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在民间的传播度非常广,武大郎作为水浒传中的人物,更是被世人津津乐道,成为了世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不过要知道,在历史上并没有武大郎这个人物的原型,倒是在作者施耐庵已故后的几十年中出现了一位县令,谣传他就是传说中的武大郎,这个人就是明代时期的县令武植。
武植于明朝初年出生在河北省清河县武家那村,谣传武植就是武松的哥哥,这一说法是无稽之谈。根据《浙江通史》的记载,武松出生于公元1055年,并没有哥哥,他只是经常在杭州涌金门周边卖杂耍的流浪汉,被当年的知府大人高权所厚爱,招纳回去任职,一直做到了提辖,不过后面高权被人陷害罢职后,武松的职位也一并被革职了。
当时杭州新上任的知府大人正是蔡京的儿子蔡鋆,不过这个人嚣张跋扈,当地人非常怕他,不过武松和《水浒传》中的武松其人设如出一辙,当即就为民除害把蔡鋆残害,不过也因此招来了祸殃,1126年,武松最终死在了监狱。而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武松这位英雄,筹集资金为武松建坟立碑,现今都能在西湖边上可以看到武松的坟墓。
而武植是明代年间人,中间相隔了好几百年,更不可能是武松的哥哥,甚至也不可能是武大郎的原型,那么民间又是怎么将武植和虚构出来的武大郎捆绑在一块的呢?还是得出武植来分析,武植家里面非常寒酸,基本上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不过好在武植非常聪明,考取了功名,成为了山东阳谷县县令。
为官清廉,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和青睐,迎娶了潘金莲作为妻子,潘金莲也不并不像人们所述的水性杨花的女人,反而她是一个极为贤惠的女子,出身大家闺秀,名副其实的才女,在当地,潘金莲的名声基本没有人不知道她贤淑勤劳,和《水浒传》文中的潘金莲除了名字像之外,其他任何地方都是天地之隔,注意这个时候应该就是武植和虚构出来的武大郎其中微妙的渊源了。
武植其实早年间有一个朋友叫做黄堂,在事业或者生活上资助过施耐庵不少,也是因为有了贵人相助,武植才能够求取功名,在武植眼中,黄堂的地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等到身为高官后,黄堂家中着火,无奈之下,只好去投奔昔日故友武植,希望能够提拔一下自己,混口饭吃。
对于黄堂的到来,武植就非常高兴,好酒好肉款待这个曾经帮助过他的恩人,黄堂对此感激涕零,就这么连续了三个月,武植都是如此,但是黄堂这个时候以为这是武植的缓兵之计,以为武植并没有提拔自己的打算,越来越想不通的黄堂最终还是产生了怨愤。于是,在当地四处都肆意编造出武植夫妇其莫须有的绯闻,这些绯闻都是黄堂自己编造出来的,但是基本上被黄堂诠释的滴水不漏,丝毫听不出毛病。
就这样,消息便传开了,关于武植夫妇的流言蜚语越来越多,越来越广,一直到了现在都在流传,为此施耐庵的后人不得不出面澄清当年的事件,而武植的后人也出面澄清自己的先人,但是显然,这种事情一旦传开了基本上在当时信息流传慢的原因一直都反转不了,这才导致了有了武大郎和武植的结局。
但是实际上在挖掘武植的坟墓中,经过分析得出了一个确凿的结论,武植身长七尺,换算下来应该至少也是现在的一米八以上,武植的墓其实早已经被人掘开,而武植的后人也在1966年出面澄清,不仅如此还修缮了武植祠堂,在墓碑上刻有墓志铭,就是为了给先人正名。
由此可见,当年的施耐庵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写的书中竟然也有这么巧的事,其实施耐庵写的武大郎也是根据元朝时期的《大宋宣和遗事》以及元朝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杜撰而成的,所以说武植和武大郎实际上中间是隔了好几个星系,属于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