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一部被低估的作品。
1 2020年11月1日,2020中国科幻大会正式在首钢园开幕。
在开幕式前一天,有一个闭门的学术研讨会。这个研讨会规模不大,大概不到百人参与,但与会者堪称中国科幻界的大半壁江山。除了相关部门的领导以外,还包括刘慈欣、王晋康、韩松等拥有大众粉丝的科幻作者也做了发言。 我临时“挤进”这个研讨会,有幸近距离聆听了一场场精彩的发言和辩论。我感受到,在这种场合大师们讨论科幻文本只是一个表象,背后实质上是探讨人与自然、宇宙生态、工业文明等值得深思的话题。 研讨会结束后,我赶赴西郊和一位老同事吃饭。同事也是科幻迷,和我讨论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好的科幻小说标准是什么?” 我说“哪怕剔除了科幻元素后,仍然值得一读,并且能引发思考的科幻小说就是好的科幻小说。” “可以举一个例子吗?”同事问。 “《乡村教师》”我脑海里第一时间想到了这个答案。 2 《乡村教师》是刘慈欣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看起来有些黑色幽默甚至荒诞陆离的科幻小说,讲述的是在贫瘠的黄土高原的一个山村内,一位身患绝症的乡村教师,拼尽最后一口气给孩子们上了最后一课:牛顿三大力学定律。
贫困家乡的愚昧和绝望使这位乡村教师窒息,他坚信孩子们只有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才有可能改变命运,改变家乡。在生命的末期,他放弃治疗,把攒下来的2万治疗费用,全部支援了贫困家庭的孩子,使得他们继续完成学业。 就是这最后一课以及“教师”这个神奇的职业,感染了宇宙更高维度文明的存在,银河联邦的长官下令让地球文明不受干扰的发展下去,最终这位乡村教师挽救了地球,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乡村教师》表达了刘慈欣对广大教师的敬佩之心,以及对中国乡村教育和乡村贫困问题的深度思考,最后表达了教育最本质的价值--传承,传承知识、传承文明,传承下一代。 小说用不长的篇幅,深刻的批判了贫困地区的愚昧和落后,提到的很多故事都是我在当地农村见到的。这种让人喘不过气的绝望,刘慈欣却近乎用白描的手法,不带一丝感情的情绪写出来。一些段落,写的人看似毫无感情,读的人总不免泪流满面。大刘,你牛。 这几年走我访了更多的乡村,再回过头来读刘慈欣早年作品《乡村教师》,一次次被深深的震撼。这部小说哪怕把科幻的部分完全摘除了,单独从纯文学的角度来看剩余的内容,都是一部极佳的能够获大奖的现实主义著作。 3 关于《乡村教师》,我们还是先来看几个片段吧: 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又一阵剧痛从肝部袭来,几乎使他晕厥过去。他已没有气力下床了,便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 他甚至能认出月光下的那几个孩子,其中肯定有刘宝柱和郭翠花。这两个孩子都是本村人,本来不必住校的,但他还是收他们住了。刘宝柱的爹十年前买了个川妹子成亲,生了宝柱,五年后娃大了,对那女人看得也松了,结果有一天她跑回四川了,还卷走了家里所有的钱。 十五一过,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挣生活去了,村子一下没了生气。只有每天黄昏,当稀拉拉几缕炊烟升起时,村头可能出现一两个老人,扬起山核桃一样的脸,眼巴巴地望着那条通向山外的路,直到被老槐树挂住的最后一抹夕阳消失。 在这所简陋的乡村小学里,他们一住就是一个学期。娃们来时,除了带自己的铺盖,每人还背了一袋米或面,十多个孩子在学校的那个大灶做饭吃。当冬夜降临时,娃们围在灶边,看着菜面糊糊在大铁锅中翻腾,灶膛里秸秆桔红色的火光映在他们脸上……这是他一生中看到过的最温暖的画面,他会把这画面带到另一个世界的。 穷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那里的人们对现状的麻木。没有文化,人们都变得下作了,那里的穷山恶水固然让人灰心,但真正让人感到没指望的,是山里人那呆滞的目光。 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以充实他的乡村小学里那小小的图书室。半夜,提着那两捆沉重的书,他踏上了回家的火车。 4 每每翻开《乡村教师》,阅读这些段落,我都泪流满面。 上述摘抄的内容都来自于《乡村教师》前半部分,没有任何科幻元素,甚至没有任何要往科幻上靠的迹象。在我看来,《乡村教师》仅仅依靠没有科幻元素的前半部分,仅仅依靠描述乡村生态环境的那些片段和描述,仅仅呈现孩子们对“光亮”的向往部分,就足以封神。 前几天我看了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我甚至有一种错觉,其中的《最后一课》单元甚至选材与此。 