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创模系列报道③ 水沐广州
来源: 2005-12-01 17:34:12
[广州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系列报道③]
水沐广州
——东方“威尼斯”再现昔日水城人水共欢
□本报特约撰稿人 杨伟民
舟楫横流,货宝云集,连云樯橹,万国来朝……这就是曾经的广州城,一座标准的东方威尼斯水城。
2000多年前,五羊仙人来到濒临珠江的越秀山山下,伴江而居。
秀丽、浩荡的珠江水,从云贵高原而下,一路狂奔,横跨八个省区,融三十余个民族,汇五十条支流,长跑2100多公里,途经广州城,从越秀山下缓缓流淌,汇入南海。
因为有珠江和她的子子孙孙的缠绕,千年商都广州城,水网纵横,河水江水交错——珠江水,孕育了这座两千年古城浓郁的岭南文化气息。
但是曾几何时,也不过数十年的光景,经济的柄杖掩埋了这个千年水都的清净。
近年来,广州幡然醒悟,投巨资,造污水处理厂,清河涌,冀望重回人水和谐相处的昔日年华。
□阻断工业废水
创模以来甚至更早,广州市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总量实行严格的全程控制,取得了明显效果。
近10年来,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近两倍,而工业废水排放量则减少了三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六到九成。
广州对工业废水的治理颇有传奇色彩。
在执行国务院关于环保“一控双达标”工作部署中,广州对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源出强兵、用重典,确保全市列入考核的2941家污染工业企业,全部按期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成为全国按期完成“一控双达标”任务的三个省会城市之一。
广州市开创的将“一控双达标”工作与企业资产重组相结合、与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相结合、与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与企业技术改造相结合、与城市功能区调整相结合这“五个结合”的做法,被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推广。
广州是较早对工业企业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的城市之一,这也是广州整治工业污染的得意手笔之一。
到2004年,广州全面开展了占全市水污染负荷80%以上的134家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许可量的核定工作。
通过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广州市工业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4年,全市工业企业废水排放量比1995年减少了30%,废水排放达标率91.92%,提高28.28个百分点。
据统计,广州市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左右,而且近年来还以每年约10%的速度递减。
为了从源头上阻断城市工业废水,广州市首先在城市空间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中,按照先做好生态环境规划,后修编、完善行业发展规划的思路,制定了《广州市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实施在外环路以内老城区产业布局“退二进三”的战略,老城区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原则上不再增加新的工业用地。
在新城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形成若干条产业带,促进城市区域协调发展,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在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要求增产不增污,从源头上控制新增污染源。
其三,对新建项目实行项目立项、用地审批、建设工程总体验收等环保前置审批和管理,为防治工业废水污染、减少排放总量提供了制度保证。
□ 保护生命水
到目前为止,广州市(含增城、从化两个县级市)共有61座自来水厂,供水能力702.5万立方米/日。
饮用水厂吸水点主要分布在珠江广州河段西航道、东江北干流、流溪河、沙湾水道和顺德水道。
长期以来,广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护饮用水源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工作来抓,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
早在1987年,《广州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条例》就制定颁布施行,1992年、1996、2004年,广州市又根据国家新规定要求,进行三次修订,从更大范围综合考虑广州饮用水源的保护问题。
1995年颁布施行的《广州市防治珠江广州河段水域饮食业污染管理规定》,禁止在珠江广州河段以及本市新饮用水源污染控制区的水域经营饮食业。
2003年,颁布实施的《关于防治水库湖泊污染的通告》,禁止在水库、湖泊范围内从事各种污染水体的活动。
这些地方法规,为保护广州饮用水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为控制水污染,保护和改善地表水水质,2001年,《广州市水环境功能区区划》、《广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范围和新饮用水源污染控制区区划》先后出台,按照高功能水体高标准保护、低功能水体不放弃保护的要求,对不同功能的水域执行不同的标准,重点保护饮用水源。
目前,广州市自来水生产能力已经远超出自来水供应需求,完全能够根据水质情况调配水厂的实际供水量,让市民喝上水质更好的水源地的供水。
位于珠江西航道的西部水源地的供水量,已经从过去的占全市供水总量的六成多,下降到现在的四成多,水质优良的东部水源和南部水源供水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
经测算,广州市一级水源保护区总面积为1.32平方公里,以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作为保护目标;二级保护区总面积377.8平方公里,以Ⅲ类标准作为保护目标;其它准水源保护区以Ⅳ类标准实施水质管理。
经过多年努力,各保护区的水质基本达到相应的目标。
□污水处理:十年翻两番
2002年,广州市的生活污水处理率只有31.49%,与广州市快速发展的步伐极不协调,广州市为此加大对污水处理厂的投入和管理。
截止2004年,广州市共有猎德、沥窖、大坦沙、西朗等4座大型污水处理厂,加上广州市经济开发区和番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55万吨,全年累计处理的污水约4亿吨,老城区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5%,比全国45%的平均水平高出30个百分点。
