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瓣上评分高达9.1的历史正剧《汉武大帝》,居然有很多地方受到了辫子戏的影响。说实话,《汉武大帝》的历史监制、编剧、顾问等都不是太合格。如果有可能,真心希望导演能做一下修改和处理。否则,是对中国真实历史的一次影视化扭曲。
下面,就重点说一下《汉武大帝》受到辫子戏影响的3个主要地方。
第一:在《汉武大帝》中,无论是焦晃扮演的汉景帝,还是陈宝国扮演的汉武帝,只要在朝堂上一亮相,众位大臣全部匍匐在地,连忙磕头,高呼“万岁万万岁”,十足的一副奴才相。这样的场景在辫子戏中没啥可奇怪的。但在汉朝尤其是西汉,完全不会出现这个场景。
因为“万岁”最早的含义是表达祝福,普通人在先秦时都可以使用。秦始皇虽然是第一个被称“万岁”的皇帝,但在西汉初年,“万岁”的本意与先秦相比并无变化,非皇帝专用。比如楚汉争霸,项羽把活捉的刘邦父亲、妻子送还时汉军皆呼“万岁”。
汉朝真正重新称呼“皇帝”的是汉武帝。前110年,汉武帝到嵩山祭天,走到山下听到空中传来三声“万岁”呼喊,所有人否认是自己所喊。大家说,这是中岳天神在欢呼汉武帝的到来,所以“山呼万岁”成为固定词组。此后,汉朝的皇帝才被称为“万岁”。但依旧并非皇帝专用,只是到了东汉和帝时,才规定“万岁”只准许用于皇帝,但是也仅限于“万岁”这一种称呼。只有到了清朝才出现“万万岁”的叫法,也就是说不仅东西两汉的皇帝不称呼“万万岁”,就连唐宋明三朝也不会称呼皇帝“万万岁”。
至于匍匐在地,连忙磕头的场景也不会出现。因为至少从周朝开始,天子与臣共治天下的理念就存在了,皇帝对于大臣的态度绝不会像清朝那样如同对待奴才,直到宋明两朝,臣下都可以与皇帝坐而论道。注意:不是只有跪着说话的份儿,皇帝可以让人摆把椅子让你坐着和他唠嗑。那种五体投地的跪迎皇帝的人,只可能是清朝的臣子和奴才,不可能是大汉的臣子。
第二:在《汉武大帝》中,大臣之间频频以“您”相称,这又是一个纯粹受辫子戏影响的地方。
“你”字来源于甲骨文的“尔”字,本意是箭的射程超出界限,形容箭术超群的人。加上“人”字偏旁后,专指自己对面的另一个人。汉字中,直到唐宋时才有了“您”字,指从心里敬佩箭术超群的另一个人,引申为对他人的敬意。不过其仅限于书面用语,所指的了并非一个人,所指的是“你们”。直到元朝之后,受蒙古语言的影响,“您”字才成了第二人称的敬辞。
清朝建立后,“您”字才开始广泛应用于对人的尊称。自然,清朝的臣属之间也会这样相称。
第三:中行说是“宦官”但未必是“太监”。在《汉武大帝》中,有一个每当关键时刻就跳出来给匈奴出谋划策的汉奸——中行说(Zhōng háng Yuè)。剧中此人嗓音尖刻,加之扮相,一看就是个“太监”。
但是,《史记》明确记载:跟随汉文帝时期和亲公主去匈奴的,是“宦官燕国人中行说”,中行说最初不愿去,被汉朝强迫,最后他说:“一定让我去,我将成为汉朝的祸患。”因此到达后就投降了匈奴。
中行说确实是个“宦官”,但不意味着他是“太监”。“宦官”一职至少在周朝时就出现了,确实有一部分是由处以宫刑的人来担任,但是还有一部分生理正常的普通人也可以出任此职务。汉朝时的宦官制度更加完备,宦官又称作“宦者”、“宦人”,否则人们所常言的宦海、宦途、宦游,难道是必须接宫刑才能进入仕途?
西汉一朝,宦官与阉人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是到了东汉,宦官才“悉用阉人”。但是,与清朝的太监还不是一回事。太监本是先秦一种职官,直到唐宋明三朝,担任太监的并非都是阉人。到了清朝,太监和宦官才合并为一类人,成为可以相互替代的名词。显然,正是受到辫子戏的影响,《汉武大帝》中的中行说才被装扮成太监。
让西汉初年的大臣们呼喊清朝才有的“万万岁”,摆出一副奴才相趴伏在地上;西汉的大臣们见面都以元朝之后才出现的“您”字相称;把宦官等同于太监……上述3大问题只要一位正规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生就能发现。不知道《汉武大帝》的历史监制、编剧、顾问等人是不是本科肄业生?或者是在蓝翔学的挖掘机专业,临时去客串了一把,否则真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辫子戏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