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安禄山能造反,并不是因为他是安禄山,而是因为这个官职
初唐时府兵很精锐,到后来朝廷允许自由买卖永业田,社会贫富分化,土地兼并,就很多府兵逃避官府服役。在唐玄宗时发鱼书到果毅,折冲府都调不出部队来,不得已只能用招募的方法募集壮士,那些原来的府兵都去应招,唐朝就开始兵农分离的制度,这些人开始都叫纩骑,也是轮番服役,后来就是常备,也隶属各节镇,唐朝的节度使制度,权力很不合理,而且那时唐朝的军官制度也很不合理。很多人说节度使军政兼领,或者说掌握财赋,所以才造反。其实说的不对,唐玄宗的节度使没有那么大的权力,而且边境节镇的物资必须靠关中的接济。
唐玄宗的节度使安禄山能造反,不是由于他是安禄山,而是由于他是节度使。唐朝的节度使只要他坚持要造反,即使军官都反对,他仍然可以造反。唐朝的节度使制度,甚至说军官制度是很不合理的。上级对下级有可以不经请示的处置权,而且朝廷也从不追究他们对下级的任意处罚,这样他们就控制了下级和部队,而部队就无法反对节度使。
举个例子,哥舒翰当大斗军副使时,一个副将对其傲慢无礼,不听他的调遣,哥舒翰不是向上级反映,而是当场将其挝杀。现在一个地方分军区副司令由于底下的将领傲慢,不听指挥,不是去通过程序将他撤职,而是将他当场挝杀,那肯定要上军事法庭。可是哥舒翰还是继续升迁。
还有高仙芝当安西副节度使时,就由于在回军途中,没经过节度使就给朝廷报捷,高仙芝回镇后,安西节度使对他说:“此既皆我所奏,安得不待我处分悬奏捷书!据高丽奴此罪,合当斩,但缘新立大功,不欲处置。”要知道高仙芝当时已经是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充四镇节度副使了,而节度使仍然可以随意处置,还有安禄山带领六万军队进攻契丹,大将何思德对安禄山提出不发动进攻,他不听,还要将他进行斩首。打了败仗后,安禄山与手下二十多人仓皇逃窜逃入师州后,就将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斩首,平路兵马使史思明当时说“如果我早出来的话,也会同哥解一样被斩了。”朔方节度副使阿布思就是由于怕在作战时被安禄山害了,才叛逃的,这就是当时节度使的权力,当时还有一个职务,就是节度判官,在节度幕府是掌握实权的,很多继任节度使的很多就是节度判官。
安史之乱时,开始节度判官还是通过掌握幕府可以控制军队,那时节度判官很吃香,什么大将都要听他们的,后来朝廷号令不行,各将都拥兵自重,节度使的继任人选都是他们那些在镇府或外地的掌握部队的大将,在后来节度使由于要保护自己不被部下干掉,都挑几百壮士当牙兵,就是分班坐在衙下,工作就是吃宴席,战时充当精锐,后来牙兵越来越多有几千人,就要建牙城给他们和他们家属居住,就要设置管理牙城和牙兵的官员,一般由左右都压衙管理,这时以前没什么权利的左右都压衙的就重要了,节度使不放心左右都压衙和牙兵,一般就从外地的部队里挑选几千人作直属部队也住在牙城里,互相牵制。这样节度使才坐的稳。
不过如在河北,徐州一些地方,那些牙兵由于世代相袭,互相通婚,都是亲戚故旧了,节度使就没有办法整治幕府了,而牙兵互相支持也实际就控制幕府,甚至推举废立节度使,这就是唐朝的节度使制度。