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本次会议介绍了陕西西安江村大墓、河南洛阳正平坊遗址、甘肃武威吐谷浑墓葬群三个汉唐考古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学术意义,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陈国科在线介绍了武威天祝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的基本情况、学术成果和发掘意义。
武威地区位于河西走廊东部,自古以来,一直是少数民族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境内主要的考古学文化有马家窑、半山、马厂、西城驿、齐家、沙井等。太初四年,汉朝初置武威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张轨、吕光、秃发乌孤、沮渠蒙逊,先后建立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以及唐初李轨的大凉,都曾在武威建都。自四世纪至十世纪,吐谷浑也曾在这里有过长时间的活动。
陈国科介绍,自1915年弘化公主墓志发现以来,武威南山地区已有多座吐谷浑王族墓葬及墓志被发现,主要集中在青咀湾、喇嘛湾一带。墓志记载归葬地多为“阳晖谷”,所以这一区域也被称为“阳晖谷陵区”。这也是2019年之前,大家对武威南山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的整体认识。
2019年9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天祝县、祁连镇、岔山村的慕容智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800余件组。其中墓志一合(一方墓志) 。因其重要性,武威南山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考古被国家文物局纳入“考古中国”项目。
“在甲胄修复专家白荣金老先生指导下,我们对铁铠甲进行了清理复原。已完成了胄和披膊的清理,大致掌握了铠甲的基本形制。和吉林大学合作,开展了体质人类学研究,并对慕容智人像进行了复原。实验室清理的同时,我们联合多家单位,开展了文物保护工作。目前已修复陶质彩绘文物92件,金银器30件(套),壁画16平方米。已完成纺织品回潮揭展94件,清洗23件,平整20件,修复12件。已修复木漆器149件。”陈国科说。
慕容智墓志表明,慕容智为慕容诺曷钵第三子,墓志里首次提及“大可汗陵”。根据慕容智墓的位置,及墓志记载来看,我们推测,在武威南山地区,吐谷浑王族,除了“阳晖谷陵区”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大可汗陵区”。他的位置应该就在慕容智墓的周边区域。为了寻找大可汗陵,2020年我们在武威南山地区,开展了调查、勘探工作。调查面积约400平方千米。确认了吐谷浑墓葬共计23座。墓葬依次分布于青咀湾,喇嘛湾,马场滩—长岭,岔山村,这4个区域。
为了继续解决大可汗陵的相关问题,2021年,省考古研究所对介于位于青咀湾、喇嘛与湾岔山村之间的长岭—马场滩墓群中的长岭M1、马场滩M1和M2进行了发掘。三座墓葬均位于祁连镇马场滩村,地处祁连山腹地,坐落在南北向的小山岗顶部,坐北朝南。三座墓葬都是带斜坡墓道的单室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封门、照墙、墓室几部分组成。三座墓葬出土有金属器、彩绘陶器、漆木器残件等,共290余件。其中马场滩M2出土墓志一合。马场滩M2墓主人“冯翊郡太夫人党氏”,下葬的时间为开元二十七年,即公元739年。据墓志记载,结合文献记载,初步判断该处为吐谷浑蓬子部首领蓬子氏的家族墓地。
关于此次发掘的重要意义,陈国科说:“一是通过发掘,我们获取了一珍贵文物。直观呈现了吐谷浑与唐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揭示了吐谷浑民族融入中原文明体系的史实。二是通过发掘,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吐谷浑王族的丧葬习俗。三是通过考古调查与发掘,初步廓清了武威南山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的基本布局。”
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认为,该考古项目以武威地区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考古调查、发掘、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力图厘清该墓群的分布范围、墓葬数量、墓葬特征及葬制葬俗,进一步提高对该墓群文化内涵的认识。为推动武威地区吐谷浑王族大遗址群的可持续发展和文物保护利用提供关键基础;为古代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保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学术支撑。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静 文/图/视频
文物图片由甘肃省文物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