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说:“十九世纪有两个值得关注的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不错,但我更钦佩后者,这是个人观点。
在不知道她的存在之前,我想象不到这个世界会有这么不幸但却坚强的人。她感受不到光明,说不出话,甚至听不到别人对她说些什么。有时我甚至会想,如果她是一个正常人,结局还会是这样吗?我不妨大胆推测一下。可能她自己也这么想过。
我并不了解她,她写过的书我只读过一本,但很荣幸的读到了她的代表作《假如借我三天光明》。它让我深入了解了这个在十九世纪创造了奇迹的灵魂人物——海伦·凯勒。
一岁半时的急性脑充血,改变了她的世界,颠覆了她的人生。她从此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变得暴躁因为她表达不出她的意思,旁人当然也听不懂。并且海伦的父母不忍心看到她做错事受到惩罚的样子,反之会给她一颗糖。为什么要这样做,大概是因为太爱海伦了,又或许是因为她的不幸让父母都同情。但会不会因为父母的同情,让她最终变成一个可恨的人啊。我也不知道,只能在心里小小的猜测一下。不过这让我懂得了,原来父母做的不全是对的,但是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在1987年3月3号在海伦七岁的时候,一丝光芒照进了那个封闭已久的黑暗世界。
这一天的相见两人都不会想到之后的结果,海伦父母只是让海伦像正常人一样表达自己的意思,安妮·莎莉文老师,也只不过是想找到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这样的原由居然可以改变人生,天啊!这种荒唐的相遇或许连上帝都想象不到吧!
初次相见时两人似乎相处的不错,那天海伦学会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单词:doll。只不过她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甚至不知道那是在写字,她满心欢喜的学会了。但是通向成功的路并非是条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尤其是海伦这样的特殊人群中的特殊人群,她所承受的注定要比别人多。
但有一次,在同海伦的家人共进晚餐的同时,海伦不雅的行为激起了莎莉文和海伦精神的斗争。她乱拿别人盘子里的食物,不会用刀叉,用手抓牛排,如果有人不给她,她就会大吵大闹。
这一举动让莎莉文清楚的知道了,长期的不受管教已经让海伦形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心态。她的时而安静时而暴躁就像是一头小野兽,一颗定时炸弹,说不准什么时候就爆炸。但她没有退缩她,因为这是一场思想的战争。
说实话我十分钦佩莎莉文的耐心,但换个角度想想,当海伦的家庭老师是莎莉文当时的唯一一份工作。或许是因为那点微薄的工资,让她不忍心放弃罢了。真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啊!
渐渐地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之下,海伦的性格变得沉稳起来。学到了更多新的知识,知道了餐桌礼仪;体会到了人情世故,甚至懂得了思考。其实我非常想知道海伦是如何克服障碍,知道懂得并且学会了这一切。也许只有她知道,如果只有和她一样才能明白的话,那我宁愿一生都不去了解这种感受。
我又不禁感叹起她的身世与经历。
但求学的经历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顺利,哈佛大学虽然答应招收她,但通过莎莉文老师在海伦手上写字来知道老师在课上讲些什么是不是有些太荒谬了?但她们正在这不可思议中让海伦成功毕业!
海伦的一生有太多的幸运和不幸,到底是不幸多些,还是幸运多些,这谁都不知道。因为我们都不是她,只有她自己感受的到!
人们常说: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但上帝似乎永远没有征求过我们的意见,问问我们愿不愿意关上那扇门。如果放在海伦身上,视觉,听觉,和说话的能力是关上的那扇门,开启的那扇窗或许就是身残志坚的意志的话。我很好奇的想知道,海伦愿不愿意关上这门开启那窗。看文章的字里行间,或许是不愿意的吧。
文章的最后她说:在所有感官中,视觉一定是最让人赏心悦目的吧!可见她对光明的渴望。不过好在她感受到过,只是不知道她还记不记得那种感受。
《假如借我三天光明》其中这个借字让我感受到了海伦对光明的渴望和乞求,如果真的可以借走光明,那么我相信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她也会奋不顾身的去交换吧!
海伦·凯勒,这个名字包含了太多的意义,这个围绕光芒的名字背后有太多心酸了。但这个名字会永远在夜晚的星空上高高挂起,成为最明亮的星星。这个名字会是每个人生命中不谢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