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温了一下电影《集结号》,作为一部战争片,它在场面调度和剪辑节奏上都不错,据说在北美也受到影迷的一致好评。但正如北美的中餐根本不是真正的中餐一样,《集结号》的三观完全是歪的,所有革命队伍应该具备的红色符号一个都看不到,只有一堆好莱坞战争片的特色符号,其中最让人诟病的就是上级用欺骗的方式让下级断后,这在我军中从没有出现过。这根本就是将敌军的模式直接套在了我军头上。
片中刘团长让9连连长谷子地带着剩下的47人阻击敌军一个营,掩护大部队撤退。并让谷连长以集结号为撤退的命令,最后9连寡不敌众,除谷子地外全部牺牲。多年后谷子地才从当年的司号员那里得知,团长根本没有打算让他们撤退,所以也根本没有给他们吹集结号。
先抛开有没有“集结号”这个东西不论,单论刘团长这个做法,用欺骗的方式让下级执行九死一生甚至十死无生的任务,在我军中有过吗?从来没有,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能想出这么个玩意的主创团队,是对人民军队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再回过头来看,觉得刘团长说的话都不可信了
执行断后任务,通常有几个目地:机动防御、坚守阻击、掩护撤离。9连就是执行掩护撤离任务。即用小股部队拖住敌军,为主力部队撤到安全地域争取时间。完全任务后,小股部队可自行撤离,但什么时候可以撤离,往哪个方向撤离,有没有接应甚至能不能撤离,事先都会如实告知,这是我军一贯的军事民主作风。
如解放战争中的中原突围,上级就要求皮定均旅拖住敌人72小时,72小时后活着的人可自行突围;抗美援朝中的铁原阻击战,志司就要求63军在铁原坚守15天,15天里哪怕63军打光了,也不能后退一步。但《集结号》里只含糊其辞地说以集结号为令,至于这集结号是要等一天、两天、三天还是半天,谁也不知道。
阻击敌人的志愿军
不同的防守时间,应该有不同的打法。如皮旅的6000人料定无法在30万敌军的包围中坚守72小时,于是采取了声东击西、主动出击的办法,争取战场上的主动,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最后圆满完成了拖住敌人72小时的任务。63军在铁原,将15天的防御时间细分到每个小时,用多少时间修防御工事,在修工事期间哪支部队打阻击,工事修好后部队梯次配置,哪支部队先打,哪支部队后打,参战部队一清二楚。
电影里的9连则不同,从上到下都是迷茫的。正是因为上级欺骗了下级(谎称以集结号为撤退命令),所以才会有下级欺骗上级(谎称听到了集结号)。至于其他的槽点还有很多,比如伤员大喊“他俩死了,快来救我!”、军阀作风的前任指导员、从头到尾没有称呼“同志”只有称呼“兄弟”的等等,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支革命队伍,大家聚在一起并非为了革命信仰,而是为了兄弟义气(团长的眼里只有老八区教导团的人)。
这些恰恰是9连的对手反动派军队的特征。敌军尽管是美式装备,但从本质上而言,是一支靠着兄弟义气、亲缘、地缘为纽带集中在一起的封建军队,这支军队最大的特征就是“兵为将所有”,兵是将的“私兵”,是将的立身之本。也正是因为如此,也会屡屡出现“一方有难,八方不动如山”的奇观。
让我断后?我跑得比你还快!让我牺牲?我直接起义算了!原滇军60军在那边不是嫡系,不受待见,骨头归你啃,吃肉没你份。冲锋当炮灰,撤退你殿后。军长曾泽生又不傻,果断起义,改编为第50军!起义之后经过教育,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要我打,变成了我要打。
率部起义的曾泽生
50军在抗美援朝的前两次战役,都没有捞到仗打。这要放到几年前那可太高兴了,可以保存实力呀!但现在的曾泽生头都抬不起来,几度表示要去38军当炊事员。全军上下都极其敏感,憋足了劲要打个翻身仗。这个变化从哪里来?因为军队的本质变了,从一支封建军队,变成了为祖国人民而战的人民军队。
要我去打最厉害的敌人、防守最难防守的阵地、舍身炸碉堡,是对我能力的肯定,我是攻无不克的矛,是坚不可摧的盾。接到这样的任务,是荣誉,是激动,是兴奋,大家写血书抢着上。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才有了50军率先攻入汉城、在汉江南岸坚守50天的伟大战绩。靠欺骗,做梦吧!
有人说,这部电影在欧美日韩都大受好评,那是因为它骨子里是西方的文化逻辑,只是套了一层中国的壳。与国际接轨不是重新书写自己的历史内涵,无底线地迎合。任何时候都要牢记: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