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山西省政府来了一个名叫郭建英的老人,郭建英这次来,带了一件不一般的东西——一张欠条。
不错,郭建英这次来,就是为了“讨债”,他手里这张欠条是他们家的传家宝,上头写着当年八路军借了郭建英的爷爷郭阳明1100万法币,至今还没有归还。
雪中送炭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1940年的时候,日军派出大股部队对山西一带的八路军进行围剿,八路军为了保护根据地的安全,同日本侵略者血战了一个多月,终于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可是胜利之后,新的问题却出现了。
日军战败之后,为了扭转局面,便对山西各个城镇进行了严格的封锁,还对八路军的后勤运输线进行了频繁的破坏,导致八路军得不到粮食补充。可是八路军和日军战斗了这么长时间,本来就已经陷入了缺粮的境地,如今日军这样做,更是把八路军逼上了死路。
眼看就要入冬了,八路军吃不饱穿不暖,如果再找不到粮食补给,只怕不用日本人来打,八路军就要失去战斗力了。无奈之下,八路军只好在周边村镇筹集粮食,但是百姓们虽然有心帮忙,却苦于自家的粮仓也并不富裕,八路军自然是宁可自己挨饿,也不愿意让老百姓饿肚子的,所以,日子一天天过去,两室却还是没有着落。
直到有一天,郭阳明得知了八路军没有粮食的事情。这郭阳明当时是山西一带有名的大地主,不仅坐拥良田百亩,在城里还有许多工厂投资,可以说非常富裕。不过,郭阳明虽然是地主,心地却很好,一贯乐善好施,颇有侠义心肠。而且他对于八路军是非常敬佩的,因此,一听到八路军有难,郭阳明当即便决定施以援手。
八路军买不到粮食,但是作为老板的郭阳明想要买粮食却并不难。郭阳明拿出了自己1100万法币的积蓄,派家丁到周边城镇四处收购粮食,虽然日寇的封锁非常严重,但是重金砸下去,还是有不少商人把粮食卖到了郭阳明这里。几天之后,郭阳明便拉着价值1100万法币,足足十大车的粮食来到了八路军的驻地。
八路军正在为吃不上饭发愁,看到郭阳明拉来的这十大车粮食,八路军指战员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这可真是救命的粮食呀!不过,虽然郭阳明老爷子不求回报,八路军却不能白拿人家的粮食,收下粮食之后,八路军就给郭阳明开了一张欠条,盖了八路军的印。
传家之宝
郭阳明一瞧,连连拒绝,他说:“打什么欠条?不都说了,这是我郭阳明送你们的!”但是八路军坚持说军有军规,让郭阳明一定要把欠条拿上,要是郭阳明不拿欠条,他们就更不能拿走粮食。听八路军这样坚持,郭阳明只好收下。他十分感慨地说:“八路军和那些日本人、国民党就是不一样,我没有帮错人呐!”
不过收归收,郭阳明也从来没打算真的找八路军要账,生前郭阳明常常对妻子说:“人家给咱们打鬼子,命都舍下了,咱们还去要这点粮食的账?”这张欠条在郭阳明看来,是自己和八路军之间情义的见证,这可不是钱能买下的,因此,郭阳明一直把欠条当做自家的传家宝。
这张欠条,郭阳明一直非常宝贝地收在木匣子里,藏在床底下。建国之后,郭阳明觉得这张欠条要是拿出来,国家还了自己钱,那反而是给国家添麻烦了,所以,除了家里人,谁也不知道这段往事。
多年以后,这张欠条传到了孙子郭建英手上,他一直谨遵爷爷的教诲,好好收藏着这张特殊的借条。原本郭建英也没打算把借条拿出来要钱的,但是天有不测风云,郭建英的老伴生了重病,在医院一住就是两三年,医药费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郭建英这一代早就没有爷爷那么富裕了,作为普通农民的他哪里能承受这么多医药费?家里稍微值钱点的东西都卖了,郭建英也是到处打工,早出晚归,但还是填不上家里的窟窿。
不忘旧
无计可施的郭建英忽然想到,爷爷那张欠条要是拿到政府去,能不能把钱要回来贴补一下家里呢?郭建英乍一想觉得不可能,这件事情都过去四十年了,自己爷爷都不在世了,只怕记得这件事情的八路军也不多了,自己贸贸然拿着一张欠条去讨要四十年前的债务,政府不把自己当疯子才怪了。
但是郭建英转念又一想,这普天之下,对老百姓最好的非解放军莫属,就算这张欠条是四十年前的,部队难道就会赖账吗?不不不,这绝对不是中国军队的作风。
于是,郭建英怀着一丝希望来到了政府,拿出这张欠条之后,政府的工作人员都很惊讶,这东西要是真的,那可是件文物呢。郭建英倒是显得很不好意思,他忐忑地问道:“这张欠条还作数吗?”
没想到工作人员回答他:“您放心,当然作数了。”这句话让郭建英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不久之后,当地政府对这张欠条做了鉴定,确认是八路军留下的之后,省政府将当年的欠款按当今人民币的价值折算给了郭建英,并且还特意联系了医院,给郭建英的老伴安排了会诊。
郭建英还了解到,原来,自己并不是唯一一例,自从建国之后,国家一直都在归还当年新四军、八路军借老百姓的钱粮,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国家实实在在践行的诺言。
这一切让郭建英深受感动,不久之后,他将这张珍贵的欠条捐给了博物馆,他希望后世子孙看到这张欠条,就能想起老百姓和八路军之间的深情厚谊。当年郭阳明慷慨解囊的时候,是不求回报的,但是八路军始终记得他的恩情,也正因为八路军这样讲信誉,重承诺,老百姓才会始终相信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