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长安太极宫玄武门,曾有李世民政变;大明宫玄武门则发生过三次著名政变,一者神龙政变、一者景龙政变、一者唐隆政变。这四次玄武门政变,牵涉到唐朝最伟大的三位皇帝。
前一个“玄武门之变”在历史上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后一个“玄武门三变”则更重要,某种意义上说,“三变”代表着唐初重要家族——武氏,由“灭唐”到“控唐”最终成为“大唐羽翼下大家族”的历史关键时期。
玄武门,其实有很多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在太极宫,皇家从来不在乎血腥,凭啥抓住贞观不放。
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下,天上的仙宫、地上的皇宫的建筑格局是类似的。古代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龟形神)镇之。再结合二十八星宿,四宫各七个星宿,即东青龙:角、亢、氏、房、心、尾、箕;西白虎:奎、娄、胃、昂、毕、角、参;南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北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民间又有左青龙右白虎一说,用于镇邪。因此,宫阙、殿门、城门、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多有出现。可以说,玄武门在重要宫殿、建筑都存在,只不过名字不同而已。在众多玄武门政变中,最著名的当属太极宫玄武门之变,它是大唐崛起之关键时刻。“玄武门三变”发生在大明宫的玄武门。
无论后世有些人多么在这一问题上,对李世民有着反面言辞。但作为帝王家的皇帝,这种做法很正常,也并非“狠毒”的案例。比李世民狠、坏的案例很多,至少齐桓公被饿死、六十多天后尸虫已经满屋满地。我觉得齐桓公的儿子们在这点上比李世民狠多了。
其实,死死抓住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不过是有些人“置天下红日于不顾,只抓苍蚊嗡嗡”。
唐太宗、唐玄宗皆27岁登基,二人相似度极高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626年)夺得帝位,时年27或28岁,因为李世民出生时有598年、599年两种说法。唐太宗在位23年(626—649年)、李隆基在位44年(712—756年)。李世民享年50岁或51岁,李隆基则享年77岁。
我们再看“玄武门三变”中的第一男主角李隆基,发动“神龙政变”(705年)时,他只是协助者;发动“景龙政变”(707年)时,他是暗中积攒力量的旁观者;发动“唐隆政变”(710年)时,他是主导者。713年发动“先天政变”时,李隆基已经当了皇帝。
李隆基生于685年(则天顺圣皇后垂拱元年),正好是武则天彻底掌控大唐的开始,只差一个适当时机“改李为武”了。同样是27岁登基,唐太宗和唐玄宗都以“凶狠”“霸道”“睿智”著称。
李隆基很像李世民,二人都有雄才大略。
太宗晚年有小错儿,玄宗晚年有大责
从治国上说,李世民一生没有大错误,诸如李淳风、武媚娘与李世民的各种传说,只不过是后人的附会而已。当然,其晚年确实变化明显,例如对魏征地报复性惩罚。
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魏征死后,李世民辍朝五天,谥曰“文贞”。其后,又将其绘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名列第三位。
侯君集涉及太子李承乾造反一事被杀,杜正伦也因此被流放。此二人都是魏征推荐,因此,李世民怀疑魏征有异心便推倒了他的墓碑。两年后的645年,李世民征伐高句丽结束后,又想起魏征的好,便又重新竖起魏征的墓碑。
其实,李世民与魏征间的事情,属于一种“领导的胡思乱想”。李世民的胡思乱想虽然有,但总体上次数尚少,构不成大问题。当然,也有人说李世民再多活些时间,恐怕会成为昏君。这些也只是假设,当不得真。纵观其一生,乃是小误,相比李隆基就不一样了。
李隆基在开元年间(713—741年)28年里,那真是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将大唐的隆兴推向巅峰。然而,进入天宝年间(742—756年)后却昏招频出,大唐的兴盛逐渐变得“徒有虚表、内则败坏”。正如《长安十二时辰》中所表现的那样:圣人的眼中,没有蚍蜉。然而,蚍蜉所过之处,一切“伟大”顿成齑粉。
“安史之乱”本质上并非李隆基的问题,但却是因为他的错误直接导致“安史之乱”爆发。也就是说,“安史之乱”迟早会发生,只不过因为他李隆基所以才在他当皇帝的时候发生。
“安史之乱”必然发生,但正是因李隆基才导致在他当皇帝的时候发生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因自高宗时起,“府兵制”因为均田制被逐渐破坏,兵制逐渐改成征兵制。“府兵制”下的“将不知兵,兵民一体”变成“将治兵,兵随将”。
统兵将领不但管理军事战争,而且主管军费的发放成为兵的主宰者。以前,兵的主宰者是统治者,高宗之后逐渐变成领兵者。到了武后、玄宗时期,节度使们甚至主管地方,那么,节度使权力扩大后,只要皇权出现疲弱之态,自然会有节度使产生异心。
无论是唐玄宗重用少数民族,还是李林甫奸相乱政,抑或是杨国忠促使安禄山造反,无论怎样,他们都是这种历史必然下面的某个促进因素而已。
但是,仅凭“安史之乱”过程看,以安禄山的指挥能力,哥舒翰、封常清、高仙芝哪位将领其实都能够平灭他。但是,正因为李隆基的瞎指挥才造成“安史之乱”长期化,这也是李隆基不可宽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