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昭帝时期,有一个叫眭(suī )孟的人,因天变而上书昭帝,其中一段说:
“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汉家尧后(谓汉高帝刘邦为帝尧的后裔)有传国之运,汉帝宜……求索贤人,禅以帝位,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
这话明明白白地对汉昭帝说,汉之国运已尽,皇帝应该退位让贤,以承顺天命。
当然,这位眭(suī )孟因妖言惑众而伏诛。
但这种妖言,是在惑谁,需要分辨。眭孟可是直接对皇帝上书的,惑的是皇帝。
这种事,这种话,只有汉臣才敢做,才敢说。中国历史中,从未见汉之外的朝代里有这种人。
而且,也不仅仅是眭孟一个人当愣头青。眭孟伏诛不久,汉宣帝时,有一位叫盖宽饶的,说了跟眭孟差不多的话,自动送死。
汉成帝时,一日天变,大臣谷永上书皇帝,说:
“白气起东方,贱人将兴之征也;黄浊(指尘土)冒京师,王道微绝之应也。”
一句话,汉的江山不行了。接着一个方士,叫甘忠可,说“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
更,即更换,更受命,即要革命。
同时,他贡献了种种更换“受命于天”的法术。
他当然也死了。
而他的弟子,继承他的遗志,又向汉哀帝进献,并且恫吓汉哀帝,说什么“汉运已经中衰,应当重新接受天命。先帝(汉成帝)不应天命,所以绝嗣(没后代),如今陛下久病,天变屡屡出现,这是上天的谴责啊。”
汉哀帝竟然相信了,而且照着方法执行了。到后来,以至于汉哀帝要学尧禅位于舜的故事,把天下让给他的男宠董贤。
汉代人可真是令人惊叹。
要知道,汉昭帝可不是糊涂蛋,看谥号就知道,历史上凡是谥号得“昭”的君主,都是有所作为的,秦昭王(即秦昭襄王)、齐昭王,汉昭帝,都是不错的。
因为昭德有劳曰昭,容仪恭美曰昭,圣闻周达曰昭,都是好词。秦昭襄王等,之所以加了个“襄”,是因为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秦昭王是开疆拓土,光大秦国的一个极重要的君主,所以,昭之外,加襄。
汉昭帝素服像
秦汉以至以后,君主都是单谥,所以谥号为一个字,如汉武帝、宋神宗;臣子一般多谥,如范文正
(范仲淹)
、岳武穆
(岳飞)
。
但实际上,
汉昭帝也是辟地有德、甲胄有劳的
,人们但知汉武帝抗击匈奴,拓辟西域,但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抗击匈奴、拓辟西域的功劳,绝不比汉武帝差。
但即便如此,即便经历了汉武帝那样性格怪异的皇帝——要知道,汉武帝可是随便因人一句话而杀人诛心的,但汉臣还是口无遮拦。
到后来,汉昭帝的继位者汉成帝,之后的汉宣帝、汉哀帝,无不被这种质疑其统治的合法性的言论左右着。
实际上,西汉之所以断绝,王莽能以臣子而篡位成功,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份的特殊上位者,跟这种氛围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到了三国时代,后继者,总是要逼前任做禅让,有模有样的礼仪,反反复复的谦让,最后才能接受。
这种事,汉之后,再也没有了。这种话,也非汉人所能言了。
汉代,还保留着一种春秋战国留下来的那种风骨风气。汉之后,风骨全无,风气荡然。
其实从汉高祖开始,他的臣子们就五花八门,各有性格,敢说敢做。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讲过一个,贯高因刺杀汉高祖,而汉高祖反赦免了他,贯高无颜面对,自杀了。
这类似于敌对双方,保持点风骨,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汉高祖刚即位时,洛阳宫中,大摆宴席,大家开御前总结会议,汉高祖问:“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开口就说,“陛下慢而侮人”,这话等于是说汉高祖是个流氓混混了,但汉高祖一点也不计较。
至于季布、田横,都是汉高祖驾驭不了,而且特别佩服的人。
即便性格乖戾、一言不合就下狱开刀的汉武帝,见到汲黯,也有点怕。汉武帝在宫中召见卫青,便踞坐床侧接见,丞相公孙弘求见,汉武帝随随便便,甚至帽子都不戴。汲黯进见,汉武帝要么躲,要么整理衣冠,整整齐齐地见他。有一次,汉武帝坐在威严的武帐中,适逢汲黯前来启奏公事,汉武帝没戴帽,望见他就连忙躲避到帐内,派近侍代为批准他的奏议。
因为汲黯这个人,说起话来刚直严肃,而且志气昂奋,不肯屈服。
这倒也罢了,可是
明目张胆,上书陈奏,说皇帝德不配位,江山天命已绝,天子应该让位,除了汉代人,真没人能做得出来了。
这种风骨,只能往前找寻。
孟子见梁襄王,人家问他,我家大王如何?
孟子说:“望之不似人君。”
一看就不是个人君的料子。
墨子救宋,见楚王,问:“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意思是,有人家里什么都有,却去抢别人的破衣烂衫、残羹剩饭,这是什么人?
楚王当然说,这人有病,盗窃病。
墨子说:“那大王你也有病,楚国地大物博,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啥都不缺,却去打宋国这么一个小地方,不也是有病吗?”
楚王竟然说:“善哉!”
意思是,先生说得有道理。
但楚王不服气,让鲁班和墨子模拟一下,准备以力服人,鲁班(公输班)攻,墨子守,九攻九守,公输班志穷气尽,墨子绰绰有余。
楚王只好说,善哉,我不打宋国了。
春秋战国如孟子墨子者多不胜数,到了汉代那里,还有一点余凤,再到后来,就很难见到了,只剩下传说。
作者:李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