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瓯襄武王、信国公汤和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发小之一。除了他之外还有江夏侯周德兴,这二人还光着腚的时候,就跟着朱元璋在一起活泥巴玩了!更重要的是,汤和还是朱元璋的“革命引路人”,当年把朱元璋拉进红巾军队伍里去的正是汤和!时为千总的汤和甚至不惜屈尊、给彼时只是一名小兵朱元璋当起了“跟班”。在后来的日子里,汤和一直都是朱元璋的嫡系中的嫡系,他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远不是常遇春、冯胜、邓愈那些“外来户”可比的。说他是“明朝的卢绾”,似乎也并不为过,但他的结局要比与汉高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那位发小卢绾好多了……
可是,为何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汤和却连个公爵都没有捞着、只被封为了中山侯呢?朱元璋公开给出的答案是汤和“嗜酒妄杀、不由法度”。这也能算是理由吗?常遇春要是没死,听到这个理由,估计得笑抽抽了……嗜酒、杀降,常遇春哪一样没干过?很显然,朱元璋给出的这个理由只是用来搪塞世人的借口罢了。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汤和作为地位仅次于“开国六公”的第一侯爵,是否可以封公爵、本就在朱元璋一念之间,洪武三年朱元璋如果多放一个公爵名额,那他铁定就是“开国第七公”!那么,为何朱元璋最终却没有给汤和这个公爵呢?让我们先开看看洪武三年朱元璋所封的公爵是哪六位?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这其中,常茂之所以能够受封公爵,不是因为军功、而是因为他老子常遇春。说白了,常茂是顶了他老子常遇春的缺,他的这个公爵其实就是常遇春的。常茂的郑国公虽名为首封、事实上等于是承袭,对此朱元璋也毫不避讳。
▲开平忠武王、鄂国公常遇春画像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兼养子,在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前,朱元璋是把他当亲儿子养的,李文忠甚至连姓氏都随了母姓、被娘舅朱元璋将名字改为了朱文忠。要是他真的姓朱、跟朱文正一样是朱元璋的亲侄子而不是亲外甥,那他妥妥的就是第二个靖江王!奈何,他终究是外甥、是异姓,在明王朝即将开元建国之时,为了避免将来生出不必要麻烦,朱元璋最终还是决定让他“认祖归宗”、重新改为了李姓。作为弥补,朱元璋给外甥一个公爵理所当然!更何况,李文忠本身就是明王朝的开国元戎、战功赫赫,就算不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凭着军功受封公爵,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作为朱元璋唯一的亲外甥,把他摆在公爵的位置上,谁也挑不出什么刺儿来。他要不是朱元璋的外甥、而是侄子,那恐怕就不是公爵的问题了,是要直接封王的!
▲岐阳武靖王、曹国公李文忠画像
除了这两位之外,常遇春、冯胜、邓愈都是早年间带着队伍投靠朱元璋的“原始股东”,虽没有当初跟着朱元璋离开郭子兴、另立门户的“淮西二十四将”那么贴己,但好歹人家是最早“入股”的一批“原始股东”,朱元璋必须给个说法!区别对待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李善长,他是明王朝的开国第一文臣。正所谓“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朱元璋把李善长摆在第一公爵的位置上,其实就是在明确昭告天下:新生的明王朝将延续历朝历代以文治天下的传统。再说直白一些,其实就是借此收买天下文人士子之心。所以,李善长的公爵是必须要给的,绝不能吝啬。
换句话说,在朱元璋最嫡系的班底——“淮西二十四将”中,只有徐达一个人入选了公爵。这个其实也好理解,公爵中总不能一个朱元璋的“自己人”都没有吧?彼时,“淮西二十四”将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徐达,不管这是不是朱元璋有意为之,彼时徐达的地位排在汤和之上是事实!所以,朱元璋要在“淮西二十四将”中选一个人摆在公爵的位置上,那就只能是徐达、而不是汤和,除非朱元璋增加公爵的数量。
▲中山武宁王、魏国公徐达画像
很显然,朱元璋并没有增加公爵数量的打算。都是刀头舔血、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开国元戎,谁也不比谁低人一等!朱元璋如果为汤和破了例,那其他人呢?总归是能够找出可以破例的理由的,朱元璋到底封是不封?真要是如此,你也想当公爵、他也想当公爵,朱元璋就不好处理了。只有将汤和摆在侯爵的位置上,才能堵住悠悠众口!谁再争,朱元璋只要一句话就能把他们怼回去:“你们对照一下汤和,你们是比他功劳更大、还是比他跟我老朱关系更铁?”此即所谓“一侯镇众侯”!
▲东瓯襄武王、信国公汤和画像
不得不说,朱元璋对自己的这位发小还是很了解的。他知道汤和是个不争之人,别说是给他封一个侯爵,就算是给他一个伯爵,汤和也会欣然接受,至少在人前他肯定会如此。要知道,汤和可是明王朝第一个主动交出兵权的开国元戎!换作是其他人,恐怕朱元璋就要好好掂量掂量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出于压制“巢湖水军”势力的需要。“巢湖水军”势力是朱元璋麾下除“淮西二十四将”和常、冯、邓等“原始股东”之外,另一股实力和军功都相当有存在感的派系!当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靠的就是他们。但他们与其他几个派系有一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他们最初投降的是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在朱元璋搞掉了郭天叙之后,这帮人才最终投靠朱元璋。对于他们,朱元璋一直都是且用且防的。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找了各种理由、挑了各种毛病,总而言之就四个字——不给公爵!可挑了别人那么多毛病,而“自己人”一点毛病不挑总说不过去吧?为了安抚“巢湖水军”势力,朱元璋也只能是拿跟自己关系最亲近的发小汤和“开刀”了,数落了汤和的一大堆不是并把他安排到了侯爵的位置上,从而堵住了“巢湖水军”势力的嘴——“我老朱的发小兼‘革命引路人’汤和都只是个侯爵,你们还叫唤什么?”
当然,汤和嗜酒也是事实,尤其是黄汤灌多之后,就有些口不择言了。该说的、不该说的,就这么一股脑儿全都说出去了。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这些话经过有心之人的添油加醋之后,又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虽说朱元璋对汤和这位发小总体上是信任的,但朱元璋也是人、心里面终究还是会有些芥蒂的。这或许也是朱元璋在洪武三年没有给汤和封公爵的原因之一吧,但肯定不是主要原因,否则后来朱元璋真心没有必要再给汤和晋封信国公、追赠东瓯王,不是吗?朱元璋的公爵、侯爵排名看似随心,实际上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作出的决定!说到底其实还是那四个字,也是历朝历代帝王们惯用的伎俩——权力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