监测数据表明,珠江前航道的水质已经有很大改善,珠江水质基本能够达到5类水标准,重金属污染远远低于标准,已截污的河涌有机污染物含量指标明显下降。
4大污水处理系统在广州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保护珠江水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广州市污水治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袁秀丽透露,广州污水整治大提速几乎是与创模同步,2002年前,广州的生活污水处理率只有31.49%,随着广州创模的推进,从2002年起每年用于污水处理厂建设的投资由20亿元增至25亿元,下大力气把广州打造成山水之都。
城市污水处理率也在不断增长,2004年全市日处理能力为155万吨,老城区处理率为75%,比全国45%的平均水平高出30个百分点。
2005年,待新建和扩建的6座污水处理厂和15座泵站建成,及260多公里的4大系统管网配套工程逐步建成,广州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将达到80%,将有效减少排入珠江的污水量。
2006年,广州市的污水处理将向东部和白云区北部“挺进”,随着江高—石井、龙归、竹料、九佛4个污水处理厂的建成和投产,至2006年底,污水处理系统将覆盖广州老八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日处理220万吨,使广州老八区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市区河涌和珠江广州河段的水质基本达到四类标准。
在保证污水处理达标的同时,污水处理公司还大力开展科技研究,各污水处理厂都设置了中水回用系统,使处理后的污水能够循环再生使用,用于厂区绿化、道路浇洒和河流景观水的补充,节省了水资源。
为了进一步保护空气环境,减少污水处理过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障居民身体健康,采用当今最先进的加盖和除臭工艺,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加盖和除臭。
袁秀丽告诉记者,广州市城市生活污水年处理量五年翻一番,十年翻了两番。
她说1995年的年处理量是5844.89万吨,到2000年翻了一番为16555.96万吨,到2005年翻了两番达40000万吨。
污水处理厂数量从十年前的一间(大坦沙污水处理厂)发展到现在的四大污水处理系统(大坦沙、猎德、沥滘、西朗)。
记者调查了解到,从1998年1月起,广州市开始征收污水处理费。
目前污水处理费每吨收取0.7元,按实际用水量的90%计收。
除持有《低收入困难家庭证》的居民户免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外,其它所有用户均纳入征收范围。
污水处理费实行财政专户收支两条线管理,所收取的污水处理费专款专用。
至2004年,全市共征收22.54亿元,对集中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污水处理费征收制度的推行,为广州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作筹集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河涌整治:水变清 岸变绿
污水处理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河涌治理也是污水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广州市是水网发达的地区,据统计,全市共有231条河涌,受污染河涌有116条。
袁秀丽说,从2002年起,与建设污水处理厂几乎同时,一个规模浩大的河涌整治工程在广州231条河涌之中受污染最严重的116条河涌开工。
截止2004年底,基本完成马涌、新河河涌、荔湾涌等24条河涌的截污工作,清除了引致水体发黑发臭的底泥,水质情况大大改善,基本达到与珠江同质。
在2005年,结合广州的实际情况,广州人确立了河涌综合整治的一些新理念,对市区的主要河涌整治工作要截污与堤岸景观相结合,做到“水变清,岸变绿”的要求,加强对河涌的综合整治,完成多个河涌节点的景观工程,如司马涌河柳街景观试验段、沙河涌空军医院段、沙河涌禺东西段、马涌等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过去人们走过河涌总是掩鼻快走,现在河涌边已成为老人做运动、情侣漫步、小孩嬉戏的好去处。
同时,东濠涌、新河浦涌的水体循环的实施工程已初见成效,河涌内不时可见到小鱼的水中畅游,不少市民在河边垂钓、漫步。
河涌与广州市民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改善河涌的水质,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整治与经济发展同步,才能还市民以舒适、干净、可亲近的河涌。
广州市市长张广宁说:“231条河涌是广州最可宝贵的财富!”
□水体循环催生曲港柳岸
旧时的广州荔湾附近,“曲港乘潮入,轻舟与岸平。
村童惊容语,江鹤避棋声。
柳浪家家似,荷珠叶叶迸。”据史载,公元10世纪时,荔湾泮塘曾是南汉王刘龚(yán)的花坞,有“泮塘五秀”的美称,盛产莲藕、菱角、马蹄、茭笋和慈姑。
“曲港”指曲折的荔湾涌,涨潮的时候江水与岸齐平。
诗人与友人的谈笑及下棋声打破了清幽的环境,白鹤连忙躲到一旁。
行船掠过家家门前的絮柳,使片片荷叶上的水珠流泻。
清谭敬昭《珠江竹枝词》曾描述到:“珠海珠江是变居,柳阴停棹晚船初。
水头潮长卖花去,水尾潮来人卖鱼。”正是广州旧时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旧时广州城内有四大濠涌,其上遍架小桥,河水清澈,为当时重要的交通水道。
“柳波”指柳波涌,在今广州城西南,流经黄沙附近,旧时与荔湾涌合流,两岸绿树如带,环境优美。
读《珠江竹枝词》,你会感到那时广州市的河涌是很美的。
清王瑶湘云:“看月人谁得月多?湾船齐唱浪花歌,花田一片光如雪,照见卖花人过河。”黎简写的更精彩:“绕城骀荡柳軞軞,映水女儿红汗衫。
向晚棹花春浪软,香云先渡白鹅潭。”这简直是一幅美丽的珠江绿岸的风物画。
为了使曲港柳岸再现广州,不仅仅藏匿在古代诗人的诗词里,当代的广州人在整治城市污水的时候,根据河涌周边的自然、人文、生态地理环境等因素,采取“利用珠江潮位差的自然循环”和“利用水泵站抽升的机械循环”相结合的形式,按照“东山湖—新河浦涌—东濠涌—珠江—东山湖”的闭合水流路径进行水体循环操作。
河涌补水大循环试验,以实现河涌水体水质与珠江同质的目的,解决了河涌水质恶化的问题。
目前,补水大循环通过每天一次的水体循环,恢复了河涌活水流动的自然生态面貌。
按照广州市的“全面规划、分期实施” 的河涌整治修复思路,231条河涌将被打造成一道道环绕山水之都的靓丽的风景线,形成具有岭南文化特色和现代文明气息、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参考资料:://gzepb.gov/cmb/zhxx/20051201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