培育的,觉着新鲜。
值得点赞的是,每份菜做的地道,且菜量超大,原以为四菜一汤刚好,殊不知咱家五口人吃了一半就吃不动了。
我要吐槽的是店家在菜名上玩了个套路。烧土豚这道菜究竟是什么做的,服务员说土豚就是土豚;查查度娘,她也说不清楚。
我分析,一,豚,猪也,土豚就是土猪;二,江豚,我们襄阳称之为江猪子。可也不对,江豚是国家保护动物。
再看盘中餐吧,肉皮像鸡皮,口感比鸡粗糙,以上两猜应予否定。
悄悄问了另一位服务员,她回答说是鹅,乖乖隆的咚,这花活玩的!
今年五月在庐山,也遇到过类似情况,一道石鸡菜,让人摸不着头脑,最后确认是牛蛙!
所以,友友们哪,遇到标新立异的菜名,一定要弄个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对回廊小园的总体印象,虽精心布局,却杂乱无章,林林总总过于拥挤,失去了那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散淡飘逸意境,只是增添了搞笑成份。
而另一方面,虽然对乡村景物太过铺陈,却有着一番奇趣在,让城里人开阔了眼界,体会到情趣,增长了见识。尤其是在大武汉褪尽繁华,闹中取静,把回廊的乡村古朴,田园风流像大家闺秀一样养在深闺,弥足珍贵。
到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时间,大武汉已是华灯齐放,回廊小院也亮了起来。
依依惜别火树银花的小院,漫步走在这回廊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