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领当中,不少人都是很早就加入了红军队伍,之后一直跟随部队四处转战,因此很少有机会回老家。比如开国少将王扶之,12岁加入红军队伍,18年后才回乡探亲,老父亲差点认不出他。
无独有偶,开国少将郑国仲的经历和王扶之十分相似。郑国仲是湖北红安人,出生于1913年。当时清朝虽然已经灭亡,但大大小小的军阀为了争权夺利,经常混战,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郑国仲少将
郑国仲一家四口人,只有一亩薄田,根本无法维持生计。父亲无奈之下,又租了地主家几亩地,成了佃农。尽管一家人每日辛苦劳作,但交过地租之后,收成已经所剩无几。
这一年,天气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但地主依然照旧收租。郑国仲的父亲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将自家的那一亩田抵押给了地主,成了彻底的无产者。家里连饭都吃不饱,郑国仲自然是没钱读书了。
后来,父亲为了让郑国仲掌握一门谋生的手艺,就把他送到镇上的一家裁缝店当学徒。裁缝铺老板十分苛刻,尽让郑国仲干一些脏活和累活,一年的工钱却只有一斗米。
郑国仲将军和家人
1929年,红军来到了红安,他们打土豪分田地,穷苦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不少热血青年纷纷参军。16岁的郑国仲也想报名,但父亲却不同意,自己身体不好,儿子已经成了顶梁柱,他一走,一家人的生活该怎么办呢?
但郑国仲铁了心要参加红军,他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去报了名,然后跟着红军队伍走了。之后的日子里,郑国仲跟着红四先后在鄂豫皖和川陕苏区与敌人战斗,屡立战功,从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成长为主力团的团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郑国仲进入八路军129师任职,先后担任过营长、副团长、团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和太行纵队第三支队支队长等职,期间率部参加了阳明堡战斗、狼牙山战斗和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立了不少战功。
1940年8月下旬,时任385旅769团团长的郑国仲在旅长陈锡联的指挥下,在狮脑山阻敌,以掩护在正太路西段作战的兄弟部队。狮脑山距阳泉车站仅有数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军为了抢占狮脑山,出动重兵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发起了连续的猛攻。
769团在狮脑山上和敌人展开了浴血搏杀,坚守了整整6个昼夜,最危急的时刻,团长郑国仲亲自带头冲入敌群,和敌人展开了白刃战,最终将敌人打退。
战后,时任129师参谋长的李达对769团做出了高度评价,他说:“守卫狮脑山的部队发扬勇敢战斗的作风,顽强战斗,他们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攻击,不仅说明我军攻如猛虎,而且守如泰山,大杀了赫赫日军的威风!”
抗战胜利后,郑国仲进入晋冀鲁豫野战军任职,担任三纵副司令员,给陈锡联当副手。1947年,三纵作为刘邓大军的左路军奉命挺进大别山,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发起了张家店战役,重创国军第88师,歼敌5300余人。
张家店战役的胜利,为三纵赢得了一段宝贵的休整时间。此时郑国仲离开老家已经整整十八年了,这十八年中,他经常想起自己的父母,他们是否还健在?身体状况怎么样?
但由于战斗紧张,郑国仲一直没有机会回乡探亲。现在部队终于有了一个难得的休整时间,郑国仲决心回一趟老家,去看望已经十八年没有见过面的父母。
在得到上级批准后,郑国仲轻车简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老家。当初他离家参加红军时,还是一个柔弱的少年,如今已是统领数万之众的副司令,虎背熊腰。
在海军任职时的郑国仲将军
郑国仲参加红军后,母亲曾托人多方打探他的消息,但都没有回音。母亲还以为儿子已经在战场上牺牲了,为此没少流泪,眼睛都快哭瞎了。因此当郑国仲站在她面前时,老人一时没有认出来,开口问道:“长官,你找谁?”
郑国仲见母亲满头白发,面容十分苍老,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他跪在地上磕头说:“娘,我是你儿国仲啊”老人使劲揉了揉眼睛,这才发现真是自己十八年未见的儿子,欢喜地不断用衣角拭泪。
由于还有战斗任务,郑国仲只在老家住了几天就又返回了部队。之后他跟着刘邓大军又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等战役战斗,凭借战功升任二野第三兵团11军副军长。新中国成立后,郑国仲将父母接到了身边,二老得以安享晚年。1955年,郑国仲被授予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