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南方到处是祠堂,北方却很少见?背后的原因有这几点

在南方的村庄里,几乎村村都有属于自己的祠堂,如果一个村的姓氏多了,祠堂也会更加多,而在北方,几乎很少看到祠堂,按理说北方才是儒家文明的起源,北方的儒家观念应该更根深蒂固才对,怎么反而祠堂很少呢?这背后其实有很深的历史原因。 自两晋开始,中国就开始三次影响深远的经济、文化重心转移,到了南宋之后,这种经济文化的重心基本已经转移完成。南方的祠堂数量众多,但是历史并不非常悠久,大都建设于明清时期。而北方也并不是没有祠堂家庙,北方最有名的祠堂就是孔庙、太庙和晋祠,这两个都是历史悠久的典范。在熟悉了历史脉络之后,我们大概就能了解这个问题。 首先是经济上的问题,修建祠堂最需要的是经济和宗族的凝聚力,这两点南方都具备了,自明以后,南方就成了中国最富庶的地方,这里有著名的徽商、浙商、粤商,他们有钱,而且也有凝聚自己宗族的愿望。一般来说,修建自己的祠堂其实还有很多现实意义,如果你家的祠堂有大又好,可以增加你的知名度和声望。 南方的商人做买卖的时候,多以自家亲人为单位,一群一伙,到了今天依旧如此,所以他们也需要一个更高一点的象征来凝绝自己的团体,这个象征就是祠堂。 南方虽然发展成了经济中心,但是北方一直都是政治中心,也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所以在历史上北方所遭受到的厄运要比南方多很多,而这种战争显然破坏了很多原先存在的祠堂。另外在历史上,北方也是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的场所,比如黄河的泛滥,大旱大涝蝗灾等等,所以历史上的北方常常会有严重的饥荒发生,灾难一旦来临人们四处逃难,放弃了原先的祠堂,日后也无力再修。 由于种种原因,儒家文化和宗族观念虽然起源于北方,但是我们知道,南方对这些文化的吸收和保存其实做的更到位,相比之下,南方人是比北方人更有宗族意识的,他们对祠堂充满敬畏,也不必因为战乱等原因放弃这些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