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现在的年轻人最怕临近过年时被家人催着赶快回去相亲,那民国时期的许多文人应该最怕家人催着赶快回去结婚。现在的年轻人不乐意相亲、不乐意听父母的安排结婚,父母也没法“牛不吃水强按头”,但在新旧交替的年代,连鲁迅的婚姻都是被母亲催着结成的。
1906年7月6日,鲁迅在老家和朱安结婚。听说新郎是新式青年,朱安特意穿了大号的新鞋遮掩“三寸金莲”上花轿,但她的脚刚从花轿里伸出来,鞋子就掉了,鲁迅得知先前两家长辈都没有把他希望未婚妻放足、上学堂念书的嘱咐放心上,自然开心不起来。
更何况,他急匆匆赶回国也是因为家里来信骗他母亲病重。周老太太没有病重,骗鲁迅只是为了叫儿子尽早成婚,因为他已经25岁,在周老太太看来,这个年纪还不成婚简直匪夷所思。总之这场包办婚姻是不幸的,婚后,鲁迅与名义上的妻子朱安保持一种远距离的关系。
新婚夜两人没有同房,新婚4天后鲁迅远走留学,1919年鲁迅在北京买了老式三进院,全家团聚。但他和朱安仍旧分居,朱安坚守旧思想不愿意离开周家,只说生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鲁迅搬到北京前以及在北京与弟弟周作人闹翻、再次要搬家的时候都问过朱安的意见,看她是否愿意回娘家,从此自由。
只不过朱安的宗旨是“大先生去哪我就去哪”,鲁迅便默认不和她离婚,只供养她。平心而论,朱安照顾鲁迅是很细致的,鲁迅生病了,她就托自己的娘家人买来盐煮笋和茴香豆,自己也跑去买过“稻香村”的点心。
而鲁迅也没有在生活上苛待朱安,他和许广平在一起同居后继续每月给朱安寄钱,家里共得100块,朱安另外给10块。只不过他的感情朱安是一辈子也没得到,她长期在周家与婆婆作伴,1929年许广平生下鲁迅唯一的儿子周海婴,朱安听说后自然心里郁闷。
但她很快又打起精神,安慰自己说“许先生的儿子也是我的儿子”,百年后也会有人给自己送终了。这样形同陌路的婚姻一直延续到她58岁那年鲁迅去世,之后,朱安的生活费由周作人与许广平分别负责,朱安65岁那年周老太太也去世了,她就拒绝了周作人的钱。
其实说朱安这辈子对鲁迅毫无怨言应该不准确,只不过她深受旧思想影响,表现出来的时候很少。两次成为鲁迅学生的孙伏园曾经回忆过,早年鲁迅回绍兴探亲时,朱安也指着他吵过一架,语气里满是委屈,但鲁迅从头到尾一言不发,等朱安说累了就转身离开。
鲁迅去世8年后,朱安因为生活贫困打算听周作人的建议卖鲁迅的藏书,这事引起了各方关注,有人专门找到朱安的住处劝她不要卖,朱安的脸色就很不好了,没一会儿她终于说出了一句著名的怨言:“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保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也得保存我呀!”
这话是因为朱安对许广平和周海婴的生活不了解、加上长年积郁说出来的,听说许广平的生活也很不顺,周海婴还病了之后,她的脸色立刻好转了很多,藏书也终于没有卖成。换位思考,任何女子出嫁后与丈夫形同陌路、独守空房数十年,恐怕都会有怨言的,朱安说得少一是因为她习惯了旧式思想,二是她觉得自己在周家那些年大先生没有亏待她,但她的一生算得上可怜可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