或许,到了一定程度,伟大的文学作品总会在某一个维度相逢、相交。就像我们历经一番人生苦暖,再去看古希腊悲剧时,总能时不时的想到《天龙八部》中与命运对抗的萧峰。 我们说回《乡村教师》。《乡村教师》既然是一部科幻小说,而非批判现实的纯文学作品,自然有其科幻的部分。 在小说前文部分,对贫瘠落后的乡村教育铺垫了那么长,该怎么让科幻介入呢?学习《ET》和《疯狂的外星人》等作品“故作巧妙”的处理方式吗? 当然不是,大刘不会落俗套。 在小说进程过半,写到奄奄一息的老师后,绝望无助的氛围酝酿到极致,破无可破。大刘笔锋突然360度急转弯,跳跃到另外一个维度的情节“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远方,在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 那么宇宙间两个星际联邦的战斗,怎么又能写回地球上的这个小山村呢? 大刘做了一个设定:胜利的一方,也就是碳基联邦,为了防止失败的硅基联邦通过星际跳跃的方式反扑,决定炸出一个500光年范围的“隔离区”。 在这个设定中,大刘埋下了一个扣子:万一误伤无辜,炸掉了有文明发展的星球咋办? 很快,碳基联邦高层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乎用“随机考试”的方式,来筛选3C以上文明,如果某个区域有3C文明的存在,就换一个没有3C文明的地方再炸。 如何判定一个星球有没有3C文明?聪明的读者,你或许想到了,没错,就是看这个星球上的生物,是否知道一些基础的知识,其中包括牛顿三大力学定律。 接下来的情节你们应该想到了,地球上随机被“抓走”测试的生物,就是那些山村里的孩子们。他们用老师临终前传递给他们的知识,在最后关头,回答上了牛顿三大力学定律,通过了测试,避免了地球被毁灭,拯救了全世界。 5 如果是一般的小说,在如此瑰丽的想象力章节过后,主人公完美的拯救了世界,该结束了吧。 对于《乡村教师》来说,还没有结束! 刘慈欣和其他小说家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的作品总能带给我们好几个层次的思考,这是其小说的一大特色。就像我们吃卷心菜一样,一层层剥开,总会有新的发现。 在地球免于被毁灭之后,碳基联邦高层有个对话,很是发人深思。 “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的个体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这种器官在这个行星以氧氮为主的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的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1至10比特。” “什么?!”旗舰上听到这话的所有人都大笑起来。 “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听起来像神话。” “不,”参议员说:“在银河文明的太古时代,确实有过这个概念,但即使在那时也极其罕见,除了我们这些星系文明进化史的专业研究者,很少有人知道。”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一个早已消失的太古文明词汇,很生僻,在一般的古词汇数据库中都查不到。” 读到从贫瘠的乡村切换到银河系大战的那一段时,我拍案叫绝。读到这段对话时,我已经深深的被震撼。无言以对,无言以评!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有一句经典的话“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我想,这段话放在《乡村教师》的结尾或许更合适。 6 吃到一颗够味的鸡蛋时,我总想探究生下这颗蛋的老母鸡。 当年读完《金庸全集》之后,我实地走访了金庸小说中提到的大部分地点,东西南北中,行程何止十万公里。 读完《乡村教师》、《中国太阳》、《流浪地球》等作品后,我忍不住来到刘慈欣小说核心创作地--阳泉娘子关。
山西属于经济落后省份,阳泉是山西下面经济落后的地级市,平定县是阳泉下属的一个小县,娘子关是平定县下面的一个小镇,常住人口只有一万多人。刘慈欣成名前很少离开这个小地方,他的很多精彩作品,就是在这个小镇里的一个电厂完成的。 我走过了娘子关的条条街巷和村落,也登临娘子关长城,远望电厂大大的烟囱。我不禁在想,这个地方有什么科幻素养?何以孕育出刘慈欣这样的大牛? 我还采访了一位熟识当地情况的人关于刘慈欣的话题,对方表示不知道刘慈欣是谁。 或许刘慈欣真的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和电厂无关,和烟囱无关,和娘子关无关。要不然的话,河北邢台能出几百个刘慈欣了,你们说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